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點團隊? 初16中18王連敏原創分享第377天? 2021.5.4? 約練3次(5.3開始)
基礎心理學是各個心理學分支的基礎,相當于地基。基礎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有哪些?有什么規律?有什么特點?
基礎心理學里面又研究三大塊:心理過程、需要和動機、能力和人格。
第一大塊: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一個人遇到事以后,他的心理變化的一個過程,包括知、情、意,知是認知,情是情緒和情感,意是意志。
做咨詢的時候,我們一般能改變的就是一個心理過程,還有行為。行為和心理是相互影響的,心理能影響行為,行為一般也會反過來會影響心理。所以,焦點解決才會如此的看重行動,非常強調我們要去行動,認為在行動中我們才會有更多的感悟,所以一般焦點會說,頓悟一般不會帶來行動,但行動往往會帶來頓悟,在行動中我們會有更多思考,在行動過程中讓我們有更多的體驗、感受,然后我們的情緒可能就會發生變化,對這件事情的認知然后也發生了變化。
也有的學派可能會強調,去更多的思考,因為他們認為思考清楚了就會有所變化。
平常生活中,我們迷茫的原因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很多的時候可能更多的都是在糾結:我能不能做成啊?為啥人家就能都比我做的好?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做的不多,或者說不是足夠的多。
很多學員感覺寫分享很久了,也堅持了很多,為啥還沒有很多的收獲,尤其在心理咨詢技能這一塊,怎么就沒有更多的收獲,因為做咨詢師的角色不夠多。做咨詢師角色,這是在成為心理咨詢師道路上必備的行動。在大量做的過程中對心理咨詢的認知就會發生變化,就會有很多新的認識,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我們一般能改變的是:我們不能幫她改變具體的事情,但是我們通過去探討他的這個具體的事情進而改變他的心理過程里面的認知和情緒以及他的行為,還有完善他的人格。就是“知、情、行、人”。
例如:我們沒有辦法替她決定結婚或者不結婚,但我們可以陪她一起去探討,讓她對結婚不結婚有更多的認知以及改善她在結婚不結婚這個思考里邊的情緒狀態,然后改善他的行為及應對方式。
再往深處走的話就是完善人格,完善人格的話,作咨詢需要很久很久,因為人格有特點,人格是穩定的。所以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尤其是成年人,人格障礙一般指的都是成年人。沒有到成年人的話,不能稱為是人格障礙,因為不到成年人,人格還不是完全穩定。雖說三歲看大,7歲看老,但他并不是那么足夠的穩定。
知、情、意:
一般我們會認為是事件本身導致我們的生活好或者不好,我們很容易歸于外因,如:是因為老公比較懶,我才會生氣。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所以我才有情緒,等等。認知療法認為更多時候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對那件事情的看法,是我們的認知產生了情緒,認知產生了情緒,而非事情本身產生了情緒。
所以,平時我們需要調整的是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在焦點解決中也強調確認當事人的知覺,確認在他的世界里,他是怎么看這件事情的,需要去慢慢的陪她,讓他自己去談他對這件事情的感受、看法、思考,給他創設一個安全、溫暖、穩定、積極的氛圍,因為這樣的氛圍會讓他更安全,更放松,然后他更多的記憶的東西就會往外呈現,會有更多的不一樣的視角去感受。在乎的點,看重的點、他的期待、他的優勢、他的資源、他的成功經驗。初學的時候會著急,著急于去發現東西,我們卻忘了,人只有在那樣的氛圍下才能去思考,他的記憶才開始復蘇,才能把他更多感受的東西抓到,他才有感受。如果慌里慌張,或者說他沒有足夠的安全感的時候,他不會有很多的感受出來的,他記憶的東西也出不來。所以要慢下來,咨詢時間、咨詢師、咨詢地點等很多東西認知的東西就出來了。
