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最后一天的上午,北京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門前的輔路上汽車已經排起“長龍”。門診大樓內,門診繳費機器前、掛號處就診者比肩接踵,導診員、護士、醫生應接不暇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忙碌著。這樣的場景在全國所有大醫院幾乎都一樣。
流程上的有條不紊,才能讓每天面對如此繁忙場景的醫護人員不至于崩潰。需要承認的是,他們終究是感到“累心”的。當被問及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時,多數醫護人員表示自己很少關注。健康界將一份《抑郁程度自測表》交由14位醫生和護士自評測試。
自測結果顯示:有3位沒有憂郁癥,6位偶爾有憂郁情緒,4位有輕度憂郁癥,1位有中度抑郁癥。 點擊查看原圖 交由醫護人員填寫的《抑郁程度自測表》出自近日發布的我國首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下稱報告)。
報告稱,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可能具有輕到中度心理問題;2%~3%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問題。
在職業人群方面,報告顯示,醫護人員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醫生心理健康狀況低于我國普通成年人平均水平,焦慮、偏執、抑郁等較為突出,外科、急診科和兒科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差。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低于全國平均心理健康水平。為了解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情況,健康界采訪了不同地區的醫生或護士,他們的描述具有一定代表性。
郭醫生 男 34歲 外科 坐標:北京 “關注心理健康?我沒空” 工作在臨床一線的外科醫生,郭醫生每天的工作大致循環在查房、寫病歷、做手術、值夜班以及急診中。“如果不是你給我這份自測表,我還真沒關注過自己心理健康問題,盡管我是學醫的。”郭醫生告訴健康界,他認為自己雖然工作忙,但是挺樂觀的,所以很少會去想心理健康問題。
郭醫生今年34歲,2005年參加工作,2008年取得執業醫師資格。他喜歡曬朋友圈。翻看他的朋友圈,多為“九連拍”,醫院的雪景、剛發出嫩芽的樹、醫院病房的走廊,還有可愛的女兒。“這是盜老婆的圖。”翻到女兒照片時他說。 郭醫生的自測結果是“偶爾有抑郁情緒”。他笑笑說,“估計想老婆孩子時是那個‘偶爾’吧。” 忙碌是中國醫生生活的常態。
中國醫師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我國醫生每周工作時間平均達51小時,其中26~35歲醫生每周工作時間最長,平均工作52.43小時;有24%醫師能夠休完年假,23.6%不休年假,一半醫師少休,4.4%醫師不知道有年假。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心理健康藍皮書主編傅小蘭表示,我國已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不僅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加快,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也增加,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呈現出比單純的軀體健康問題更突出的態勢。對于忙碌的醫生來說,關注自身健康的時間原本就少,關注心理健康似乎更為奢侈。
陳醫生 女 29歲 發熱門診 坐標:江蘇 “下了班就不想多說話” 此時正處流感季,這讓在發熱門診工作的陳醫生每天接待患者近百人。她開玩笑說:“上學時我以為老師是說話最多的職業,當了大夫才知道我錯了。” 當被問及心理健康問題時,陳醫生表示自己最近正在關注這方面知識。她買了一些有關心理健康的書在看。“下了班根本不想說話,有時候還會莫名跟老公生氣,我的孩子才2歲,但是我竟然沒那么想帶她。”她接著說,“我總覺得自己的心態出了問題。”這也是她關注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 陳醫生總結自己焦慮的原因大致在于,害怕病人不滿意、擔心家人不理解,擔心攜帶流感病毒傳染給孩子,害怕遇到不理解醫生的患者或家屬,為職稱評審焦慮……“我沒經歷過醫療糾紛,但是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自己也會感到焦慮。”陳醫生說。
早在1988年,在心理學家Cooper提出的幾個高壓力職業中,醫生就被認為是最具壓力的一個群體,因為他們負責的對象是人,他們的一切舉動都會對人們的生命產生深遠影響,醫務人員不僅要治好病,而且還要治好這個患病的人。這項工作既不同于工程師服務于物體,也不同于科學家思維作用于自然,更不同于商人獲利、體育者爭名…… 曾有學者做過“醫患關系對醫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研究,得出三條結論:
第一,女性醫生心理健康狀況在統計學水平上略差于男性,女醫生比男醫生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癥狀或心理問題。因此,針對這個情況,不同性別應該采取不同的解決措施。
第二,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不同職稱上存在顯著差異,職稱因素與心理健康狀況有關聯,職稱較低者比職稱較高者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癥狀或心理問題。
第三,好的醫患關系有助于醫生的心理健康,而不良的醫患關系會嚴重影響醫生的心理健康,從而大大削減他們的工作效率。 陳醫生是心理健康測試中得分最低且唯一一位自評結果“有中度抑郁癥”的醫生和護士。她表示自己有必要向專業醫生咨詢。
王護士 女 27歲 婦產科護士 坐標:河南 “強迫癥算不算心理健康問題?” 2019年春節假期期間,王護士值了兩個夜班。“本來就短的假期,被兩個夜班搞得四分五裂……”她對這樣的安排心存抱怨。當被問及心理健康話題時,她急切地問道,“強迫癥算不算心理問題?” “我經常下樓后再回家確認一遍自己的卷發棒是否關閉……”“我經常反復提醒父母吃的藥的劑量……”“我時常會反復檢查自己記錄下的東西或填寫的表格……”王護士細數著自己可能是強迫癥的癥狀。她把這些癥狀歸結于“與患者和家屬接觸太多了”。
她的猜測不無理由,由于護理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工作性質決定了與患者及家屬密切接觸。護士既要完成平凡、瑣碎、繁重的護理工作,又要與患者、家屬、探視人員打交道,每天接觸不同性格、脾氣、知識、經濟背景的患者與家屬,應對患者喜怒哀樂等情緒變化。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和緊張的腦力勞動,使護士長期精力透支,身心疲憊。
近年來,國民就醫需求層次有所提高,臨床新業務、新技術不斷涌現,醫療機構擴張很快,而護理隊伍規模并未相應增加。護理人力資源的配置和使用不科學,護理人力超負荷工作、身心疲憊,是其產生緊張、壓抑情緒等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由于護士每天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不確定因素多,護士必須及時觀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應,容不得半點疏忽。
王護士在接受采訪時問道,“婦產科是面對患者和家屬人次最多的科室吧?”健康界記者無從回答,只能安撫她幾近崩潰的情緒。她的自測評價是“有輕度憂郁癥”。
職業焦慮誰都有 醫護人員特別多 健康界在采訪中發現,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經歷醫療糾紛、疲勞、患有職業病等是影響醫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顯示,被調查醫師中33.2%的醫師罹患一種疾病,67.3%的醫師在過去1年內出現過呼吸系統癥狀,63.8%的醫師在過去1年內出現過神經系統癥狀。
更多論文資料顯示,年齡在35歲以下的醫護人員主觀幸福感最低,年齡越大,主觀幸福感越高;在收入上,年收入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有伴侶者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無伴侶者;每周工作時間越長,主觀幸福感越低;職稱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這樣的結果與藍皮書的調查結果一致:成年人總體表現為年齡越大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多數醫護人員在接受采訪時告訴健康界,醫院設置了一定的減壓設施,如健身房、圖書館、咖啡廳、K歌房等,甚至有專業的心理醫生疏導,但總體來說“作用不大”。
這源于自我心理健康意識不足和沒時間去。 著名的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說過:“醫學的目的不僅是治療疾病,使某個機體健康,它的目的是使人調整以適應其環境,作為一個有用的社會成員。”這段話道出了醫務人員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戰性。很顯然,身心健康的醫務人員才能面對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