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聽身體的話
當你開始覺得哪里不舒服的時候,就要當心了。這是身體在對你拉響了警報,說明你的生活方式,比如飲食、作息和運動,一定是在某個方面出現了問題,需要及時調整,重新回到健康的軌道上來。
卵巢和內分泌有關,它藏在女性的腸道后面,被厚厚的腹壁保護著,主要接受的是大腦的指令。而外部的精油根本無法到達卵巢,也就談不上保養的作用了。
01.聽懂身體的話:感受類
有一種感受叫“吃飽了就困”。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尤其是剛吃了午飯,我們經常會覺得大腦昏昏欲睡。
對此,有人說,這是因為飯后,血液都集中在胃部去消化食物,大腦供氧量不足,所以才會困。沒錯,但這只是一部分原因。當血糖升高時,會抑制食欲素的分泌,特別是吃含碳水化合物多的、容易消化的、甜的食物,升糖速度快,吃完就更容易犯困。
有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白天嗜睡的概率是其他人的兩倍。就是因為糖尿病患者身體里的糖代謝紊亂,血糖容易升高,食欲素分泌少,大腦能量供給不足,所以導致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困倦。
還有一個原因是和下丘腦分泌的一種“食欲素”有關。食欲素水平高時,人就會變得清醒、活躍。食欲素水平低時,人就會感到昏沉、困倦。
當血糖升高時,會抑制食欲素的分泌,特別是吃含碳水化合物多的。我們在體檢時,一般都是空腹做的,查的是“空腹血糖”,而中國的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問題是“餐后血糖”升高。所以很多人雖然查“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其實已經患有糖尿病很久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和中國人的體質類型有關。在我們國家 絕大多數人都是脾虛體質。中醫的理論里,“脾”是主肌肉的,脾虛的人大多肌肉無力,不喜歡運動。這樣就容易患糖尿病。要知道,肌肉的多少,肌肉力量的大小,對于血糖非常重要,因為肌肉里的線粒體可以有效地消耗、分流血糖。所以如果在糖病初期,醫生可能不會開藥,而是建議你多運動,用肌肉運動本身來降糖。
中醫說的“脾”,不是指腹腔中的脾臟,而是指身體的整個“物流”系統,主運化,升清降濁。這里的“清”是指身體功能需要的清氣,包括大腦的供氧、供血。當脾虛時,清氣不能上升,大腦缺血缺氧,人就會疲倦、犯困。也就是說,當你發覺自己很容易困倦時,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脾虛了。
在中醫補“脾氣”的方法中,最常用的藥物就是黃芪。它也是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第一味藥。
過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熱量不斷增加,中醫提醒我們,第一要注意控制飲食,特別是碳水食物不要吃得太多。第二要保證每天的運動量,增加肌肉。第三可以用黃芪來補補氣。如果每天用生黃芪10克代茶飲,可以明顯改善疲勞和飯后困倦,也能一定程度上防范糖尿病的發生。
另外一種常見的身體感受,就是“上火”。當你發現自己嗓子痛、起痘痘、眼睛紅、大便干時,多半知道這是上火了。
這時候很多人會吃常見的去火藥,比如黃連上清片、牛黃解毒丸,等等,覺得把火壓下去就好了。其實,這是對中醫、中藥最大的誤解之一。
在中醫看來,“氣有余便是火”,火意味著亢奮,為什么會亢奮?是因為身體在提醒我們,有事情要發生了,所以身體必須調動更多的功能來應對。
由于“火”代表著富余的氣,亢奮的功能,而功能又代表著人體的生機,所以去火就要有限度。在中醫看來,要想不上火,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心靜,讓你的心安靜下來,不要定過高的目標,不要心浮氣躁、急于求成。
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陳小野教授說過,當人的欲望遠遠超過他的實力時,就會嚴重上火。
當然,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欲望,那他一定很消極,這對身心也沒有好處,特別是年輕人,如果在該進取的年齡,沒有目標,沒有興趣,缺乏生命的張力,甚至出現萬念俱灰的想法,那就可能患上抑郁癥,因為抑郁癥就是因為身心嚴重缺乏生機造成的。
那么,除了一些家中常備的去火藥,中醫還有什么清熱的良方嗎?
