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我在一套清道光癸巳年(1833)《包氏宗譜》上,發現了一幅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從侄、翰林學士沈遘為北宋大清官包拯所編家譜《蓮花手卷》的題詞“寶藏”,彌足珍貴。該家譜不獨載有包拯手書家訓,當時名家范仲淹、沈遘、韓熙載、胡銓、趙汝愚、方逢辰、錢象祖、張九成、李宗勉、王珪、張環等,也都留下了稀世墨寶,殊為難得。
北宋科學家沈括大名鼎鼎,如雷貫耳,婦孺皆知。沈遘,為沈括從侄,雖然幾乎湮沒無聞,但他也非凡夫俗子,他是一位飽學之士,更是一位大清官。他廷試第一,因為以官員身份就試,故列第二,僅得榜眼。他為官清廉,造福一方,克己奉公,忠孝傳家,為人稱道。
沈遘,字文通,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杭州)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四十三歲,與弟弟沈遼、叔叔沈括俱有文名,稱為“三沈”。皇祐元年(1049),弱冠之年,登進士第,為榜眼。出任江寧府通判,歸,上奏本治論10篇,為仁宗所欣賞。除集賢校理,不久,為起居舍人,修起居注,加知制誥,因其父犯事免職,出知越州。嘉祐七年(1062)為尚書禮部郎中,徙知杭州,英宗時召知開封府,遷龍圖閣直學士。
沈遘才干超群,明于吏治,他先后出任越州、杭州、開封知府,所到之處,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樹,老百姓無不稱贊他:“此杭州沈公也”。百姓無力喪葬的,給予賑濟;對孤女,親為作主婚嫁者,凡數百人;有養良家女為娼優者,悉令其父母領回。又曾在杭州主持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時稱“沈公井”。每文士投贄,必擇其賢者而譽之。待人誠信,下屬皆愿為之效力,故當時后進之士多歸附。處理政務,只需半日,即可與賓客舊友往來談笑,“沛然有余暇”,友人交口稱其能。
天妒其才,英年早逝。他無怨無悔地走過了短短四十三年的人生,守喪盡禮,無疾而終。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西溪集》(10卷)、《文獻通考》,流傳于后世。精彩人生,雖然短暫,忠君愛國,清廉有聲,吏為民役,愛民如親,死而不亡者壽!
沈遘其人,百度搜索,寥寥無幾,傳世墨寶,僅見于《中國歷代行書珍跡》(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收錄有沈遘的尺牘。沈遘手跡,大字所書,遒勁有力,心正筆正。從落款“學士”可知,該墨寶當寫于其“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任上。家譜乃傳家至寶,沈遘題詞“寶藏”,更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沈遘與包拯,先后為開封知府,他們人品高潔,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包拯編修家譜,沈遘題詞支持,自然是情理中事。該墨寶的發現,對于研究沈遘生平與書法藝術,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