新買了一本《劍橋新編中世紀史》,第一卷主要探討的是公元500—700年的歷史,整理一下自己新讀到的內容吧。
我目前讀完的是第一章,主要探討是羅馬帝國晚期的生活情況。在這一章里,作者分了軍事、政治、文化、社會四條線來討論相關的內容。而且并沒有把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分開討論,而是更多地說明了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首先,作者更正了一個固有觀點,那就是蠻族的“入侵”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這位學者的觀點是,北方蠻族的入侵,其實是西羅馬帝國衰落的次要因素,甚至可以說,用入侵來形容這個過程是不恰當的。因為其實在3世紀至4世紀長達一百年的時間里,西羅馬帝國的核心權利,早就不是由意大利人控制了,而是更多地轉移到了新崛起的軍事貴族手上。這些軍事貴族大部分是高盧人和伊比利亞人(羅馬化的蠻族精英),而且在這一段歷史時期,有很多位羅馬皇帝出身于這個階層。軍事貴族的權利擴張,導致舊有的羅馬元老和行政官僚的地位逐漸旁落,羅馬文化也在這個過程中和蠻族文化融合到了一起。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除了一個“西羅馬帝國”的頭銜中外,其實西羅馬的政府已經是一個蠻族化的政權了。蠻族入侵只是西羅馬帝國衰落的結果。
那么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實,可以按照這一章的脈絡分別討論。
在政治上,戴克里先皇帝開創的“四帝共治”是羅馬帝國分裂的開始。盡管這種政治規劃,是為了解決當時的現實矛盾,并且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它也在事實上打破了羅馬帝國延續近兩百年的單一元首制。這種政治權利的分化,在百年以后演變為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并且使名義上統一的兩個帝國走上了萬全不同的道路。集中的中央權力,逐漸分化,這一點在西羅馬帝國尤其明顯。
在文化上,羅馬帝國雖然在鼎盛時代完成了對周邊蠻族的同化,也就是所謂的“羅馬化”。但是在帝國晚期,這個進程實際上顛倒過來了。在羅馬統治能力衰弱的地區,一場蠻族化的浪潮正在興起。在東羅馬帝國,由于哥特人的強勢入侵,東羅馬皇帝最終給予了哥特人“同盟者”的身份,使其能夠在帝國境內的巴爾干地區長期定居,并且不受中央政府管轄。在西羅馬帝國,為了彌補中央政府的財政不足,大量的省份和行政頭銜被兜售給了蠻族精英。到了阿提拉大舉入侵西歐的大遷徙時代,西羅馬帝國實際控制的領土,只有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高盧的部分地區,在其他地區,新興的蠻族文化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文化的衰落使得西羅馬帝國不再能維持政權的合法性。
在社會上,由于政府的控制力減弱,出了像羅馬這樣的大城市之外,維持公共設施,保障城市的正常運轉已經變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也就導致了,在羅馬帝國晚期,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城市的規模不斷縮小,大量富余的階層開始在鄉村定居,構建起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農民的生存狀況不斷惡化,大量昔日的自由民,開始因為經濟原因成為雇農,進而成為地主的附庸。這種變化,是在百年的時間內緩慢發生的,并且成為了中世紀封建制度和封建經濟誕生的基礎,也進一步破壞了西羅馬帝國的經濟體系。
軍事上的原因不再多說了,其實就是一開始說的那部分內容。
大概這樣吧,其實說的沒什么邏輯,就是很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