當然是有的,尤其到了夏天,人最容易上心火。這時候,適當吃一些綠豆、蓮子心和苦味的蔬菜,都能清心火。
不過,總的來說,去火要適度,如果身體里的火力嚴重受挫,人就會未老先衰。所以,中醫對于苦味藥物的使用,要求很嚴格,像是黃檗、黃連、龍膽草等,都不能久服。治療病癥一旦有效,就要停止使用,這就是在去火的同時,還要愛護身體的生機。
比如嗓子疼、痰和鼻涕都是黃色的、大便干結,這是肺火,對應的藥物是雙黃連口服液、羚羊清肺丸、銀翹解毒丸等。如果牙齦紅腫、大便干結、口干口臭,這是胃火,可以服用黃連上清丸、專連清胃丸等。
如果脾氣急躁、眼睛發紅、口干口苦,這是肝火,清肝火的藥可以選擇龍膽瀉肝丸。如果心煩失眠、小便發黃、長口瘡、舌尖紅,這是心火,可以吃些導赤散、牛黃清心丸。
這些藥物都是苦寒性質的,記住必須遵從“中病即止”的原則,一般只要拉肚子了,小便顏色正常了,就可以停用或者減量,絕對不要過度服用,否則就會傷害身體的功能。
還有一個現象“貪吃",這里所說的貪吃不是因為餓,而是一種以饑餓形式表現出來的貪婪,是因為內心的欲望遠遠沒有得到滿足。當人們感到壓力大、緊張時,往往會通過吃東西的辦法來宣泄,釋放心中的焦慮。在中醫看來,這是“心火過盛”的表現。中醫治療這種“管不住嘴”導致的肥胖,就會用黃連等苦味的藥物,來清熱去火,抑制過于亢奮的食欲。
03聽懂身體的話:病狀類
首先,很常見的例子,肚子大。中醫看來,肚子上的脂肪越厚,是身體在提醒你,體內的虛寒越嚴重。而要想給肚子減肥,最好的方法是提高代謝率,以此來根治內里的虛寒。這就需要我們一來,要保證蛋白質攝入;二來,要規律運動。因為蛋白質是肌肉的合成材料,肌肉可以把更多的脂肪轉化為熱量。所以肌肉多,并且經常運動的人,代謝率就高,內臟的火力旺了,身體就不用靠厚厚的脂肪來保溫,肚子自然就變小了。
另外一種常見病狀,就是胃反酸。就是胃酸分泌太多,反流到食道里。這是身體在提醒你,胃里太熱了,不要吃甜的、辣的、發酵的東西了。因為胃酸是強酸, PH 值僅次于鹽酸,能把不小心吃進肚子里的病毒和細菌“燒死”。在我們的身體里,只有胃粘膜對胃酸有耐受性,而食道則沒有這種本事。所以,每次胃酸反流到食道,就會灼傷食道黏嗶。食道黏膜受傷了,它就會頻繁修復,如果修復出錯,細胞就有癌變的可能。長期胃食管反流,就很有可能誘發食道癌。
為什么會胃反酸呢?
