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個部分,當孩子情緒糟糕的時候,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在最開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和我的一個好朋友,帶著各自的孩子出去旅行,和孩子們一起出去旅行,我們都知道會有開心的時候,也會有和孩子之間,不太愉快或者發生沖突的時候。我那位好朋友的孩子,這一天當中有好幾次都不是很愉快,每次當這些不愉快來臨的時候呢?她的孩子都會和媽媽說,媽媽抱媽媽抱一下,或者就是悶著不說話,不管孩子是說媽媽抱一下還是悶著不說話,媽媽都會做一件相同的事情,那就是不去理孩子,或者把媽媽推開,然后呢還會巴拉巴拉的說一堆比方說不是和你說過了嗎?比方說不是這個地方,早就說了他不能去嗎?這個東西我們出發之前不是約定的,不能買嗎?我們說過的要算數啊,現在抱什么抱,我現在很生氣。如果發生幾次這樣子的事情,其實呢這一天的旅程會有一些疲憊,也會有不開心,到了晚上兩個孩子都睡著了,那我們就開始聊天,他問我說,你看,我們好不容易騰出時間來帶他們出來玩,但是你看他怎么就這么不領情呢?而且處處跟我作對,出來玩也不好好玩,鬧得大家都不開心,你說這是為什么呢?在這幾年當中,我自己帶領正面管教的家長課堂,面對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育兒,我內心有一條清晰的界限,那就是如果別人沒有主動來溝通或者尋求幫助的話,我一定不會貿然的去主動干預,但是如果對方有主動溝通的意愿,那我就很愿意和他分享,所以,當他帶著疑問,我們一起來交流的時候,我就會和他說。等一下,你把他推開或者不抱他的時候,當時你是怎么想的?他說,沒怎么想啊,我當時就是生氣啊,我說,那你有沒有想過,在那個時候讓孩子對你伸出手說媽媽抱一下,其實孩子在那個當下可能是很需要你的擁抱的,我的朋友說,這個我放心,平時我和我的孩子之間的擁抱已經很多了,我怕抱的太多了,他就會很嬌氣,我當時聽了以后我說:哦,原來你會有這樣的擔心,那會不會很嬌氣呢?那我們來舉個這樣的例子,我們嘗試再來討論一下。現在你不是很口渴的時候,別人給你喝水,或者說是硬塞給你水讓你喝,你會是什么感覺?然后當你感覺很口渴的時候,你很想要喝一杯水,但是別人說:哎,你早上還喝過水啦你剛才喝過水啦,現在不用喝,那你又是什么樣的感受?孩子不口渴,但是我們就給他喝水,這其實就好比是那些平常狀態下面的擁抱,孩子呢?我們愿意抱她,還會接受,我們當下不去抱她,她也可以玩得很開心,是件非常平常的事兒,因為是在一個很平常的狀態下,但是當孩子感覺很口渴,但是當孩子感覺很口渴,而我們不給他喝,還反過來說。那不是喝過嗎?這也就好比是孩子在狀態很糟糕的時候,期待得到一個擁抱,但是被拒絕的感受很像,所以呢在平靜狀態下面的擁抱,和我們彼此感覺有一些糟糕,在這種狀態下面的擁抱,帶給孩子的意義是很不一樣的。而且,作為我們和孩子之間,看似非常平常的一個擁抱,其實它能起到的作用,遠遠不像我們,看上去只是一個動作那么簡單,曾經我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愛一個乖孩子不難,好的教育就體現在孩子為難我們的時候,回到我們今天學習的主題,在正面管教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先建立連接,怎么理解呢?我們這一個小時將會結合三種形式來進行學習,我會把理論的學習和實際有效的方法,都盡可能的用一種輕松的方式來給到大家,如果大家能夠節奏跟得上,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也有一些朋友可能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正面管教或者到這一方面的學習,那我還會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幫助你消化,理論加方法,加上實例,這就是我們今天晚上的學習的方式,我也非常的期待在這樣的一個小時之后,大家能夠略微的有所收獲,我不知道家長是否有過這樣子的體會。錯了的時候,或者說是和你正在生氣的時候,等到稍微緩下來,孩子就會來問你,媽媽,你還愛我嗎?媽媽你還愛我嗎?這里其實有一個信息,就是當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和父母之間發生不愉快的時候,他們其實非常需要一個確定的信息或者答案,那就是無論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我的爸爸媽媽都是一樣的愛我,他們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找這個答案,我們來假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他在犯錯之后,等待孩子的可能是這樣子的一些語言,爸爸媽媽可能會對他說,你自己去房間里面反省一下,什么時候想清楚了你再出來,或者說是別理我,我現在煩著。