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去叔叔家做客,本來賓主盡歡的融洽氣氛卻在堂弟回家的那一刻畫風突變。
“你怎么又這么晚才回來?不知道你姐晚上要過來嗎?”堂弟還在玄關換鞋,阿姨就語帶責備地開始抱怨了。
堂弟沒說話,繼續換鞋。
“你媽跟你說話呢,沒長耳朵嗎?”叔叔看到堂弟這個態度,火一下就上來了。
誰知堂弟脾氣更大,一甩手進了臥室:“要你管?!”
“個小兔崽子,反了你了,老子今天非好好收拾你不可!”叔叔暴怒地站起身,沖進臥室就一巴掌甩在堂弟臉上。
我嚇壞了,連忙跟過去把叔叔往外拉,堂弟卻在后面帶著哭腔地怒喊:“你打,你打呀!打死我算了!”
叔叔一扭身就掉頭往回走,一邊走還一邊咬牙切齒地罵道:“你看看這個小兔崽子怎么說話的,你看看他什么態度!我今天不打死這個小王八蛋我都要被他給氣死了!”
眼看一場大戰一觸即發,我連忙使勁兒拉回叔叔重新坐下,一邊勸他消消氣,一邊給他夾了一大碗菜。
叔叔端著碗,依然忿恨難消:“他不想想我怎么不去管別人呢?他以為我愿意管他呀?”低頭掩飾一樣地趴了口飯,叔叔遺憾又心酸地說:“唉,我怎么生了這么個兒子?我要是有個女兒就好了……”
我趕緊安慰:“您別這么想,弟弟這不是挺好的嗎?”
“好什么呀?”阿姨眼眶泛紅,一把接過話匣子道:“這么大了,一天到晚不著家,凈跟著他那幫狐朋狗友混,回來就是這個點兒了。他今年都27了,還一點兒都不懂得為以后打算,每月工資花得干干凈凈,月底了還要從我這兒拿錢。拿了錢就去跟那些人繼續瀟灑,也不知道找個正經對象。這眨眼就30了,他卻連個女朋友都沒有!”
我只能安慰她:“晚點兒結婚也挺好呀,帶孫子可不是一般地累喲!再說弟弟小小年紀就當公務員,可不就得慢慢熬才能熬出來嗎?過幾年等混上個一官半職,你們就不用這么操心了。”
阿姨和叔叔聽了,臉上沒有一點兒放松的表情。我好生安慰他們一番,就趕緊撤了。
02
其實,叔叔阿姨和堂弟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只是我沒想到居然已經嚴重到這種地步。
叔叔阿姨都是公務員,家里就這一根獨苗苗,自然從小就看成個寶貝疙瘩。只是小時候的千依百順并沒有在孩子長大后換來一個貼心懂事的小棉襖,反而處處劍拔弩張像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也許是叔叔阿姨不太懂得正確處理叛逆期男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我總覺得,他們之所以越想把堂弟牢牢抓在手里,結果越是適得其反,讓堂弟對他們越來越疏遠,跟他們年輕時的教育方式不無關系。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叔叔阿姨年輕的時候圖省事,把堂弟丟給奶奶好多年。奶奶本來在幾個兒子中就比較偏愛叔叔,自然對叔叔這寶貝兒子看得分外貴重,有什么好東西都留給堂弟,兒孫輩們孝敬的錢自己都舍不得花,卻眼也不眨地給堂弟買各種好吃的好玩的。堂弟六七歲的時候,還經常要六七十歲的奶奶背他。旁人都看不過,我奶奶卻從來有求必應,真真做到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堂弟成了奶奶的小皇帝,當他回到父母身邊時,因為父母不能如奶奶一樣有求必應,而跟叔叔阿姨產生了隔膜;而叔叔阿姨也因為錯過了跟堂弟建立深厚感情的那幾年,沒有與堂弟形成應有的默契和感情。一遇到堂弟撒潑犯渾,叔叔阿姨就沒有耐心去理解堂弟為什么哭鬧,心煩氣躁之下一頓怒吼,孩子確實嚇住了,但他從此跟父母的距離也更遠了。
等到孩子到了十幾歲的叛逆期,疏遠的親子關系更加hold不住小小少年那顆迫切想要逃離父母掌控的心,于是父母愈加氣急敗壞,孩子愈加疏遠,如此惡性循環,終至最后如仇敵一般。
03
遺憾嗎?
確實遺憾。本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卻活成了世界上最糟糕的結果。
怪誰呢?
只能怪那些曾經不負責任地將年幼孩童丟給“假性單親媽媽”甚至是自己年邁父母的爸爸媽媽們。
孩子年幼時你貪圖一時的輕松自在樂得當個甩手掌柜,那么等他長大了你又憑什么想掌控他的人生?
也許有些人會狡辯:明明是因為孩子太叛逆,才對父母的苦口婆心油鹽不進!
我卻想說,如果你從給他換尿片開始就事事親力親為,如果你在他年幼時的陪伴中跟他打下了牢固的感情基礎,那么你一定懂得如何正確引導叛逆期的孩子回歸正途!
我有三個同事,他們跟孩子的關系是這樣:
同事A:兩口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孩子丟給老家的爺爺奶奶。據她說,10歲的孩子看到父母跟見陌生人一樣,沒有一般孩子跟父母該有的親密。她經常覺得那孩子不是自己的,那種郁悶痛苦的感覺像是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拐賣了一樣。
同事B:B的孩子也有十歲了,據B說,她當時生了孩子后公婆特別高興,主動提出要幫她帶孩子。她自然樂得輕松,就任由公婆把孩子帶回家去了。雖然他們兩家的距離并不遠,她有時候也會過去看孩子,但當她三年以后把孩子接回來要送他上學時,卻發現孩子一放學就跑回爺爺奶奶家,怎么哄都不愿意回爸爸媽媽家。而且她兒子對她公婆還特別體貼,總是隔三岔五就跟她說:“媽媽,你給爺爺奶奶送點錢過去吧,他們現在又不能工作,賺不到錢。”B說每次聽到兒子這么說的時候,心里頭都有一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
同事C:C的孩子已經很大了,在一所讀高三。C每每說起這個兒子就一臉頭痛,顯然拿兒子毫無辦法。據他說,他多年來一直在外面打工,孩子小時候由他妻子照顧,后來大些上了寄宿學校后,妻子就跟著自己一起出門了,孩子平常在學校呆著,放假就回爺爺奶奶家。兩口子平常就靠電話跟兒子聯系,后來為了聯系方便,給兒子買了一部手機,結果兒子卻沉迷于玩手機,沒日沒夜地,不僅功課越來越差,連視力都急劇下降,后來不得不做了視力矯正手術。即便這樣,孩子依然放不下手機,連例行的電話聯系都越來越少了。只有等他沒錢的時候,才會給父母打個電話,打電話除了要錢就沒有其他話要說。在他高考畢業填志愿時,更是完全不愿聽從父母意見。
從上面這幾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中,大家不難看出他們在親子關系中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在孩子出生以后,都沒有盡到父母該盡的責任和義務,生而未養,所以后來當他們想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卻發現已經教育不了了。
佛家說,有因必有果;俗話也說,事出必有因。當年你們個個想圖輕松自在,把孩子丟得遠遠的,會料到十幾年后那個曾被你們忽視的小小嬰孩有朝一日會把你氣得吐血么?
我始終認為,養育孩子也是一種修行,而每一個不負責任的父母,都將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