如過甜的、辛辣刺激的、脂肪含量高的,導致胃不停地分泌胃酸,去腐蝕消化這些食物,胃酸分泌過多了。
情緒的刺激,會讓胃產生錯覺,以為又來了“重任”,并加快胃酸的分泌。這是身體的一種本能反應,在醫學上稱為“應激”。多吃清淡、軟爛、甚至沒什么滋味的食物,這樣胃就不用分泌過多的胃酸。
中醫認為,治療胃反酸,一定要健脾、和胃。其中,健脾藥比如白術、陳皮等,可以幫助胃分擔。和胃,是指與肝講和,讓肝不再欺負胃。而中醫講的“肝”,不是肝臟的肝,是身體系統功能的總稱。
“肝”對應木,有著寧折不彎的秉性。肝最怕的是郁悶。人一郁悶,就會肝郁,肝郁得不到宣泄,就要憋出火,遷怒于脾胃,讓脾胃生熱。胃反酸就是典型的表現。
胃反酸時,我們常常覺得“燒心”,而酸就屬于熱。所以要減輕胃里的這種熱,就必須從肝郁的源頭入手。
另外一種常見病狀,就是高血壓。這是一種慢性病,得了高血壓,醫生一般會提醒我們,最好終生服藥。可是,降壓藥的作用,只是讓我們的身體“不說話”,未必能真正解決問題。血壓升高,是身體在告訴我們,有些部位供血不足了。
血壓功能是維持身體正常供血。一旦身體某個部位缺血,為了避免機能損傷甚至器官壞死,身體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血輸送過去,用加壓的方式來增強助推血液,就會引起高血壓。中醫治反酸,有種專用藥叫作“左金丸”,里面只有兩味藥,一個是黃連,清胃火的;另一個是吳茱萸,疏肝解郁的。雙管齊下,對反酸標本兼治。
所以,高血壓看似是病,其實只是癥狀,不是病因。吃了降壓藥,血壓是降了,可是病人常常會抱怨,吃完藥還是難受,甚至比血壓高的時候更難,就是因為雖然癥狀平復了,但引起高血壓的真正病沒有解決。
那么醫生為什么還會開降血壓的藥呢?這是因為造成高血壓的根本原因,我們自己去除不了,醫學也很難去除,如果再不控制好血壓,就會引起更多急性疾病,甚至是致命的腦出血和心梗等。
要想扔掉降壓藥,高血壓病人就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戒煙酒、多運動、少吃油膩。但是做到這些需要長期的堅和很大的毅力。做不到的話,缺血和血管硬化還是有可能發生,血壓還會升高,病人就只能終生服藥。
中醫對于高血壓的治療,經常會用到黃芪、人參。因為有的高血壓屬于氣虛、心肌無力推動血液,才導致的供血不足。而黃芪或者人參 可以增強心臟的泵血能力和血管的助推力量。
如果是肝火旺盛導致的高血壓,會經常口苦、大便干結、容易暴怒,這種病人就需要降肝火,而不是吃補藥。
04聽懂身體的話:形態類
所謂“形態類”,就是指人體功能在失衡時,外在的身體形態或者氣色變化會有異常,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的健康有異常,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的健康。我們來講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癥狀,一個是“骨刺”,另一個是“黃臉婆”。
年輕時,我們跑跳靈活,活動自如,等上了年紀,經常會長骨刺,特別是膝關節的骨刺。
“骨刺”,并不是骨頭真的長了一根刺,而是因為關節不穩,長出了贅生物,拍片子看,很像一個突出的刺,所以才叫骨刺。
木質結構的老房子,修房子時,人們會在房梁上打個楔子,這樣能保持穩定,關節也需要維穩,骨刺就是關節自己長出來的楔子,是來穩定關節的。
身體的這種本領,在醫學上稱為“代償”,是身體對自身潛力的最大挖掘和發揮。那我們該怎么做,才能保持關節穩定,不長骨刺呢?這就需要多運動,鍛煉肌肉。只有肌肉強健了,才能分擔關節的壓力。
所以,要想避免或是減輕頸椎病,我們平時要注意,不要一直低頭,姿勢僵化,要經常起來活動活動,還要對頸部肌肉加強鍛煉。
所謂黃臉婆,是形容女性年老色衰,臉色發黃,線條不緊致,法令紋突出,顯得人特別老,連表情都帶著苦相。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是身體在拉警報,說陽它處在氣血兩虛的狀態。
面如土色,沒有光澤,意味著脾虛。中醫講的“脾”對應著黃色,脾虛的人一個明顯表現就是面色萎黃。而且脾主肌肉,也就是說,在中醫來看,人的“脾氣”決定著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的肌肉。脾氣虛了,體力就不好,容易疲勞,腰酸背痛,臉上的表情肌也會退化,脾氣虛會導致血虛,因為“脾”主運化,這個“運化”就包括了人體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如果你脾虛了,沒有吸收營養的能力,那么吃的再好,也可能營養不良,身體沒有造血的能力,就會面色發黃,顯得憔悴衰老。