還會有一些更加過分的語言,比方說,你犯錯了,還覺得有理啦,還有臉在這里哭啊等等類似這樣的話,本來孩子在犯錯之后,內心是很忐忑的,或者說在他很有情緒的時候,他內心其實也是不平靜的,在這個當下,他其實很需要,有一些信息或者答案幫助他平靜下來,幫助他內心感覺很好,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和孩子在內心很忐忑,很想要尋找答案的時候,聽到的是這樣的一些話,那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從這些信息當中他會找到一些什么樣的答案呢?對于熟悉正面管教的朋友來說,我們可能都知道正面管教他的個體他的心理學的依據和基礎。我給大家發了一張圖,這個圖上面顯示是一個冰山圖,在上面寫了幾個字,歸屬感和價值感,這里我想要說的是什么呢?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當中,會認為一個人無論是剛出生的嬰兒小孩子,還是慢慢的長大成人變成青少年,或者說像我們現在成年人,甚至是慢慢年邁的老人,在我們的一生其實都在追求兩樣東西,就是價值感和歸屬感,我們說一個人,我們的人生信念,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六歲以前就會形成,其實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包括現在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著決定。會跟價值感和歸屬感有關,關于價值感是什么呢?那就是我是不是好的?我是不是有能力的?我是不是相信自己的?我是不是能夠給別人帶來貢獻和價值的?是不是有用的?孩子會去找這樣的答案,關于歸屬感的這一部分,那所對應的一些問題可能是什么呢?他會想去找這樣的答案,對于我現在所生活的這樣一個環境當中,我是不是屬于這里的一份子?我是不是屬于這里的?還是說我不是屬于這里的,我是不是這里受歡迎呢?接納的還是說我是被他們所排斥的?我所處的這個環境是不是充滿愛的還是不歡迎我的?我想逃離的的感覺等等,孩子會認同時對于我們長大了是否幸福也息息相關。如果一個孩子平時有事,沒事的時候媽媽會擁抱他,會告訴他媽媽愛你哦,但是一旦發生什么事情不高興了?錯了,孩子的內心很忐忑,也很不踏實,其實這個時候他是很想去確認媽媽是否愛自己的,是否是真正愛自己的,這個時候,如果媽媽把她推開了,媽媽繼續沉浸在自己的脾氣當中去,而任由自己發脾氣,并且繼續盯著,爸爸媽媽認為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不滿意的地方,這個時候孩子會感覺到什么她會找到什么樣的答案呢?他也許會這樣想對不對?他會說我想說原來媽媽說的話是不算數的。原來當孩子找到答案的時候,有可能對這個孩子會長成什么樣子,不同孩子有不同的結果呢,他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哈,不同的孩子可能不一樣,但是這些都是可能性之一,現在看第一種,就是孩子他可能慢慢的會去拒絕,媽媽向她表達愛,或者他也不會再去向媽媽表達愛,因為他會覺得你這份表達不是真實的,是虛偽的,你看媽媽平常狀態很好的時候會說愛我,快來抱抱我,假如我犯錯了,我不夠好的時候,他其實是不愛我的,所以他會把這樣一個彼此表達愛的這樣一個通道會關閉。在很小的時候和父母之間能夠很輕易認識,也許你覺得這孩子慢慢長大了,他們和我們之間和家長之間可能會疏遠一些,很多人會認為說這是孩子長大了,慢慢的和父母之間的距離就會遠一些,他不太習慣這樣的方式,這是一種意見,當然還有另外一種理解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不再享受這種表達愛的方式了,他不喜歡這種感覺了,所以他也不再愿意去接受或者去表達,她內心對父母的愛,當然擁抱就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所以下一次,當父母想要擁抱她的時候,她就會推開,想好好跟他說的時候,他會說有什么好說的。一種可能第二種可能是什么呢?讓孩子感受到這個不好的自己是爸爸媽媽都不喜歡的,那么他們就會去努力做得很好,很乖,然后以達到爸爸媽媽的要求,從而得到爸爸媽媽的愛,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自己的感受,想法,他自己想要什么等等都會暫時的壓下來,因為要得到父母的愛,給自己的感受更重要,而且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孩子來說,他們很清晰的知道他們的生活需要依附于父母,所以要得到父母的愛,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都會努力去做那個父母喜歡的那個樣子,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愛。