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版資治通鑒【1437】好人和壞人是不同物種。2022-01-11

14、

皇帝待諸王恩薄,多所猜忌。滕王楊綸、衛王楊集自己心里憂懼,請法師問吉兇及拜表設祭以求福。有人告狀說他們怨望詛咒,有司奏請誅殺。秋,七月十八日,皇帝下詔,除名為民,流放邊郡。楊綸,是楊瓚之子;楊集,是楊爽之子。

15、

八月十五日,皇上前往江都,從顯仁宮出發,黃門侍郎王弘派龍舟北上奉迎。

八月十八日,皇帝乘坐小紅船,從漕渠出洛口,登上龍舟。龍舟共四層,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頂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一百二十個房間,都裝飾以金玉,下層由內侍居住。皇后乘翔螭舟,規模稍小,但裝飾無異。另有浮景級九艘,三層,都是水上宮殿也。又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陵波、五樓、道場、玄壇、板?(ta)、黃篾等各級船只數千艘,由后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坐,及裝載內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纖夫八萬余人,專拉“漾彩”級以上者九千余人,稱為“殿腳”,都身穿錦彩衣袍。又有平乘、青龍、艨艟、艚艟、八棹、艇舸等數千艘,每船乘坐十二名衛兵,并裝載兵器帳幕,兵士自己牽引,不給纖夫。舳艫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陸,騎兵夾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所過州縣,五百里內都令獻食,多的一州甚至動用一百輛車來裝運,極盡水陸珍奇。后宮吃膩了,啟程之際,多拋棄掩埋。

16、

契丹入寇營州,皇帝下詔,命通事謁者韋云起調動突厥兵征討,啟民可汗征發騎兵二萬,受韋云起節度。韋云起分為二十營,兵分四路,同時進發,軍營相距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除非有公事差遣,不得騎馬奔馳,三令五申,擊鼓而發。有一位紇干(突厥低級軍官)犯令,斬首,提著首級展覽示眾。于是突厥將帥入營謁見,都膝行股栗,不敢仰視。契丹本來事奉突厥,相互沒有猜忌。韋云起既入其境,派突厥人詐稱要去柳城與高麗交易,下令敢漏泄事實者斬。契丹不為防備,離其營五十里,馳進突襲,俘獲其男女四萬口,殺光男子,將女子及畜產的一半賞賜突厥,其他的全部帶回國內。皇帝大喜,集合百官說:“云起用突厥平契丹,才兼文武,朕今天自己舉薦他。”擢升為治書侍御史。

17、

當初,西突厥阿波可汗被葉護可汗俘虜,國人立鞅素特勒之子,是為泥利可汗。泥利去世,兒子達漫繼位,號處羅可汗。他的母親向氏,本是中國人,再嫁泥利的弟弟婆實特勒。開皇末年,婆實與向氏入朝,遇上達頭之亂,于是留在長安,住在鴻臚寺(管理蕃客的衙門)。

處羅可汗大部分時間居住在烏孫故地,治國失道,國人多叛,外部又為鐵勒部落所困。鐵勒是匈奴人的后裔,族類最多,有仆骨、同羅、契苾、薛延陀等部,其酋長都稱為俟斤。族姓雖然不同,但通稱為鐵勒,大抵與突厥同俗,以寇抄為生,沒有大君長,分別隸屬于東、西兩突厥。本年,處羅可汗引兵攻擊鐵勒諸部,加重捐稅,又猜忌薛延陀部落,擔心他們叛變,集合其酋長數百人,全部殺死。于是鐵勒部落全部反叛,立俟利發俟斤契苾歌楞為莫何可汗,又立薛延陀俟斤字也咥(xi)為小可汗,與處羅交戰,屢次擊破處羅。莫何勇毅絕倫,甚得眾心,為鄰國所憚,伊吾、高昌、焉耆都歸附他。


二年(公元606年)

1、

春,正月六日,東京洛陽建成,擢升將作大匠宇文愷為開府儀同三司。

2、

正月十二日,派出十名欽差大臣分別巡視各州縣。

3、

二月一日,下詔命吏部尚書牛弘等議定皇帝輿服、儀衛制度。以開府儀同三司何稠為太府少卿,負責營造,然后運送到江都。何稠智思精巧,博覽圖籍,參會古今,多有增減;御袍及皇冠繡上日、月、星、辰,皮帽改用漆紗帽。又制作黃麾(皇家旌旗)三萬六千個,以及御車御轎,皇后儀仗隊,百官儀服,力求華盛,以滿足皇帝心意。命各州縣進貢羽毛,百姓求捕,陸地水面,都布滿天羅地網,飛禽走獸,凡是皮毛羽毛能做裝飾之用的,殺得殆無遺類。烏程有一棵高樹,高度超過一百尺,沒有枝丫可以攀爬,而上有鶴巢,人們打算捉它,沒法上去,于是砍伐其根;那鶴擔心殺了它的孩子,自己拔掉氅毛,投之于地,時人或稱以為祥瑞,說:“天子造羽儀,鳥獸自獻羽毛。”所役使民工十萬余人,花費金銀錢帛以巨億計。皇帝每次出宮游幸,羽儀填街溢路,綿延二十余里。

三月十六日,皇上從江都出發,夏,四月二十六日,從伊闕(洛陽城南)乘坐法駕,備兵車一千乘,騎兵一萬人,進入東京。四月二十七日,皇帝登臨洛陽城端門,大赦,免天下今年租賦。規定五品以上文官可以乘車,在朝穿官服,佩玉;武官的馬加白螺裝飾,戴頭巾,穿騎馬服。文物之盛,近世莫及。

華杉曰:

暴君在上,不僅百姓要死,鳥獸也活不成!相反,一個仁厚的君王,不僅百姓受益,他的仁愛,也及于禽獸。和楊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楊廣捕得鳥獸殆無遺類,而商湯留下了“網開三面”的故事:

商湯有一次外出,看見一個農夫正在張掛捕捉飛鳥的網,東南西北四面掛的都有。待網掛好后,這個農夫對天拜了幾拜,然后跪在地上禱告說,“求上天保佑,網已掛好,愿天上飛下來的,地下跑出來的,從四方來的鳥獸都進入中的網中來。“湯聽見了以后,非常感慨說:“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網盡矣!要是如此的張網,就會完全都捉盡啊!這樣做實在太殘忍了。“就叫從人把張掛的網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湯也跪下去對網禱告說:“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飛,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飛,不聽話的,就向網里鉆吧。“說完起來對那個農夫和從人們說,對待禽獸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盡捉絕,不聽天命的,還是少數,中間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聽天命的。諸侯聽說這件事以后,都稱頌說:湯真是一個有德之君。那個農夫也深受感動,就照湯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網,只留下一面。這就是流傳到后世的“網開三面“的成語故事。

商湯的仁愛,不僅及于活人,也愛死人。有一次,他修筑宮殿,挖地基時,挖出一具尸骸。施工的人說,這是無主尸骨,把他扔掉吧。商湯說:“怎么說他無主呢?他在我的國土上,我就是他的主。”于是,將這具尸骨很有尊嚴的安葬了。天下百姓聽聞,都稱頌他的仁愛,對死人都那么好,何況活人!

人和人的差別就是這么大!好人不知道壞人有多壞,壞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和壞人,真是不同的物種!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