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8 華杉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能做到不憂了,智和勇都不是問題。要不憂,關(guān)鍵在于接受。接受三法則,接受失敗,接受自己,接受他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件,我一件也沒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懼怕。”子貢說:“這正是夫子的寫照啊!”
這三條,次序很重要,第一條是仁,仁是全德,包含了智和勇,不憂,也包含了不惑和不懼,因為憂,本身就是惑和懼,否則憂什么呢?所以我們重點講仁者不憂。
仁者不憂。張居正解:“仁則心德渾全,私欲凈盡,窮通得喪,皆不足以累其心,故不憂。”心德渾全,到底是如何渾全?“私欲凈盡”,一般人看到這兒,就不學(xué)了。學(xué)得私欲凈盡,學(xué)他干嘛呢?我不想私欲凈盡啊!再說,張居正他老人家,也不是私欲凈盡,他排場大得很!私欲凈盡,他知行合一了嗎?自己沒做到的事,干嘛要講呢?
這“不憂”,關(guān)鍵在于兩點,一是無我,二是接受。
無我,就是關(guān)心他人,多過關(guān)心自己,就是稻盛和夫說的“利他”。怎么能關(guān)心他人多過關(guān)心自己呢,因為利己就在利他之內(nèi),不在利他的對立面。如果不是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糾結(jié)在心,就沒有那么多憂了。
這個無我利他的境界,讀書是體會不到的,要在自己的成長進(jìn)步中證悟到。就像很多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時都是一心要自己成功,成功之后,就一心想成就他人,對內(nèi),在自己公司,想給大家打造一個理想國、烏托邦;對外,就想改變世界,造福人類。仁者,就是愛人憫物,一心一意要建設(shè)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的人,那自己的得失,對他不那么重要,自然不會為之憂愁。世界沒改好,一般來說,也到不了“先天下之憂而憂”那個程度。
這個境界,一般人達(dá)不到。還有人不理解的,認(rèn)為這是說漂亮話。這個不強(qiáng)求。說第二條,“接受”,這是每個人都可以修養(yǎng)的。
接受,分三條,一是接受結(jié)果,二是接受自己,三是接受他人。
接受第一法則,接受結(jié)果。或者說,接受失敗。因為成功人人都接受,能接受失敗才是修養(yǎng)。
王陽明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他說:“我不以不得第為恥,我以不得第而動心為恥。”考試沒考上,馬上心里能接受結(jié)果,下回再來就是。憂愁焦慮,又有什么用。這就是前面張居正說的,“窮通得喪,皆不足以累其心。”君子素位而行,隨遇能安,無論貧富得失,都不動心。
所以仁者之心德渾全,在于凡事付出努力,接受結(jié)果。我們的憂愁,主要是心理上不接受,行動上又不能改變。
付出努力,接受結(jié)果,保持安心。孟子說的“夭壽不二”,壽命長短都能接受,都不改變,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死亡都能接受,那有什么憂愁?兵法講“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講接受死亡。死地還能生嗎?既然是死地,生存的幾率是趨近于0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一種戰(zhàn)術(shù),而是一種態(tài)度,是接受死亡。首先在心里接受死亡,然后在行動上求生。如果心里不接受,怕得要死,愁得要命,那怎么活得出來?在韓國電影《鳴梁海戰(zhàn)》里,日軍大軍壓境,韓軍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將士們嚇得發(fā)抖,一起去找主將李舜臣:“將軍!我們怎么辦?!難道我們明天都會死嗎?”李舜臣說:“你們還想活啊?明天我們都會死!”然后把營房全燒了,反正死人也不需要營房。他就是要大家接受死亡結(jié)果,這樣才能帶一群死士去作戰(zhàn),最終贏了這一仗。
付出努力,接受結(jié)果,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嘛,所有的道理,都是一個道理,但是要自己去知行合一,自己證悟到。太多的人,每天都在問收獲,憂、愁、懼,就都在里面了,一憂愁懼,一焦慮,就亂動作,越來越亂。
有人會問,怎么能不問收獲呢?難道你不問收獲嗎?因為問收獲,是然并卵,你問不來嘛!只有問耕耘,才可能收獲。一心一意,夭壽不二的耕耘,收獲自然來。如果他不來,我也接受。反正不接受也沒有用的嘛!
接受,就是筑底,底線有了,才能站在底線上往上努力。否則腳底下是活的,不踏實,站都站不穩(wěn),還能干啥?
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凡事先想失敗,接受失敗,凡事先問最壞結(jié)果,把最壞的結(jié)果找到,心里上接受,然后再往上努力。一般來說,到不了最壞。我們的思維習(xí)慣往往相反,是一廂情愿,凡事先想最好結(jié)果,那什么最后結(jié)果你都接收不了!永遠(yuǎn)達(dá)不到你的預(yù)期,你會愁一輩子。
接受第二法則,接受自己。
這一條,一般人不太注意,但是病根往往在這兒。比如生了病,就要問蒼天:“為什么是我?為什么我要得這個病?”不接受,憂懼不堪。或者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私欲,心里又有道德壓力,不能接受自己。或者有自卑感,覺得自己能力不行,老是沒有成績。種種對自己的不接受,每日在痛苦之中。或者覺得自己不如某人,不服氣,不接受,人家根本不知道呢,自己在那兒郁悶堵心。
所以還要加上接受第三法則,接受他人。因為我們會莫名其妙的對別人有要求,而且對別人的要求,比對自己的要求還高,那就更是給自己找郁悶了。別人你怎么要求得了呢?自己還管不過來呢,又不接受別人!人生的苦難啊,就是這樣一件件自己找來的。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能做到不憂了,智和勇都不是問題。要不憂,關(guān)鍵在于接受。接受三法則,接受失敗,接受自己,接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