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這回事本身就是需要學的。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01 ?思考與討論
1.你認為“高段位的學習者”需要掌握哪些能力?你對自己的定位是哪個段位?
2.為什么朋友圈和微信公眾號總是充滿了雞湯和謠言?你了解“羅一笑事件”嗎,你看到那篇求助文章的反應是什么?
3.你知道哪些跨學科或者跨界工作的人?最令你感到敬佩的是誰?
02 ?學會提問
問題在生活中成為了我們的老師,指引我們進行思考和更深入的思考。成為一名好的提問者,是成為好的學習者的第一步。
理想的學習模式是,除了簡單地吸收知識,學習者還要通過提問來調用已有的知識體系,好奇地追尋答案,積極地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多個場景方向模擬提問),建立新的知識體系,把新舊知識之間的通道打開。
要打開新舊知識這條通道,問題是我們最好的向導,來我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關于現在的學習或工作,我已經具備了哪些知識,熟稔到什么程度?
2.通過新階段的學習或實踐,我又獲得了哪些新知識,對原有的知識構成了怎樣的補充和挑戰?
3.關于現在的學習或工作,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可以通過簡單的探索學習到?
4.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暫時沒辦法輕易獲得答案,要經過長期的學習來摸索?
針對(2/5)《精進》讀書筆記中的內容我們來提問和回答:
1.這些內容中,有哪些是你已經知道并能熟練使用的?“即刻行動”和“及時反思”可能位列其中?
2.“隱含假設”或者“個人MVP”的觀點,有沒有刷新了你的認知,如果有,和你的原有知識體系有什么異同?
3.關于任務分解,或者精益創業,你有哪些點想進一步了解,并打算去看原書和相關的書籍?
4.你覺得昨天最有價值、對你最有啟發的是什么知識點?你打算如何為之付出長期的努力?
注意,提問的關鍵:在于提出可能具有開放性解答的問題,要避免非是即否的封閉性問題,否則很難展開進一步的探索。尤其是具有長期價值的問題,會讓我們保持思索的習慣,讓思維變得更加靈活。
03 ?解碼信息
現在社會信息太多也很復雜,真假摻雜,難以辨別。這些現象有一個共同的癥結:面對信息和材料,只做了表面功夫的理解就下結論,缺少從深處思考和求證的“解碼”過程。
TIPS:知道了問題所在,我們應該如何對信息進行有效解碼呢?臺灣漫畫家幾米筆下的繪本是許多人的童年美夢。他曾自述學習繪畫的經驗,其中有一條是對任何書里的任何圖都研究一番,從英文刊物的諷刺漫畫,到日本女性雜志的化妝技巧示意圖,他都會細細地看,揣摩作者的作畫意圖、表現手法。這樣的解碼修煉,他堅持了十年以上的時間。
解碼的三個層次(初步):
1.它說了什么,給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2.它要傳達的是什么?是真實的嗎?對我有何價值?(對內容的反思、審視和評價)
3.它是怎么建構起來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構成和表達手法的洞察)
1)深度學習
首先要擴展自己的知識系統,因為新舊知識碰撞和融合的過程是對思維的極佳鍛煉(所謂思維的火花)。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即有能力對新知識進行深層加工,在不同領域的學習中讓自己的能力不斷進化,擴展知識系統以滿足解決不同問題的需要(聰明的投資者看了,覺得不夠在繼續看相關經典書籍,還不夠再學看財報,還不夠就去現場請教等。我們就是要不斷打怪,吸取再打怪)。
深度學習是怎樣一種過程呢?看到現有知識書本的潛臺詞,作者的內心世界洞察得透徹頭尾!
2)尋找解碼的入口
解碼前很迷茫的時候,來快速擺脫這份心里負擔三步走:
1.不止要尋結論,還要尋過程
“罪案現場”“犯罪過程”進行推演,閱讀一部知識性極強的著作,做到知其面還要知其意,把握作者的思路和邏輯(這都是歷史套路中的一種,要不就是多種結合的變種)
2.不止要做歸納,還要做延展
不止要做歸納,還要做延展,把書讀薄也可以把書讀厚。如看到一枚戒指,延伸怎么制作什么工藝,怎么選材,選材涉及到的成本怎么樣,像樹枝一樣延伸下去。
3.不止要找相似,還要找不同
證實性偏見(Confirmation Bias)是心理學的一個基礎觀點(這里就可以延展閱讀了),不帶有色眼鏡的利用認同的觀念信息,和相對觀點信息進行思考摘取利用。如果我們敢,那么把舊觀念置于審慎思考、甚至完全推翻的危險之中,那又能怎么樣,不經意間讓我們的心智更強大,內心更強大,收入更強大!
04 ?操練知識
提問思考提問思考提問思考!深度挖掘更多!更多的知識碎片和體系!我們再來重組這些知識碎片和體系(如同拼斗樂高玩具一樣簡單)!思維的火花簡直砰砰砰,希望別一夜爆變天才~
你掌握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將我們大腦里面的知識裝在二次元抽屜里,隨時檢索抽取使用,duang duang duang,我們還可以交替混合,duang duang duang,我們的一號大腦空間打造完畢,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未被開發的繼續工程將按計劃相續進行)
不熟悉游戲的操作和策略-一次次的操練中-不知不覺中逐漸上手了
(神不知鬼不覺的掌握生活,從淺入深-需要結合刻意練習-轉變成我們自己的硬本領!)
