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寄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單親本身沒有問題,真正影響孩子的是父母的關系、家庭的教育。
1960年,夏威夷大學來自中產家庭的18歲白人少女安·鄧納姆愛上來自遙遠、貧困的肯尼亞盧奧部落的巴拉克·奧巴馬并懷孕退學,于第二年生下奧巴馬,婚后才發現對方已在肯尼亞結過婚生過孩子。奧巴馬2歲時父親獲得哈佛大學博士獎學金離開夏威夷,老奧巴馬一生中只回來看望過孩子一次,也沒有付過贍養費……那安如何在兒子面前講述前任?她給了奧巴馬怎樣的教育?
? ?1、積極塑造孩子父親的形象而非否定
傳記《另一個奧巴馬》中形容老奧巴馬是“才華橫溢的混蛋”:他在工作中常出口不遜,多次被“炒魷魚”,風流成性還是酒鬼,幾次酒后駕車釀成車禍摔斷腿,46時喪命于一次車禍。
老奧巴馬是在奧巴馬母子最需要的時候離開了他們,一些母親的口中他會是一個“渣男”:自私自利、拋棄妻子、不誠實不負責任的形象。但是安卻告訴兒子:你父親沒有離開我們,只是回肯尼亞建設他的國家了,他的國家需要他。她總說放棄婚姻不是他的錯,是各種環境條件所限。
安每當和兒子談起爸爸都是優點,奧巴馬的外祖父母也從沒在孫子面前說過他爸爸的壞話。他們會向奧巴馬談他父親的軼事,例如老奧巴馬曾在國際音樂節上唱非洲歌曲:“你爸爸唱得非常好,每個人都被他迷倒了。”
其實一名年輕單親母親遭遇此種婚姻還能這樣講述對方需要極大的寬容更需要智慧,因為主修人類學的她深諳人性,她知道對于一個男孩來說,父親是他成長的參照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她要幫助孩子在心中樹立父親的好形象,以至于奧巴馬成年后的回憶錄都叫《我父親的夢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啟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父親、母親永遠是孩子心中的兩面旗幟。離異家庭中的一方家長不要弄臟了另一面旗子,不要因為自己內心的憤懣和痛快而口不擇言。即便他或她真的很不堪,也沒有必要告訴孩子。保持對方的良好形象,有了這面旗幟,孩子心中就有一個燈塔,不會迷失方向。 ? ? ?
? ?2、一直和前夫保持良好關系而非仇人
奧巴馬10歲這年,老奧巴馬到美國,安一家為他布置轉租的公寓,熱情接待他,并鼓勵奧巴馬多和父親交流,這次父子間唯一的一次見面還起過沖突,但安告訴孩子:“你爸爸非常愛你,你不要生他氣,他只是很固執”。沒想到這次見面竟成永別。回國后,老奧巴馬和奧巴馬通信,告知自己在肯尼亞國家政府工作任職的情況、奧巴馬在肯尼亞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的情況、希望他到肯尼亞看大家……
? ? ? ? ? ? ? ? ? ? ? ? ? ? ? ? ? ? ? ? ?啟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理學家早有結論:相對于在沖突家庭長大的孩子,父母雙方關系健康的孩子更快樂,相比之下,婚姻的形式反倒是次要的。父母關系良好的單親孩子,比那些父母沒離婚卻一天吵吵鬧鬧的孩子,長大后生活得更好。
所以離婚后雙方要文明相處,盡量和對方保持友好,為孩子提供和父母相處的支持環境。相互指責容易讓孩子長大后產生對婚姻和愛情不信任不安全的懷疑感,更不能給孩子埋下仇恨的種子,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3、強大豐盈地過自己的人生,不自怨自憐 ? ? ? ? ? ? ? ? ?