認知
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注意,也包括智能。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人的情緒狀態,而情緒狀態又會直接影響到你對他的感受。
學了很多的心理學,歸結到最后,講到的有一句話是最最重要的:“接納才有溝通,溝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變的機會”,要想有良好的關系,穩定的情緒狀態,前提是你得接納他,要想你能更好的接納他,你的認知就得看到更多的角度,更多的視角,而非單純地盯著他做的不好的點,這樣的話你就不接納他,你不接納他,一看到他就會有情緒,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的語言,你的行為,就一定會呈現出來,對方就會感覺得到,接著矛盾就會激化,進而導致狀況更糟糕。
感覺:
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應,如:光著胳膊感覺冷,冷就是感覺,吃個東西感覺很甜,甜就是感覺。包括:視(異常:幻視)、聽(幻聽)、嗅(幻嗅)、味(舌尖往后:甜,咸,酸,苦)、觸、溫、冷、痛,機體覺、運動覺、平衡覺。感覺出現障礙的時候,往往跟精神病性有關系,特點是不真實的,當事人往往不知道,并堅信的認為這些都存在,在他的認知里面真實的都存在。如果咨詢中遇見這樣的,格外注意了。可以繼續聊,但只限于這一次,結束后再跟家屬講,需要轉介到醫院看看。
感覺綜合起來就是知覺。知覺是感覺的綜合。社會知覺是我們對社會的整體的看法。在咨詢里問的感覺其實是基礎心理學里面的的知覺的意思,身體內部的感覺叫機體覺,內部感覺不舒服。如果來訪者說他的身體內部哪哪不舒服,就去給他聊,詳細的去探討實際情況是咋回事兒?中國人有個特點,往往能接受身體出現狀況,一般不太能接受心理出狀況。來訪者說他身體里面不舒服時背后往往可能是他心理方面不舒服。身體經常感覺不舒服,去醫院檢查,檢查不出來或者是一點小問題,毛病也不是很大。但他就是感覺不舒服。這個時候可能是心理在起作用。他只是用身體不舒服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時候需要陪他慢慢的詳細的聊:咋回事兒?對他的影響,帶來的意義,啥感受?多久了?采用過什么方法?哪些相對有效?做這樣的咨詢的時候,不要慌著去改變他什么,也不要慌著太快地給他去解釋:“你身體的不舒服其實是你心理方面的原因”。因為太快的解釋會導致對方接受不了,會讓對方覺的自己是裝得一樣:“啊,你就是裝的,你肚子疼,你一到考試的時候就發燒,你為啥一到考試的時候就發燒?你是裝的吧,是故意的吧?”這是身體的反應,身體的反應往往背后是心理在起作用,但是你又不能跟她解釋。生活中,如果你的解釋有效的話,他也不用來做咨詢。
每一個感受對當事人來說都是真實的。我們假定,對他來說都是真實的感受。就給他說,好,就是不舒服。就鄭重的很認真的給他聊他的不舒服。去和他探討“有沒有相對舒服的時候啊?”但,不用那么快。我們一般都會太快,導致的結果就是他會更不舒服。所以要順勢而為,他想聊他的不舒服就慢慢的陪他去聊,他的不舒服就行了。等他逐漸的都說出來了,差不多的時候再慢慢的陪他聊,相對舒服的時候“什么時候,有哪些?”也可能他會說沒有。
這都不是一次兩次三次咨詢里面一定去處理的,好多的咨詢在初學的時候都太快,一次咨詢都希望見效,在約練的時候還好,實際咨詢可不是一次就能見效的。太快的話他想不起來。因為他還沒有說舒服呢,慢慢讓他說,可能幾次咨詢以后,情緒穩定了,他感覺足夠的安全了,對你足夠的信任了,這時候再慢慢的陪他去看只有在他感覺足夠的安全了,對你足夠的信任了。
可以用外化問問“他心里的不舒服是怎么來到他身邊的?給他帶來了哪些影響?他生活中如何去對抗,去面對的?”