經常有人說自己特別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但外界說我們好的時候我們就很開心,但畏懼否定我們或者不認可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很難過,為什么會這樣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就是來自于這種小的時候,外界給了我們很多很多的信息,告訴我們怎么樣才是好的,怎么樣才是受歡迎的?久而久之我們就活成了父母期待中的那個樣子,活成了就是大部分的標準所期待的那個樣子,但那個樣子是不是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但我一個人安靜的時候,我是不是會有一份內在的幸福喜悅踏實自然的流淌出來我不知道!我們也不向父母表達愛。有一個女孩子,她說的一句話特別打動我,因為這個女孩子平時會非常辛苦,也非常努力的去做好,但是我就是呆在旁邊看著我都會覺得很累,他會說他從小到大,我似乎都是在做一個,別人期待的我,我真實的自己是什么樣子,好像在這個成長的過程當中我給弄丟了,我不知道真實的我是什么樣子。即使我們會努力的去做的很好,很乖,也得到外界的認可,作為孩子來說,這三個可能是什么呢?就是,孩子不太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他會覺得,很多這些愛和連接都是虛偽的,他反而更愿意相信,被傷害被拒絕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不再相信自己被愛,另外一方面他也會去傷害別人,同時他會覺得傷害別人這件事情也不是特別過分的事情很正常,因為在他的成長經歷當中,他所學習到的就是這樣,傷害別人是很正常的。其實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我們的青春期家長課堂上有父母會說,以前我的孩子挺好的,很懂事,也很乖,好像忽然之間,很難溝通的。其實不是孩子在無緣無故當中就變成這樣,請你仔細觀察細小的變化,我們不曾在意,不曾覺察,所以當時并未繼承,當量變累積成質變的時候,家長可能就覺得不適應了,就不舒服了,現在我們來探討另外一種做法,媽媽知道你現在不高興。媽媽愿意陪著你一起。支持和孩子之間會有很自然的擁抱和連接,告訴孩子媽媽愛她,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和媽媽之間生氣了,幫他仍然還可以說類似這樣的話比方說,讓他知道你現在不高興,讓他愿意陪著你一起,比方說,做錯了,事情是很正常的,我們每個人都會做錯事,做錯了事情,并不是說你不好,無論今天這件事情做成什么樣子,都不影響他對你的愛,比方說,他現在感覺也很糟糕,我們可以先抱一下嘛,所以當一個孩子感覺很糟糕的時候,她真的需要的是什么呢?與此同時,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需要如何做呢!做錯了事情,是很正常的。我們每個人都會做錯事。做錯了事,并不是你不好。無論今天這件事情做成什么樣子,都不影響媽媽對你的愛。媽媽現在感覺也很糟糕,我們可以先抱一下嗎?孩子需要什么?還需要連接,需要被理解,需要鼓勵,需要耐心的等待,也許家長說,明明是孩子做錯了,這個時候我不去教他是非對錯,那豈不是縱容他了呢?縱容孩子和連接,是兩回事,在我的微課當中講到和善而堅定,我會展開細講,那是今天的我滿足你,仍然緊扣在當下的感覺不好的時候,我需要如何做,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愛,爸爸媽媽不是說要馬上巴拉巴拉的告訴孩子怎么做。要用我們的語言和行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是愿意陪著他一起去面對困難的是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情形,都不會放棄對他的愛人,這些信息對于正感覺很糟糕的孩子來說非常非常的重要,回到最開始我講的一個例子,因為媽媽的擔心,其實我已經抱了孩子很多了,會不會讓孩子很嬌氣呢?我不知道大家對于這個問題會如何理解,在我們課堂上我們會討論一個擁抱的缺口,什么是擁抱的缺口,那就是孩子,非常非常的需要擁抱,而父母卻不愿意給的這么一個時候。往往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本身就有沖突,或者是孩子在當時,在父母看來,起碼是感覺做得不是很好,這兩個時候其實往往孩子特別特別需要這種擁抱,被理解和感覺被愛的時候,而恰恰也是父母很難去給這些東西的時候,對嗎?這是第一個說我用自己的言行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愛,不同的父母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但是我們需要知道在這個時候我需要做的是什么?在這個時候我通過我所做的想要達到的是什么?這一點清晰的立在那里。就不會走偏,就會用你內在的智慧告訴你怎么做。