中醫健脾去黃氣的藥物,其實很常見,一個是黃芪,一個是阿膠。黃芪是健脾補氣的重要藥物,還可以用于增加肌肉的體量,分流血中的糖分,來降血糖。
黃芪有生、炙之分,炙黃芪經過蜂蜜炮制,補氣的力量弱了些,主要用于溫補中焦。去黃氣最好用生黃芪,可以增加身體生血、用血的能力。阿膠是補血良藥,特別是東阿阿膠,是入腎經的,能補到身體的根基,補足血虛。
女性朋友們如果有類似問題,可以試試每天用10克生黃芪開水沖泡代茶飲,送服5到10克阿膠,堅持一兩周,就能明顯地掃除臉上的黃氣。
2.黃帝內經
中醫那些最經典、也最古老的典籍,比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等,更是晦澀難懂,這就造成了,我們傳承幾千年的寶貴中醫理論,卻面臨著不為大眾理解和認可,甚至被妖魔化的不利局面。
其實,想弄懂中醫很簡單,只要弄清幾個關鍵的要素,比如說陰陽、真氣、五行、四時,等等。如果你把這些東西都搞明白了,再回過頭去看中醫理論,就很容易理解了,而把這幾個關鍵要素講得最透徹的,就是被譽為“中國傳統醫書四大經典之首”的《黃帝內經》。
一、陰陽與健康的關系
《黃帝內經》的開篇,以黃帝與“醫圣”岐伯的一番對話,引出了中醫的一個核心概念一一陰陽。
岐伯這個人很了不起,他精于醫術脈理,被尊為華夏中醫始祖, 次黃帝問他:“為什么上古時期的人隨隨便便就能活一百多歲,還精神健旺,不比小伙子差,而現在的人剛年過半百,就變得衰老不堪了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正因如此,才能活一百多歲也“不顯老”。
法于陰陽
中醫看病的最高境界是看陰陽,而想要看陰陽,先要會辨陰陽。那么,說到陰陽,最常見的思路就是在人間,男人為陽,女人為陰;天上,太陽為陽,月亮為陰。但這只是最表層的理解,用《易經》的卦象來解釋陰陽,才是最妙的。比如說,代表太陽之火的離卦,外邊是兩根陽爻,中間是一根陰爻,也就是外陽內陰;而代表太陰之水的坎卦,上下各一根陰爻,中間是一根陽爻,也就是外陰內陽。換句話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才是事物的真相,假如我們能看到這個層次,才算懂了點陰陽,也才有希望領悟中醫看病的最高境界。
“和于術數”。
如果說“陰陽”從某種意義上代表先天,那“術數”就代表后天。萬物都是先有“象”,后有“數”,比如,五行生克、陰陽相濟、中庸之道,統統屬于“術數”這個層面,也就是“老天”按照天地自然之理規定出來的方法。而“和于術數”的意思,就是說人要在了解和認識“術數”的基礎上,順應自然之理,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無論是吃飯還是睡覺,都遵守人體本身的陰陽運轉規律,這才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曲黎敏老師還告訴我們,在人的身體內部,陰陽也有各自對應的東西,那就是“精神”。
我們現在常把精神倆字連起來說,但《黃帝內經》指出,“精”和“神”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精”就是中醫常說的“血”,是指人身體陰的一面,而神代表了人身體陽的一面,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在中醫看來,氣具有固攝的作用,所謂“氣能攝血”,在氣的約束下,血才老老實實地沿著脈絡運行,不至于到處亂跑。
曲老師告誡我們,不管男人還是女人,一定要養好自己的陽氣,讓自己做到“精神內守”,也就是氣血不外泄,精氣神皆足,因為,里面足了,外面才能從容。如果你渾身氣血充盈,那你的外在表現,一定是健康的、活躍的、聰慧的,而這個時候,你就能受到更多人的青睞,人生之路,也將變得更加順利。而且,當你的氣血變得充足了,一些疾病也就無法侵犯你的身體,那么你的生活質量也會比其他人高出很多。而這,就是《黃帝內經》里所說的“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道理。
二、怎樣成為一個“陰陽和平”的人
剛才我們講了陰陽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黃帝內經》還根據陰陽調和的情況,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以及陰陽和平之人,那這五種人分別有哪些特點呢?
