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做人,不得不承認這是個非常宏大的題目。以我這未到而立之年的閱歷,寫這個題目的文章未免有些自不量力了。
只因近來讀了季羨林先生的《讀書與做人》一書,頗受啟發,又想起數日前讀到的馮友蘭先生的《讀書與做人》,再翻了翻,欣欣然若有所得,所以忍不住將兩位大師的真知灼見付諸于筆端,與大家分享。限于文筆之功力,文章難免粗陋,然大師之言卻是值得細細尋味的。
一、讀書篇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b> —季羨林</b>
季羨林先生在《讀書與做人》中稱贊讀書為天下第一好事。只因“人類千百年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后者為主。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后一代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與發揚前人的智慧。”
讀書是件極好的事情,這個觀點怕是罕有人不同意的。然而,究竟應該讀什么書?怎么讀呢?這個問題是我一直感到非常困惑的,也一直在苦苦尋覓問題的答案。不過關于這個問題,馮友蘭先生在《讀書與做人》中給出了迄今為止我認為總結得最為精辟的答案。
我今年八十七歲了,從七歲上學起就讀書,一直讀了八十年,其間基本沒有間斷,不能說對于讀書沒有一點經驗。我所讀的書,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別是哲。我的經驗總結起來有四點:(1)精其選,(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b> —馮友蘭 </b>
具體說來,精其選就是精選那些好書來精讀。那么哪些是好書呢?一類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這類書籍經過了時間的檢驗,是必需要精讀的。還有一類是專業書籍,這類書籍也不泛領域專家的推薦和專業內公認的經典,這類也是需要精讀的。
解其言,就是要過語言文字這一關。例如讀外文書籍,不通外語,那讀起書來肯定是如天書一般,兩眼一抹黑了。至于如何攻破這關,馮老先生建議多準備,多借助于工具書籍。季羨林先生提到學習外語,不外乎一個“勤”字,無捷徑可走,而且不要讓語法纏住手腳,要盡量接觸原著。
知其意,就是說要在文字之外體會書中的精神實質。讀書如果只局限于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死讀書了。語言文字只是幫助了解書的意思的拐棍,知意之后,就需要扔掉拐棍,體會書中的“弦外之意”了。
明其理,讀書僅知其意還不行,還要明白其中客觀的道理,這樣才不至于為作者錯誤的意所誤。人不是全知全能,人的主觀認識判斷難免會出現偏頗之處,這時候就需要把我們自己的意與作者的意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也就是讀書的過程要帶著自己的思考,整個過程好似與作者的溝通交流,這樣才是把書讀活了。
二、做人篇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b>—季羨林 </b>
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生活資料取自于大自然,然而過度的索取就必然會造成大自然的報復。現在層出不窮的環境問題就是明證。那蕓蕓眾生中的我們,能夠影響與引導別人那是最好,如若力有不逮,也需力求盡自己的能力去保護環境,從自身做起。
至于人與人的關系,季老給出了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心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做假,對待壞人,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
對于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季老認為多半起于私心雜念,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庶幾近之。
人事非常復雜,其中固有一部分只可認為只有手段的好者;然亦有許多,于為之之際,可于“為”中得好。如此等事,吾人即可以游戲的態度做之。所謂游戲的態度做事者,即以“為”為內有的好,而不以之為手段的好。 <b>—馮友蘭 </b>
人事非常的復雜,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們愿意去做的事情,感興趣的;一部分并非我們想做的,但為了獲得內心期望的結果又不得不做。感興趣的事情做起來自然是輕松愉快,樂此不疲;為了某種目的做的事情,難免有些無賴;然而我們可以化“為某種目的做的事情”為“感興趣的事情”,這樣也就少了許多煩惱。簡言之,即是“做自己愛做的,愛自己所做的”。 如是,則做人做事會開心得多。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好的責任感。 <b>—季羨林 </b>
這個世界越來越快,快到我們停下來聊聊人生的意義都是那么的空洞無力,快到我們聊聊理想都覺得不切實際。然而,時間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在歷史的長河里,我們只是那一瞬間,我們雖然渺小,可總能做點什么,有意義的事。善待身邊的每個人,不為非作歹,便為社會的安定作了份貢獻;節約水電,不亂丟亂扔,便為保護環境盡了一份力;能力更大些,幫助窮困山區的孩子,幫助在饑餓與寒冷中掙扎的人們,幫助在戰爭中飽受戰火的人們......這個世界哪怕是因為我們的行動變得好了那么一點點,那我們的人生也算是多了那么一點點的意義與價值,這也應該不負季老所言的對人類發展的責任感了吧。
Created By: 蟲草
<b>馮友蘭先生:</b>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被譽為“現代新儒家”,代表著作:《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境界》、《三松堂自序》等等。哲學方面的貢獻巨大。
<b>季羨林先生:</b>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主要研究梵學、佛學、吐火羅文,散文方面也是筆耕不輟。代表著作(僅列舉部分散文):《留德十年》、《牛棚雜憶》、《朗潤園隨筆》、《病榻雜記》、《憶往述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