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次接觸佛教類的書籍,怕自己慧根太淺,所以選擇了簡化版的《轉念的力量》。作者費勇是浙江老鄉,游于文字、山水、影像、媒體、高校之間,他有一系列的佛經心讀作品。我看重的是本書借用《華嚴經-十地品》通過講解菩薩修行中得到歡喜、平和、悲憫、從容、合一、因果、落實、不動、無礙、此刻十個念頭,討論普通人如何通過念頭的轉變化困厄為幸福,獲得平安寧靜生活的方法。
? ? ? 這很像心理學"合理情緒療法"中的ABC法則:A是事件,C是情緒體驗,B是你的認知。無論A是好是壞,只有改變不合理的B才能有正向的C。幸福也罷,成功也罷,歸根結底是心靈的問題。如果你想改變世界,那么就改變自己,如果你想改變自己,那么就改變自己的心理,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心理,那么先轉化自己的念頭。俗話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所謂修心其實只要看住自己的念頭。
? ? 想跟大家分享我在閱讀中深有感觸的幾個念頭:
? ? ? 一是平和的念頭。要學會坦然接受別人比自己好,與其仰望別人,忌妒他人,不如埋頭走好自己的路。在走路時不被別人激怒,停下來在斗爭的漩渦里尋求勝利。行路的過程中有伴很好,但不必刻意改變身邊的人,尤其是朋友,戀人或者配偶。人有千差萬別能攜手同行就是緣分。平和的念頭,意味著遼闊的胸懷,不在意別人是否比我們好,不在意別人是否曾冒犯我們,不在意別人是否和我們不一樣。學會每天問自己善良不善良,而不是幸福不幸福!
? ? ?二是悲憫的念頭。佛陀說,悲憫心就是把"我不管"變成"我不忍",不忍他人一切的苦難,把各種冷漠的念頭轉化成悲憫的念頭,給殘酷的世界帶來一點點溫暖。以前的我總是覺得,悲憫需要有大愛的人才能做得到,普通人只能做到善良。而佛陀則說,悲憫就像光,有了光,才有溫暖!不要把別人的不幸拿來作為自己幸福的參照;不要帶著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去同情別人;不要在幫助別人時先思考會有什么樣的回報。因為懂得才真正悲憫,才學會慈悲!
? ? ? 三是八風不動。它真正的含義是生活中縱有千變萬化,因為明白了真理,明白了自己要到達的目的地,所以無論外界的境遇如何紛擾,都不能動搖自己的本心。我們尋求的是用不動的念頭來應對變化的生活。人世間本就沒有安穩的人生。成功與失敗不過是一種經歷,快樂和悲傷不過是一種感覺,贊美和批評要好好的想想原因何在?八風不動是教大家要活在能夠自己控制的世界里,外界千千萬萬的變化而你的心境任風怎么吹你都不受什么影響。因為你清楚你想要什么?清楚你能夠做什么?清楚你能夠去到什么地方?清楚你合適說什么?
? ? ? 四是角度不同。我們經常說"眼見為實",把自己所見到的就認為是事實真相。其實當我們試著從別人的視角看待同一事物,就會發現原來并不像自己所見的所想象的那樣。于是我們明白一個人的"看"只不過是體現對象的某一種角度,如果角度是圓的,對象就是圓的,而對象本身卻無所謂方圓,它就在那里。人們之間的爭吵起因緣由均是因無法掙脫個人的偏見,把自己所見當成全部的真相而容不得別人的意見。
? ? ? 五是活在當下。人們也常說"過去己去,未來沒來,活在當下",把它當作及時行樂的最佳背書。其實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在每個當下都能守住自己的念頭,你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此時此刻。時間的流逝從不停止,現在轉眼成為過去,未來轉眼成為現在。無論何時都是正好,無論何地皆可安心。遇到了不好的事就坦然接受,經受了失敗就隨時再重新開始。不要總是忙忙碌碌說等下次有空再說,而錯過身邊人和近在眼前的風景。此刻遇見的相知一生中很難再遇到,此刻看到的美景一生中也可能再也不見。生命中的瞬間,其實都是不可重復的。學習把每一次都當做最后一次,學習善待你周圍的人,學習體驗并享受當下的愉悅,此時此地就是此時此刻。
? ? ?修習改變念頭不易,試著從你想要改變的念頭開始,讓這些念頭觀照現實,一天,一周,一月,一年,長久的時間看看會發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