“太陰之人”。
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貪而不仁”。“貪”很好理解,就是欲望強烈。那“不仁”又該怎么理解呢?老子有句話說得好:“天地不仁,與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百姓總是寄希望于別人的“仁愛”,但按照曲老師的觀點,這其實是人們心力弱小和自私的表現,因為天道本來就是“不仁”的,就是該殺就殺、該罰就罰的。所以我們不要看到“不仁”兩個字就心生厭惡,覺得“不仁”就是壞的,是不好的,而一個領導者如果不懂“不仁”之道,肯定當不了大領導。
我們再說說“太陰”這個詞,“陰”就是收斂,“太陰”就是一直收斂,所謂“太陰之人,心和而不發”,就是說,他們的心里永遠像一潭湖水,從來不發作,沉得住氣。我們普通人,高興不高興,都掛在臉上,但太陰之人卻能“喜怒不形于色”,中國有句古話叫“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可拜上將軍。”太陰之人就是這樣的,目光長遠,不急于一時,不隨大流,看清局勢后才出手,總是后發制人。
少陰之人
如果說太陰之人是“大貪而不仁”,那少陰之人就是“小貪而賊心”,不敢大貪,只有偷偷摸摸的賊心,總干見不得人的事。因此曲黎敏老師毫不客氣地把這種人喚作“小人”。這種人通常是“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意思是說,他們看見別人倒霉了,內心反倒快樂,喜歡傷害別人,并以此為樂,而且,他們還從來不知道感恩,見不得別人好,別人過得比自己好就心生嫉妒。在現實生活中,少陰之人并不少見,如果遇到,最好躲開,以免被糾纏、受傷。
太陽之人
如果說少陰之人屬于小人,那太陽之人就屬于臉皮厚的人。《黃帝內經》把這類人的特點稱為“居處于于”。就是說這類人愛講究,好排場。《黃帝內經》說他們“志發于四野”,一張嘴就是國家大事 他們基本上就是滿嘴跑火車,正所謂“舉措不顧是非”,嘴里沒一句靠譜的,要是被人拆穿了,他們也不會因此羞愧,下次該怎么樣還是怎么樣。
“少陽之人”。
少陽與少陰相對,如果說少陰之人是暗中使壞的小人,那少陽之人就是光明正大給人使壞,讓你恨得牙癢癢的小人。這類人最大的特點是“好自貴”,特別把自己當回事,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如果讓他們掌握了一點小小的權力,那他們就會天天用手上這點小權力來整你。而且這種人還媚上欺下,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拼命巴結討好,對自己的下級和家人,卻刻薄寡恩,令人不齒。
最后一類人叫作“陰陽和平之人”。
這類人是“醫圣”岐伯最為推崇的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居處安靜”。安靜其實是一種優秀的素養,人在安靜的時候,心靈和肉體才能合而為一,“形與神俱”。同時,當一個人學會調和陰陽,安穩沉靜的時候,就能“無為懼懼,無為欣欣”。面對光怪陸離的世界,既不懼怕,也不狂喜,而是報以微笑和淡然。無論被放在怎樣的環境里,他們都能做到,在順應環境的同時,始終保持自我的本性,不糾結,很通透,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順應天地陰陽之氣,使自己的心態和健康保持在中正平和、恰到好處的狀態。
三、順應四時之氣,調出健康長壽
前面我們講的,是《黃帝內經》里所說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句話后面還有八個字,那就是“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這里的“節”,指的就是節氣,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時運轉所遵循的天地規律。
先從春三月,也就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這六個節氣說起。為什么從春天講起?因為春天是天地萬物的重啟模式,其核心就在“發陳”二字。什么叫發陳呢?發,就是喚醒就是重啟。陳,就是我們身體里一冬天蘊藏的“精氣”。如果人上了年紀,無力化萬物之精華,冬天又沒養好,那發出來的就是“敗精”,也就是不好的精氣,老年人一到春天就容易犯老病根兒,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到了春天,從立春之日開始,陰陽和合,萬物生發,生命從蟄伏狀態進入到蘇醒的狀態。那我們怎樣在這段時間,養好我們自身的“生發之機”呢?
