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說我身邊所謂的富養的例子。我有個朋友他爸爸就是典型的世俗意義上的“富養”孩子,為什么這么說?她有個妹妹家里面特別寵,嬌生慣養,六七歲的孩子長得滾圓滾圓的,吃東西沒有任何節制就算了,還經常在外面說,我爸有錢這種話,家里倒是掙了不少錢,可是孩子成績差,補習班也上了并沒有多大的用。
這個并不奇怪,因為我在他父母的身上看到了孩子之所以成這個樣子的原因,他的父母總是在吃飯的時候開始“教導”孩子,因為平時沒有時間,所以他們家每次吃飯就像開大會一樣,弄得孩子邊哭邊吃,當著孩子的面說:“你這個樣子沒多大出息,我看的以后也掙不到什么錢的。”孩子也就六七歲,說這個有用嗎?他認為錢很重要這個是沒有錯的。
身而為人就是要創造價值,首先養活自己就需要創造價值,而錢就是價值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錯就錯在他太急切的把這個價值輸給他的孩子,并且是硬塞給孩子的,他沒有耐心跟孩子講知識的重要性,跳過了重要的環節。
知識才是獲得一切價值的基礎,有了知識你才能更好的創造價值,才能跟你想要的一切等價交換。你能力越強你產生的價值就越多你得到的當然也就越多。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讓她理解產生偏差,導致她直接認為錢就是最重要。
這就是世俗意義上的富養導致的結果。
這讓我想到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一段愛情,林徽因當年也是很迷戀徐志摩,被他的才情所傾倒,徐志摩當時是有家室的,林長民(林徽因父親)也是知道的,但他還是默許了二人的戀愛。與其抨擊這個長輩的道德觀念,不如說他對女兒的分寸拿捏的很好。他知道林徽因終究會離開徐,他了解自己的女兒的秉性,結果真的是,林徽因在徐志摩最不能自拔的時,抽身而去,連背影都沒有留下來,徐志摩心痛欲絕。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她十六的時候帶她游歷歐洲,使她放眼看世界的過程中,對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設計藝術大開眼界,建筑由此成為她一生的志向和興趣。真正的愛孩子,使孩子能夠有機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積累學識修養,也在這個過程中,在更廣闊的世界里,發現和找到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
女人天生愛美,追求美,這是一件美好的事。為孩子創造條件,多讀文學名著,多欣賞高雅的藝術作品,多培養一些藝術上的興趣愛好,勝過一切名貴奢華的衣服和首飾的總和。真正的品味不是時尚驕奢,而是擁有更高的審美情趣。
富養理論中有句話:父母希望給女兒更好的物質條件,不是一定要給她包裝成公主身份、豪門背景、華麗的服飾和貴族的教育,只是希望她有一天獨自走入這繁華社會時不至于被男人的一粒糖拐走。換句話說,就是為了讓孩子擁有一份高貴,擁有心靈上的自尊,與肉體上的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