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不要再為不行動找借口了。
最近讀了不少知識管理類的書籍,但是發現生活還是一如既往,沒有任何改變, 比如剛看完了的這本,如果讓我復述,我所看到的內容 ,我依然記不清這本書大概說了什么,我從中學到了什么東西。面對自己如此混亂的信息管理能力,我要是再不做點什么,實在是說不過去了。很多道理聽了是沒有用的,必須去踐行,如果知識不能用來改變生活,那又有什么用呢。就像此時此刻,自己很多混亂的觀點,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清晰地表達出來。讀書筆記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既然自己認可了這個方法,那么借用李笑來的一句話:少廢話,跟著做就是了。
當今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要記住如此多的信息是不可能的,所謂牛人,是比你更會整合信息,有邏輯性的總結成讓別人聽懂的語言來說服別人。演講是這樣,寫作也是如此。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很焦慮,焦慮來源于想象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的差距。 自己其實是一個表現性格的人,幻想著一開始就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又有誰一開始就能做得很好的呢?最近讀了這么多書,當自己提筆要寫一篇文章,或者是一篇讀書筆記的時候才知道很多知識,你只是知道而已,要用的時候,你并沒有能力去在一個合適的場景,合適的條件下去調用它,其實這就是你學到知識的沒有內化。
隨著時間的流逝,于是越來越焦慮,懂得越少越想懂得多,但是我知道能管理的只有自己,而不是時間。 我的每一個行為決定都是腦子里的千千萬萬的觀點碰撞的結果。只有清晰的思考,才能擁有清晰的行動。比如最近區塊鏈市場的波動,如果沒有對這個市場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有邏輯的判斷,很容易在一片恐慌中成為被割肉的韭菜。投資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只投自己懂的東西,在統計學中這也是一種概率的思維,對一件事情的預期,你有比較大的把握贏,你心里有底才能做到心中不慌。即使你這次沒有贏,也可以去復盤自己的思考過程,問題出在哪里?下一次做出改進。這樣就可以把看似拍腦袋的行為轉變成可以持續進步的投資邏輯。
呵護自己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學習的原動力,有了對知識好奇心, 可以靜下心來讀書。正所謂帶著問題讀書是最好的方法。心智水平和認知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掙扎其中是每一個想進步的人無法避免的,在舒適區學習是不可能的。讀完這本書,我需要做點什么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但是這種改變是痛苦的,懶惰的自我會非常抗拒。理性的自我告訴我這是必要的,它經常被壓抑在自己內心的深處, 得不到發言權。 但是自己生活水平的提升,理性的自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看到很牛逼的一句話,理性經常遲到但是從不缺席。
人想要進步,就要借助工具來跟人性的缺點抗爭。工具很重要,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牛人有兩點,第一,他們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更重要,這樣就可以舍棄大部分選擇,追求自己所要的東西,第二,有一套自己整合出的方法論,用來朝著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作出努力。查理芒格說,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他。 這里的“配得上”就是一種得到它的方法。
李笑來喜歡的一句話,“人至賤則無敵” 精確的描述了成功的方法論。大部分人不是想的太多,而是做的太少。開始做吧,只有開始做起來,才發現自己在做之前想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可能都不是重要問題,在做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一直做下去, 不斷得到真實的反饋,才會快速的取得進步。
讀書的遺忘讓我想起的一個記憶研究:人對一件事物的記憶分為 輸入記憶 跟 提取記憶。比如看書是一種輸入記憶,但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用書中的知識就指導自己的行為, 漸漸的你就會忘記,當有一天你在某個地方發現它的時候,你只會想起,嗯這有點熟悉在哪里見過?只有想辦法去運用它,才能形成提取記憶,當你去用到這個知識的時候,才能加深對它的理解,于是越來越熟練的運用。這可能就是刻意練習的方法論吧,演講,寫作,學習,投資都是如此。
最后我想說我寫的這篇筆記與原書的內容關系不大,只是我覺得開始需要寫讀書筆記來記錄自己的思考,現在寫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碎片想法,希望以后某一天我能先擬一個文章的框架,把想要說的知識點列出來,再找到相應的素材去支持他,再整合一下文章的邏輯,最終印證自己的觀點說服別人。做的差也要開始,對吧,接受自己的笨拙是邁向進步的開始,加油吧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