什么是技能?用當前掌握的知識融會貫通的產出應用,產出變現!事實上,炒股、說服、寫作是技能,審慎思考也是一種技能。(炒股中對萬事萬物信息的靈活處理,結合工具的使用,并行前進,乘風破浪,如果不能,情況是一知識內存不充足,二融匯貫通知識水平不夠,三反思總結需加強,四我再累計一點告訴你)
在學習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時,都可以思考如何讓書本里面的元素跳動起來,在我們自身的生活中舞動和幫助我們精彩,以下來提示下這方面的操練技能關鍵點:
1.寫作式操練
“消費型興趣”轉換為“生產型興趣”如何轉化?
那么自學如何獲得高質量的反饋呢?-找搭檔,相互吐槽,不斷修改,不斷練習,組建小圈子進行交流,查缺補漏。
舉栗子:無獨有偶,日本翻譯家橫山啟明為了鍛煉自己的翻譯能力,曾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國》從日文翻譯成英文,然后再翻譯回日文。這種操練方法,是提高自己能力的上佳途徑。
2.游戲式操練
小圈子的幾個人或兩個人或一個人模擬生活場景正反向提問!
這個游戲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是兩位主角基于對歷史和邏輯知識的發散思維的體現。
“思想實驗” 如:”猴子和打字機”實驗,其內容是,如果無數多的猴子在無數多的打字機上隨機打字,并持續無限久的時間,那么在某個時候,它們必然會打出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你可以論證它的正確、謬誤或者不可知。樣用游戲和假想的發散性思維進行思考,不僅趣味十足,還是搜尋、整合知識的一種方法(在假想的情境中進行哲學、邏輯、倫理甚至科學思考)。
3.設計式操練
設計式操練就是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一個好的設計方案必須多方考慮影響因素,調用理解和控制這些因素的知識,并做出權衡和取舍。當我們在設計中發現缺少某方面必需的知識時,還可以觸發我們對這些知識的學習。
小到樂高玩具、大到機器人競賽都是如此(兒童成長教育)。
我們不必一定要設計一個實體出來,設計一套可用于落實的方案,也是非常好的操練思維的方式。(先制定一套便于實施的,不用力求多好多好,在過程中逐漸完善)
總結:知識的操練使我們更深入地審視已有的知識體系,把知識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對問題進行更加細微的觀察,并且致力于創造兩者之間的關聯。它使我們賦予知識以靈性,賦予思維以彈性,讓我們更好地適應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
05 ?知識融合
“能力嫁接”
在操練知識的過程中,讓不同知識發生化學作用。
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配比組合:“最富有成果的組合常常是從相距很遠的領域取出的要素形成的組合”
從知識融合方式上看,大體可以歸納為遷移、印證和互補三類。
1.遷移
看似不相關聯的學科之間也存在知識遷移的可能性。
2.印證
印證可以幫助人探索規律,譬如通過足夠的思考鋪墊,放松自己,激活潛意識,讓知識之間彼此契合,可以產生新的靈感。(比如苯環的發現過程,和數學家彭加勒為證明福克斯函數的存在)
這種靈光一現并不只是偶然,它所依賴的是創作者此前豐富的經歷和思考。
(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我甚至認為破解癌癥等不可治愈疾病和延長壽命都能在造物生靈中找到答案。)
3.互補
對于同一個話題,我們可以尋找不同視角下的論述,將他們整合之后會得到更全面的認識。(給出自己的觀點,結合生活中的經歷)
提問:你的畫作是否能突破現有的觀念,影響藝術界、評論家甚至藝術史和人們的審美觀?(打破傳統如iPhone,形成眾人習慣環境,這可以是個循環點)
總結:要進行知識的融合,就要有洞察知識背后的結構的能力。探索知識之間的相似性、啟發性和互補性,就是一個從不同的視角來探索這個世界的過程。
06 ?今日總結
要點:
1.成為一名好的提問者,是成為好的學習者的第一步。
2.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要學會解碼信息,對新知識進行深層加工,擴展知識系統以適應解決不同問題的需要。
3.你掌握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可以通過寫作、游戲、設計進行知識操練。
4.在操練知識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讓不同知識發生化學作用。知識融合的方式大體包括遷移、印證和互補三類。
思考與討論:
寫下一個你感興趣,或者讓你感到困擾的問題,范圍不要太窄,對于這個問題,你有怎樣的觀點,還有哪些疑問?尋找一套關于這個問題的經典書籍和材料進行學習。了解作者的觀點和背后的知識結構,其中哪些是你認同的,哪些是你持有疑問的?從知識操練的三種方式中選擇一種,進行訓練,并在訓練的過程中注意不同知識之間的融合。完成后,寫一篇學習心得,分享給你認為有能力幫助修改的人,收集反饋并再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