在書中,曲黎敏老師指出,調理生發之機的關鍵有三點,一是要“夜臥早起”,二是要“廣步于庭”,三是要“被發緩形”。“夜臥早起”就是說,晚上可以晚點睡,但晚睡也不能太晚,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是,半夜11點到1點屬于子時,膽經當令,陽氣開始升騰,如果11點之后還不睡,人就容易失眠,影響氣血。因此,我們最晚到11點就要進入睡眠了。而早上要早點起,讓陽氣更容易生發。
“廣步于庭”就是在院子里邁步慢走,而春天只需要走,不用去跑,因為跑屬于快速生發,我們的身體剛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如果快速生發的話,氣上來了,精血卻跟不上來,人就會犯困,也就是所謂的“春困”。而春困是身體自保的手段,就是強迫你要多休息,適當運動,讓陽氣慢慢生發。
“被發緩形”講的是“調神”。“被發”就是頭發隨意披散,“緩形”就是穿著寬松的衣服,說白了,就是讓你放松。日常經驗告訴我們,人越緊張就越擰巴,經脈越拘攣,氣血就越亂。所以,“被發緩形”就是讓我們徹底放松下夾這我們的生命狀態就能順應春氣,護佑生機,順利地過渡到夏季。
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這六個節氣。其中,夏至這一天又叫“一陰生”,與之對應的冬至則叫作“一陽生”,這兩個節氣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養生節氣。
夏季的養生之道,首先還是睡覺,和春天一樣,依舊是“夜臥早起”,但由于陰氣始生,要比春天睡得稍微早一些。早晨必須要早起,因為夏天的陽氣早早地就生發了,如果人不跟著時節一起生發,那就一整天都生發不起來了,叫作“無厭于日”,就是不要討厭太陽,不要討厭熱。夏天是最好的宣泄時節,如果一個人夏天沒有痛快出過汗,冬天一定會生病。現在家家都有空調,把夏天的宣散都憋住了,所以很多人到了冬天就會不舒服。
另外我們常說春生夏長,其中,“長”就是散,就是宣泄,不要讓不好的情緒憋在心里,因為“逆之則傷心”,夏天對應的五行是火,對應的人體器官是心。如果把火氣憋在肚子里,自然就會傷心。所以說,夏季養生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宣泄情緒,“使氣得泄”,只有不生氣,不憋著,人才能舒服,
過了炎熱的夏天,就到了涼爽的秋季,有夏季養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這六個節氣。
春秋兩季都是人們情感爆發的時節,但各自的氣不同,春天是生發,氣往上升,秋天是收斂,氣往下降。到了秋天,人們要把夏天過分宣散的氣慢慢收回來,收到陰陽平均的狀態。
那具體怎么收呢?首先,精氣神要適當地降一降,才能“使肺氣清”,肺氣沉降入腎,才能得到澄凈涵養。如果你忤逆了氣的升降規律,該收的時候不收,就好比該秋收的時候不儲藏糧食,到了冬天就無米過冬,就會生大病。
到了秋季,人們的睡眠時間也要調整,從春夏的“夜臥早起”改為“早臥早起”。這里要注意一點,如果你天天在外面應酬,拿家里當旅館,晚上九十點鐘喝得醉醺醺,一進家倒頭就睡,那不叫早臥。真正的早臥是天一擦黑就回家,陪著家人一起吃飯,然后散步、讀書,讓心先靜下來,脫離世俗,按時安歇,才叫真正的養生。
早起要起多早的問題。這個問題有一個在《黃帝內經》中有一個很好的參考標準,叫作“與雞俱興”,就是早晨雞一叫你就起床。
如果我們有一些農村的生活經驗就會知道,公雞早上一般叫三遍,分別在丑時(01時至03時)、寅時(03時至05時)、卯時(05時至07時)。丑時,人體氣血肝經當令;寅時,人體氣血肺經當令;卯時,人體氣血大腸經當令。這些時辰都是氣機轉換之時,如果我們隨著雞叫起床,就能“使志安寧”,讓精神平穩靜謐,舒緩秋天的肅殺之氣。
接著就到了一年當中最后一個季節﹣一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
冬天的養生之道就是一個“藏”字,所謂冬藏,就是把你秋天收進來的氣血拿出一部分,凝成精華存在身體里,等到下一年春天再取出來,播下去等著生發,這就叫“藏”,目的是為下一年做好準備。如果你冬天不好好“藏”,為了減肥忍饑挨餓,到了春天需要氣血時,你什么也拿不出來,就會生病。
另外,冬季的睡眠時間也改成“早臥晚起”了,四個季節當中,只有冬季要求“晚起”,要等待日光,等太陽出來再起床是最好的,這樣才能減少損耗,盡可能為來年多儲藏一些氣血。如果你違背了養藏之道,冬天沒有注意“煉精化氣”,到了春天的時候,就會莫名其妙覺得四肢冰涼,手腳酸軟,渾身提不起勁兒,這就是冬天埋下的病根兒。
我們再來從五行生克的角度,說一說四季與五臟之間的對應關系。