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種族偏見仍然嚴重。安是在美國半數以上的州還禁止黑人白人通婚時嫁給了老奧巴馬,這在當年承受的外界壓力可想而知。老奧巴馬哈佛畢業后帶著新歡露絲回肯尼亞,離婚后的安帶著孩子靠救濟金生活,在奧巴馬2歲時重返校園取得學士學位。后來來自印尼的留學生蘇托洛向安求婚,23歲的安帶著6歲的奧巴馬再嫁陌生的印尼,住在雅加達郊區,物資貧乏,3年后生下女兒瑪雅,和丈夫因對于社交生活的理念不同而離婚。
安的兩次婚姻都夭折,生活并不美滿,但安一直樂觀勇敢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始終堅持自己的學業和事業,以她執著的天真理想和專業精神深入她終身熱愛的人類學研究。
與蘇托洛離婚后安在印尼繼續做研究,深入農村搞田野調查,后帶著擁有非裔和亞裔背景的一雙兒女重返美國,自己開始攻讀夏威夷大學的人類學碩士和博士并回到印尼搞研究。她后來當過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顧問,到過加納、印度、泰國、尼泊爾、孟加拉等地從事鄉村開發。1992年,安完成自己長達1000頁的博士論文——《對一個印尼村莊手工業的14年觀察和分析》,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奧巴馬回憶說:“我童年大部分都在鐵匠家里,在鍛造爐邊度過”。因為安的研究對象是印尼的手工業者,安會帶他看陶作坊,看紡織工人。安工作,奧巴馬就在她旁邊玩。奧巴馬回憶母親時說“她是那種真的給了我自信,讓我相信自己能做任何事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啟示: ? ? ? ? ? ? ? ? ? ? ? ? ? ? ? ? ? ? ? ? 命運不濟時更要做生活的強者,人生的選擇沒有絕對的“苦果”“甜果”,樂觀地承擔才能改變未來。父母首先要塑造和培養自己,讓自己變得優秀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孩子應該怎么生活不如生活給孩子看。你得對自己負責,才能對子女負責,你把自己活得有趣有意義就是對子女最好的示范。如果父母總是訴說自己的人生痛苦和缺憾,呈現給孩子的是一個失敗者形象。
? ? ? 4、充分給予孩子“大愛”的教育
作為一名專門研究印尼鍛造手工業的人類學學者,安始終關注底層手工業者,以博大的愛心幫助印尼手工業者申請小型信貸,尤其為女性手工業者籌得資金,為第三世界女性爭取經濟平等的重大課題做出了貢獻,這一點無意為奧巴馬日后堅定為公眾服務的理念帶來了深遠影響。她對底層社會的關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奧巴馬,為奧巴馬成為能和多種社區民眾進行對話、共情的候選人奠定了情感基礎。
奧巴馬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后,毅然放棄了在華爾街的工作和生活,到芝加哥貧窮的黑人社區從事社工工作,三年中做的是改善社區道路、照明、房屋修繕、勞資關系協調等具體工作,他復興社區的能力也成為他后來競選的主要號召力,他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到別人,這種使命感正是源于母親安作為一名自由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的畢生信念和踐行。
安帶奧巴馬閱讀馬丁·路德·金的傳記,聽黑人歌手瑪哈麗亞·杰克遜的磁帶,幫助兒子早早接受多元化民族意識。讓他了解美國的民權運動,讓兒子明白人生來平等,做黑人一點也不需要自卑,增強自我認同和接納。
安還教子女們學會尊重。女兒瑪雅說:“母親不允許說話刻薄,或者驕傲自大。如果我們說了什么人的壞話,她就會試著從對方的觀點來重新談這件事情。”奧巴馬也曾說在她(母親)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優點都源于我的母親。”
? ? ? ? ? ? ? ? ? ? ? ? ? ? ? ? ? ? ? ? ? 啟示: ? ? ? ? ? ? ? ? ? ? ? ? ? ? ? ? ? ? ? ? 父母替孩子未來能做的最重要的準備之一,就是幫助他們發展“愛”的能力,關愛他人、關注貧弱、寬容尊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社交及情感能力。哪怕生活辜負了你,也要心懷熱忱地善待世界和別人,這是你轉命的心輪。安的“大愛”奠定了奧巴馬成長蛻變的價值導向:尊重多元、慈愛悲憫、關懷貧苦、跨文化碰撞、人類學視野……
所以,成就孩子的不是有一個什么樣的家庭,不是父母婚姻的形式,而是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父母間的關系、兩方如何塑造彼此在孩子心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