有一天我的孩子,從他的一個朋友家做客回來,你回來她就氣鼓鼓的說:我再也不去那個誰誰的家里了,說這句話,在這里其實只是在表達一個決定和事實,因為最開始是我提議他們去玩兒的,和我的孩子也說,媽媽,下次你再也別讓我去誰誰家玩了,我再也不要聽你的安排了,我再也不要聽你說的去那個誰誰家玩了,一股腦說了很多這樣的話,如果我當時對自己沒有覺察,我就會覺得,他在生我的氣,他在責怪我,他會覺得我之前的安排特別不好,他可能他可能忘了,最開始她自己也是開開心心去玩的,如果我對自己沒有覺察的話,我就會跟著他一起來生氣。當我們理解孩子的情緒,只是在表達他自己,而不是在有意的傷害別人,或者針對別人,有家長聽了第一個做法以后,有的也許馬上就理解了,就可以做到。而有的家長也許會說,道理我明白,但是我做不到,孩子他一著急生氣,我也會忍不住跟著著急生氣,我控制不了,其實在這里還有一個家長非常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用孩子的言行去作為自己是不是一個好父母的衡量標準,我的孩子表現好,自律有禮貌,那就是我做父母的教的好,我的孩子脾氣很大,沒有禮貌做事情不能堅持,那也是我作為父母沒有做好的表現,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這樣子去想的話,那么一旦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父母心里就會不自然的冒出一個聲音,我做的不夠好,我是一個不是真的很稱職的父母,當這個聲音播出來的時候,其實會很難受,我想去看到這個很難受的這個聲音,或者說自己內心認定的,但是很痛苦的這樣一個,事實是你自己認為的,但不代表他是真的,是正確的,所以,當這份痛苦來的時候,家長很自然的就寧可跟著孩子一起捆綁在他的情緒里面,寧可去對孩子做些什么,說些什么。而不去反省自己心里有什么痛苦,自己現在心里真實的內在在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分享一個這樣的例子,她的孩子在讀小學二年級,他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有一天孩子很煩,然后說我不讓你陪我寫作業了,我要爸爸來,煩死了,孩子本來狀態就有些煩,這句話一出來,我就問媽媽,媽媽說:瞬間感覺自己的憤怒就在飆升,我問他,在這個當下讓你感覺到憤怒的是什么?最開始他會說,孩子的作業不好好寫呀,我著急呀,一會兒又要晚睡呀,我再接著問他,當時讓你感覺到憤怒的是什么?慢慢的他所回答出來的內容就不一樣了,最后他說,跟孩子這樣說的時候,我會感受到一種深深的被否定,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孩子當時說煩死了,我不要媽媽陪我寫作業,我要爸爸來,如果我們把這看成是孩子本能的一種情緒表達,就是在表達她煩的一種方式,是的,現在只是有些煩,那這樣,作為家長,就不會一下子也掉到憤怒里面去,我們如果要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有一個前提是,本身的情緒狀態會是不錯的。平靜的,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是不是才會有能力去幫到孩子呢?如果我們和孩子我們兩個,都陷于一個不好的感受當中,那么在這個狀態下面,事情就可能會越變越糟糕,雙方都有可能在這個生氣的節點上說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話來,而事實上那些話僅僅只是情緒而不是事實。有一天我的孩子,從他的一個朋友家做客回來,你回來她就氣鼓鼓的,說,我再也不去那個誰誰的家里了,說這句話,在這里其實只是在表達一個決定和事實,因為最開始是我提議他們去玩兒的,和我的孩子也說,媽媽,下次你再也別讓我去誰誰家玩了,我再也不要聽你的安排了,我再也不要聽你說的去那個誰誰家玩了,一股腦都說了很多這樣的話,如果我當時對自己沒有覺察,我就會覺得,還在,生我的氣,責怪我,他會覺得,我之前的安排特別不好,他可能忘了,最開始他自己也是開開心心去玩的,如果我對自己沒有覺察的話,我就會跟著他一起來生氣。但是如果我對我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覺察,我的狀態很平靜,這個時候,就會很清晰的看到,我的孩子,現在他只是有一點情緒,他只是有一點不高興,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呢?剛才在那個誰誰叫你玩的時候,我有一些不開心,我很生氣,我現在不想見到他,這就是他現在想要表達的,哪怕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會用責怪我的方式,其實他的本意并非是要傷害我,而且是在表達他的情緒,所以,這就是孩子的情緒,但并不是孩子會去陳述這樣一個事實,只是這樣一個決定。當家長不了解的時候,把孩子的這種情緒的表達當成是他們在講一個事實,在討論一個是非對錯,那這個時候,父母最容易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會立馬的想要來教育孩子,來和孩子討論是非對錯。