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隨著佛教東傳,在中國新疆、敦煌以及中原地區都發現了這個故事的壁畫和雕刻。如,克孜爾嘎哈石窟、敦煌莫高窟早期石窟中也繪制了本故事的壁畫。
克孜爾石窟第17、38、114、178、198窟,朵哈13窟、吐峪溝44窟、犛牛車洞都存有尸毗王本生的壁畫,共9幅。?
克孜爾第38窟內的尸毗王本生圖繪于主室券頂西側壁的一個菱格內,壁畫中尸毗王雙手托鴿,伸出右腿供一呈坐姿的刀手割肉。刀手身后的親眷,關切相望。
而在38窟窟頂東側所繪的尸毗王本生圖,為尸毗王起身登入秤盤中,身骨在外裸露的畫面。該壁畫人物上身均裸露,肌肉感十足,畫面色彩鮮艷,線條流暢。
克孜爾嘎哈石窟第13窟左甬道外側壁畫上畫尸毗王本生故事畫面有部分殘損,但仍然可以看出尸毗王坐在梯形建筑中的一個王座上,右側一人在割他右腿的肉,左側背對著尸毗王,推測是正在稱肉的重量。
04
莫高窟的275窟北壁、254窟北壁、302窟頂人字坡東坡上段、85窟南壁東起第六屏、98窟南壁東起第四屏、108窟南壁東起第四屏、55窟南壁東起第九屏均繪有尸毗王本生圖像。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北壁下方連續繪制4幅佛本生故事,“尸毗王本生”即是其一。每幅畫面都只表現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核心情節。畫面左側,尸毗王坐在一個束腰凳上,屈右腿,左腿外側蹲著一人拿著刀正在割尸毗王腿部的肉,畫面上方繪3身飛天。畫面中只表現了割肉情節,并無稱肉的畫面。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北壁,壁畫中尸毗王頭戴菩薩冠,身披披帛,微微俯視,右掌托鴿,單腿盤坐位于畫面中心。右下角為刀手割肉,司稱手持單盤秤稱肉的情節,尸毗王左側王妃神情痛苦,緊靠尸毗王的王后手挽王腿,盡力阻止尸毗王割肉喂鷹。二位天人在旁觀看,婆羅門見割肉露出驚恐的表情,兩個飛天前者回首顧盼,后者以目相接,相互照應,表示對尸毗王舍身救世給予贊美。
江浙地區的溫州市郊梧埏白象鄉北宋時期的白象塔構件、南京長干寺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等均有尸毗王本生圖像。
除此之外,犍陀羅雕刻中表現舍身精神的作品還有雕刻《六牙象本生》。六牙象本生故事講述佛陀轉生為長著六顆彩色象牙的六牙象,與他的兩個妻子大妙吉和小妙吉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小妙吉誤認六牙象對大妙吉的愛護有加而對自己失寵,嫉妒憤怒,發誓報復六牙象。后來,小妙吉轉世為人間王后,為報前世之仇,她派遣獵人去殺六牙象,并要求獵人帶回六顆彩色象牙作為殺象的憑證。
印度地區流傳的六牙象故事大約有十多件。除犍陀羅地區外,在北印度的巴爾胡特、桑奇、秣菟羅、塔姆拉克和南印度的阿馬拉瓦蒂、高里、岡馬迪杜魯、康納岡納哈里和阿旃陀等地也留存有表現六牙象故事的雕刻和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