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之間最難的就是坐下好好說說話了吧。
成長期間的我們總是會想很多的問題:怎么樣父母才理解我們?怎么樣父母對我才不這樣約束?怎么樣父母才會對我放心?我們該如何處理好與父母的關系?
我想只有平等良好的溝通才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了吧。可是對于一個正處于與父母"對峙"局面的孩子來說,尤為可貴,可是執行性幾乎為零。
我出生于農村,父母雖然都是農民,可是對我的教育和教養卻格外重視,我從小就被當作乖乖女培養,甚至青春期都沒有與他們鬧過不快。
可以說從小到大,我很讓父母省心。
或許父母與孩子的摩擦大多來源于孩子的叛逆吧,而叛逆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因為早戀,哈哈,我個二十好幾的人不能說是早戀,但是,幾乎大多數農村父母,當然城市也有,只要孩子還在上學期間就要杜絕一切的戀愛行為。
我的叛逆發生在我二十二歲的暑假。
考完試放假回家時遇到了Y先生,可巧的是我們都因為趕不上火車,都是中途臨時做出決定下車,都是住在同一座城市,這些可巧的種種把我們聚到了一起。
從那以后我們不斷的聊天,加之見過幾次,彼此感覺到了解后我們在一起了。
讓我深深折服的是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和寬廣的知識面。
Y先生對我的影響很大,尤其獨立擔當這方面。我每次嘗試去跟父母溝通關于這方面的話題時,他們的知識面永遠停留在他們的那個時代。所以我從來沒有跟他們說過我戀愛的事情。
或許被壓抑久了,有一天有一個人告訴你另一種生活很美好時,你心里的逆反情緒便被激起來了。
我開始對媽灌輸一種學會放手的信念,“你應該有自己的愛好”“孩子并不是一切”“別太累了,也要學會生活”……
媽當時頭點地跟磕頭蟲一樣,一邊好好好一邊是是是,可是過后全然跟沒發生過一樣,這一點讓我又愛又恨。
就在昨天晚上,我突然想起車庫里電車電源沒拔,于是說了句我去拔電源了,老媽著急的連說了四五個"我去我去"我說我自己就行,老媽這著急的從洗手間跑出來往樓下沖,我突然氣不打一出來,沖她吼了一頓,忘了具體說的什么,她的怒火也被點燃了,沉默了一會兒,說"你去就你去,吵那么大聲干嘛",然后自己默默的去了臥室。
其實我當時就后悔了,看著這么久以來,媽頭一次因為一件事發火的樣子,我難受極了。
第二天,本想陪媽去打吊瓶,起床看到桌上一盤苦瓜,我是那種很容易胡思亂想的人,有時候都會覺得自己過于神經質了。
我想這苦瓜會不會是媽想要表達什么,于是我立馬去了診所,醫生說媽沒去了。
我給媽打電話不接,給爸打電話爸說媽沒去他那邊,給姥姥打電話也說媽沒去,我慌了,一邊不斷的打著電話一邊狂奔著找她,打了六七個電話都沒人接,我害怕極了,每個電話都是顯示正在接通然后滴滴響過后就是掛斷的聲音,每響一聲都覺得心里沉重了一下,就像加了一塊巨石讓我難過的喘不過氣……
那個時候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能找到媽,讓我出事吧,怎么樣都行……",終于最后一個電話接通了,就在接通但還沒說話的那個瞬間,心里突然有個東西著地了,老媽冷冷的問怎么了,我的眼淚完全抑制不了了,當時心里只有一個想法"感謝上帝啊"。
事后我才知道,原來她在診所前等了好久沒人來,于是想起前段時間我的皮膚過敏的藥用完了,就去了隔壁鎮上給我拿藥去了……
或許以后與父母之間這種有關的討論依然不會少,但我看清了一件事"他們也是受到他們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我理解你、尊重你,但我也愛自己"。
慶幸的是,這個道理我知道的還并不算太晚。
又或許父母與孩子本來就是這種糾結的關系吧,一個家庭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父母與孩子都應該對這種方式不斷融入新東西,摒棄舊東西,然后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