是非對錯,要不要討論,需要討論,但是他需要在孩子情緒平靜以后,有一個比較良好良好的溝通和討論的狀態的時候才來討論,有一句話是先接受情緒再解決問題,否則就算事情解決了,孩子的情緒依然在那里,一旦這樣的溝通方式形成習慣,你所積累的情緒沒有出口,釋放出來就很容易演變成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或者說把自己的情緒,封閉起來。 為什么呢?就是父母要提醒自己說,越是在彼此感覺不好的時候越是要去,向對方表達彼此無條件的愛。作為一個孩子來說,他們的情緒比我們大人更為直接和真實,他們心里怎么想就會直接的表達出來,但很多時候他們表達的只是情緒,而不是事實本身,曾經有一次,我的孩子在練習書法的時候變得不順利,對我說我不練了,我走過去,很平靜的和他說,你現在可以休息一下,媽媽不會勉強你,但是在休息之前,請你把筆撿起來,孩子還在說我不撿,我現在就是不想撿,你要是勉強我我就討厭你。你可以討厭媽媽,你是可以討厭媽媽的,我每個人都偶爾會有討厭別人的時候,媽媽接受,不過媽媽要告訴你的是,哪怕你現在討厭我,媽媽依然很愛你,在你討厭我的時候,我也一樣的愛你,這個時候我的孩子走過來說,媽媽抱一下,我就抱著她,她慢慢的安靜下來,等他從我的懷抱里,站起來的時候,他對我說,媽媽,我現在已經好了,我可以繼續練了,剛才我是對我自己生氣,那一豎我怎么也寫不好,我說是我媽媽小的時候,也有做一道題,做了很久,怎么也做不出來的那種感覺很挫敗,也很郁悶,慢慢知道那種感覺。那他就可以自己去練字了,如果當時我不能保持自己的平靜與中正的狀態,那我們之間可能就會有一場讓彼此不舒服的沖突發生,或者我就遷就她,對于他的行為我不去管也不去看,然后由著他發脾氣,我就會去很強制的去逼迫他去做些什么,但是很慶幸的是,不管是嚴厲還是驕縱,這兩種方式我都沒有去用,那我會用這種和善而堅定,并且在這個時候會很清晰的提醒自己,我在這個時候非常需要像孩子去表達我對她的愛,哪怕他會表達對我的攻擊和討厭我也依然要告訴他我愛你!分享一個故事:兩個孩子,哥哥七歲弟弟兩歲,那幾天,哥哥邀請了一位同學到家里面來玩,當時哥哥和同學在她的房間里面玩玩著玩著她的同學就出來了,和他的弟弟在一起玩的很開心,但是把這個哥哥,晾在一邊,那哥哥很想融入進去一起玩,但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很不開心,等到同學走了以后,哥哥哭得很傷心,媽媽說我抱著她哭了很久很久,他說我想問一下,在這個時候我可以做什么?孩子在和朋友、玩伴相處的過程當中,會遇到被冷落,甚至是暫時性的被疏遠,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的經歷。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事情,這非常正常。
在最開始,作為父母,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整件事情最終會帶來什么樣結果的一個基本趨勢。
如果父母看到的是我的孩子受委屈了,難過了,傷心了,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一個受害者的角度,來處理這件事情,那么,要么包辦,要么過度夸張情緒,結果事情越來越復雜,孩子越來越傷心,家長也越來越不知道類似事情該如何處理。
如果父母看到,這是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會面臨的經歷,是再正常不過的人生經歷,是你如何表現如何引導都避免不了的人生正常體驗,內心就會釋然很多,就會更容易在一個客觀中正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更能夠幫助我們在一個平靜的狀態下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習和練習。
當父母把自己放在一個客觀中正的角度來看待,并且以一個平靜的狀態來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理解孩子,而不替孩子包辦,這是很重要的。
為什么我要把父母的狀態、以及父母如何看待這件事情放在第一呢?因為,父母自己的狀態不好,只會把這件事情處理得更加復雜和糟糕,而無法看到孩子的感受,并且做到用心去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
在這個場景當中,媽媽說當時孩子在自己的懷里哭了很久。我想,如果沒有其他的語言引導,一個孩子可以在媽媽的懷里哭很久,這里其實可以看出來,媽媽的做法當中有一個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
沒有去打斷孩子的情緒,沒有急于去問孩子發生了什么,要馬上怎么辦,而只是單純安靜的擁抱著孩子,陪伴孩子。
當孩子感受到被全然地接受,不被打擾,不被評判對錯,或者能力大小,不被催促要快點開心起來,情緒會很自然地釋放,哭就是孩子天生就會而且非常好的釋放方式。