春天要養脾,因為春季的五行屬木,木對應著肝臟,而脾臟五行屬土,木氣太過則傷脾,因此春天不能節食減肥,要好好吃糧食,保養我們的脾胃。
夏天要養肺。因為夏天的五行是心火,火克金,肺為金,夏天火氣太旺就會傷肺。肺氣本來就散在體表,容易受到寒氣侵襲,如果你再喝上一大杯冷飲,就等于寒上加寒,所以夏天盡量少喝冷飲。
秋天要養肝。秋天的五行是肺金,金克木,肝臟屬木,所以,秋天人們意氣消沉,容易悲傷,就會損傷肝,因此,秋天要養肝氣,多貼秋膘,也不能隨便減肥。
冬天要養心。因為冬天腎水當令,腎水克心火,一到冬天,人就容易口干舌燥,也容易得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冬天尤其要注意養心。
3.營養圣經
日常飲食中三種主要的營養組成: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
不管是碳水化合物、脂肪還是蛋白質,在我們的健康食譜上都要占有合適的比例。吃適量的優質食物,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控制體重,更有助于我們獲得健康、活力以及抵御疾病的最大潛能。
構建"身體大廈"的基本營養物質
在解答這個疑惑之前,我們先看看這三種營養素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們在我們的身體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首先是脂肪。脂肪分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兩種。飽和脂肪主要來源是肉類和乳制品,大量攝入它們對于我們的身體并沒有益處;
而不飽和脂肪可以滿足大腦、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和皮膚的需要。它們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單不飽和脂肪,主要來源于橄欖油;一種是多不飽和脂肪,主要來源于堅果、種子油和魚類。
大多數成年人,每天攝入35克左右的至于蛋白質,作者霍爾福德鄭重提醒大家:高蛋白的膳食是危險的。過多的攝入蛋白質首先會引起腎臟題,這些過量地蛋白質會給腎臟帶來明顯的“酸代謝”負擔,增加其形成結石石的風險。
另外,如果你在減肥的過程中,連續六星期吃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的膳食,那么,你血液中的鈣平衡水平就會下降,因此產生骨質疏松的風險。所以,即便我們在健身,大量補充蛋白質也是不恰當的。蛋白質就可以滿足一天身體供給。即使是減肥者,也不需要極高蛋白質膳食。
最后我們來看看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作用主要是給身體提供能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碳水化合物作為主小,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比如,我們日常吃的饅頭、米飯、面條,都屬于碳水化合物的范疇。
這三種物質是構建我們"身體大廈"的基本營養物質。當然了,我們的飲食還需要膳食纖維、水、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
而碳水化合物,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物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快速釋釋放型,比如,精制糖和大部分精米、精面成的食物;另一 則是緩慢釋放型,比如全谷物類食物和新鮮的水果、蔬菜。
后一種因為含大量的膳食纖維,所以能減慢食物中糖的釋放速度,飽腹感更強些。前一種不僅缺乏膳食纖維,而且缺乏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會讓我們的血糖快速升高。長此以往,人體與血糖調節機制就會受到損傷。
開始我們談到的理想飲食中占比高達65%的碳水化合物,其實是緩慢釋放型的。國外的漢堡之所以被稱為"垃圾食品",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主體是快速釋放型地碳水化合物和飽和脂肪,至于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就實在是少得可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