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和超我的對話,純屬虛構,切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自問:我為什么會感到自己身處牢籠?
自答:就是因為自己感到不自由!
自問:那不自由的狀態是什么?
自答:就是每天都是做些不想做、沒意義的瑣事,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兒。
自問:那你想做的事兒是什么?
自答: 具體的說不出來,但我想做給人溫暖和力量的事兒,讓更多人收獲到成長、價值和意義。
自問:你的工作中,就沒有這樣的事情可以做么?
自答:有啊,但和這有什么關系呢,我想的是成為區塊鏈投資人,在自己獲益成長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在區塊鏈的發展中獲益和成長。
自問:那你這不是有自己想做的事兒么?
自答:嗯嗯,剛才忽略了,所以我才郁悶啊,要成為一個區塊鏈投資人,就要去學習英語、互聯網運營、金融和區塊鏈知識,你看看天天忙的哪有時間學習啊,每天累得回家沾上枕頭就想睡,身體也是每況愈下,所以特別想掙脫現在工作的牢籠,去放飛自我,有時間去鍛煉身體讓自己更健康,讓自己可以有時間去學習和鉆研英語、互聯網運營、金融和區塊鏈知識啊。
自問:那你現在就辭職唄,牢籠不就掙脫了么?
自答:那不行,要是辭職了可就沒有收入了,而區塊鏈資產我現在可舍不得賣啊!我希望是漲到XX元時再賣,覆蓋我1-2年生活的開銷,那個時候我就出來。
自問:那要什么時候才能漲到XX元?
自答:可能半年,也可能一年,甚至兩年,說不準的這個。。。
自問:看來是你不得不身處工作的“牢籠”中,期盼“釋放”這一天早早到來,但你并不知道這一天會什么時候到,所以感到焦慮、無助、心神不寧、度日如年,對么?
自答:差不多。
自問:那如果你那一天真的從工作的牢籠中出來,怎么保證自己不進入其他的牢籠呢?
自答:什么意思?
自問:就算擺脫了工作的瑣事,那還有家庭的瑣事呢,還是你在做其他事情的瑣事呢?比如,當你做自媒體和投資人時,遇到家人的反對,遇到發展的不如人意,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讓你無法按照計劃推進,再次感到被“牢籠”束縛住了手腳,你還能去哪里呢?
自答:。。。
自問:牢籠是一種隱喻,既然你認為身處牢籠,那就說明你在為曾經犯下錯誤的而接受懲罰,而在牢籠中救贖,讓自己解脫,才是獲得自由的方式。你覺得曾經犯下的錯誤是什么?
自答:逃避和投機。
自問:具體說說
自答:面對沖突矛盾、意見不一,面對強大壓力的時候,我更多時候選擇了妥協和放棄,就像鴕鳥一樣。而當不得不去采取行動的時候,我更多選擇了投機的方式應對,就像臨時抱佛腳、病急亂投醫一樣,亂了分寸,常常是收效很差。我覺得就是這樣的錯誤,讓我一次次被命運捉弄。
自問:命運是面對一系列不確定的隨機事件,采取不同應對方式、行動,形成結果的集合。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心甘情愿接受懲罰是救贖的起點,你覺得應該如何救贖,才能讓自己成為不再被關在牢籠中的人?
自答:持續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持續向外界釋放善意和能量,先不要想其他的,而是直面沖突和矛盾的挑戰,不要回避、不要妥協、想法設法解決,給更多人溫暖和力量,讓更多人收獲到成長、價值和意義。
自問:嗯嗯,沒錯,而自由也是指,面對外界的種種限制和挑戰,仍然能持續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的一種能力。既然是一種能力,就不是指某領域具體的知識(比如金融和區塊鏈),而是一種解決通用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能力可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刻意練習不斷精進,而當能力練成,再去學習新知識、再去闖蕩新領域,就不會再遭遇牢籠的限制。那我們就探討到這吧,你有什么感受么?
自答:內心不自由,去哪里都是牢籠。打破牢籠,從救贖內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