當我們不去評判,不急于解決問題,不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強加在這個其實很單純的場景當中的時候,我們自己,其實也輕松。為人父母,我們都有著自己的智慧,但有些時候,有些狀態,很容易把這些智慧封閉起來,不經意地隱藏起來,就像我們不曾擁有這些本來就是自己的智慧一樣。
當我們輕松,我們也很自然地能夠感受到孩子的感覺,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我們會理解到,作為這個哥哥,自己的玩伴,邀請到家里來,不和自己玩,反而把自己冷落,去和弟弟玩,內心的那種不平衡、那種落差、那種生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甚至有的孩子還會感受到一種背叛。
當媽媽用心去感受到孩子的這些感受,你無需芭拉芭拉地說一堆,你只是安安靜靜地抱著孩子,就已然足夠了。此時此刻,在你沒有說教而是是用心、安靜地抱著孩子的時候,你的懷抱,就是他安全的港灣。
如果孩子這時候有一些語言,比如說不要這個同學在家里來,我很生氣,媽媽你把弟弟帶走......等等類似的話,媽媽內心要清晰地知道,孩子現在的狀態,仍然只是在釋放情緒,并不是實質地解決問題,更不是立馬要把同學趕走。孩子只是在表達情緒,而非事實。
這個時候,媽媽可以自然真誠地回應:“嗯”“媽媽知道”“是的”“你繼續說,媽媽在聽”,這樣的回應,一方面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在關注自己,自己的感受是被重視的,同時,話題并沒有被扯開,或被打斷。
在這樣的擁抱和交流之后,孩子會慢慢地平復下來。不同的孩子時間不一樣,有的孩子只需要三兩分鐘,有的孩子可以哭半個小時以上。而且,不同孩子面對情緒是否被接受的狀態也不一樣。一個情緒能夠經常被接受的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相對短一些,一個情緒總是被打壓的孩子,在媽媽最開始給孩子營造這樣的環境里,需要的時間會相對長很多。
在這里無需在不同的孩子之間比較,但是,自己的孩子,前后所需要安靜下來的時間,會有變化,隨著父母這種接受孩子情緒的方式越來越多,越來越習慣,孩子情緒平復下來的時間會越來越短。這里只是告訴大家,每個孩子會有差異,并不是告訴大家時間長短的好與壞,只是幫助家長明白孩子哭的時間長短背后,所需要平復情緒的時間長短,背后的信息。
當孩子安靜下來之后,就可以來關注于解決問題了。
我們一起把7個步驟的要點復習一下:
1、選擇(或等待)在孩子愿意表達的狀態下來溝通;
2、傾聽,不打斷孩子的表達,在大家一起提建議的時候不做決定;
3、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看法(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而非一件事情的非此即彼);
4、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在這個情形當中,可能孩子會提出類似下次再也不邀請這位同學來這樣的辦法,也可以先記錄下來,媽媽也可以用一起提建議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比方說想出一個三個人都可以玩的游戲,比方說向另外兩個人真誠地表達自己自己想要加入進來玩的感受,比方說下次多邀請一兩位同學過來玩......具體情形沒有標準答案,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才是關鍵。
5、邀請孩子一起,從中選擇最先愿意嘗試的辦法或決定(共同做決定);
6、在這個交流的過程當中,記得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建立連結,比如真誠的謝謝,比如和孩子坐在一起,比如抱著孩子等等......
7、一段時間之后,用自然的方式對這件事情所選擇的方式做回顧。
人世間,有一種很大很大的幸福,就是當你感受不好的時候,你知道有一個地方,自己可以盡情地哭訴,可以哭得像個孩子一樣,不必堅強,不必偽裝,這樣一個地方,這樣一個人,都會理解我,包容我,而不會在我明明很難過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來教我分辨對錯,要我不顧一切地先堅強站起來。
我們,做為父母,是成為孩子這個幸福所在的首要位置。
當一個孩子小的時候,知道有一扇這樣的門,始終會為他敞開,他也會慢慢地學會,當身邊的人感受不好的時候,他也為別人敞開一扇這樣的門。
能夠溫柔對待這個世界的人,一定是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過的人。
孩子,期待你一轉身,身后都有一扇這樣的門。
親愛的每一個你,期待你一轉身,身后都有一扇這樣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