看一個人,千萬不要只看他的心理,要身、心、社三位一體,就是生理,心理,社會。這也是一個系統。三個是相互影響的。社會包括工作,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心理包括認知,情緒,意志。生理指人的身體健康。
有時我們會以為是外界影響我們,實際上我們也在影響外界,是交互影響的。我們對這個世界也在不斷的影響著,愛人影響我們,我們影響愛人。孩子影響著我們,我們反過來也在影響著孩子,都在相互影響。我們最容易改變的其實也就是我們自己。通過不斷的學習成長,讓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穩定。不管對方怎么著,你都能穩穩的在那。對方根本就激不起你任何的風浪。不至于導致惡性循環,不至于把我們激得惱羞成怒。對方再變得更大的反應,接下來整個系統就變得更加的糟糕。
我們很多的認知是隱藏起來的,我們壓根兒可能都不知道。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哪有那么大的火,我們怎么都有情緒呢?有情緒背后往往都有認知在起作用。因為這個事情都有你自己的看法,你自己的想法在起作用,所以我們就會有莫名的情緒,“無名火”。所有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情緒的卡點,都需要我們慢慢的去看,去好好的聊聊,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有覺察,有意識,“哦,原來我是這樣的!”
我們在咨詢過程中,如果對來訪者有情緒。這個時候就需要好好的覺察“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呢?哦,原來她像我媽,她像我奶,他像一個我過往特別不喜歡的一個人……”
痛覺,既是外部感覺又是內部感覺。如果人沒有痛覺,就會處于危險的境地。正是有了痛覺,我們才能很好的活下來。
如果把痛覺引喻為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和痛苦,正是有了痛覺,有了一系列的糟心事兒,才使我們的生命能更加的前行,能讓我們思想上,覺悟上,學習力上等很多方面都會往前走。不然的話,我們就會處于一個很舒服的狀態下,很難有更多的成長。
孩子往往是推動我們來成長了,正是由于孩子出了一些狀況,我們才開始成長,才開始讓互動模式,溝通模式甚至讓我們代代相傳的家族模式得以打破。重新產生新的、更合適于當下的模式。這其實是好事,這些癥狀往往是信使,來提醒父母的。
有痛覺不是壞事兒,前提是不要更痛就好,太痛確實很痛苦,但沒有人能替得了。
從助人方面來說,他痛就讓他先痛著。我們不要太為他著急。一旦我們卷入,我們怎么辦才能幫他啊,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在咨詢師的角色上了,就沒辦法更好的幫助他。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但是要記住:那不是你的痛,如同而非就是。可以和他同頻,感受他的感受,但不能和他痛的一樣呲牙咧嘴,痛的痛不欲生,痛的淚流滿面。
實在不行,偶爾哭一下也可以。因為真誠,真誠在所有關系里面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是非常重要的品質。
感覺現象:
感覺適應:是一個現象,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同樣,在一個糟糕的互動模式下,呆久了,我們有的時候也是適應了,雖說痛苦但還會沿用這樣的模式。所以我們就要去尋找新的合適的模式。或者,我們在一個環境下待久了,雖然我們有痛苦,但因為習慣了,又很難改變,所以,就很糾結。
那怎么辦呢?學習!往更大的圈子走,更大的世界走,通過網絡,通過地面的學習等等。這樣的話,思維就打開了,身處方寸之地,但并不妨礙我們環游太空。所以,仍然可以待在原來的地方里面,比如家庭里面,你的心可以被打開,打開之后更多的信息就進來了。就習慣了或者適應了那樣并不太好的氛圍里。
可以通過大量的信息,學習更多的知識,讓我們有更多的看法。避免溫水煮青蛙效應。導致感覺適應。
感覺對比:獎金多少的例子。往往我們的幸福來源于比較,我們的痛苦也來源于比較。所以我們要跑我們自己的不給人家比,但往往一不小心我們就會和人家比。學習要酌量而食,不要去比較。每個人學習的時間、精力、身體都不一樣,沒有可比性。所以呀,要跟自己比。這就是感覺對比。
感覺后像:就是所說的“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看燈泡看完之后,閉上眼睛,眼睛里面還有燈泡。
聯覺:冰箱內部一般都是白色的,肯定沒有做成紅色的。因為紅色讓人感覺制冷效果不咋地,白色會讓人感覺制冷效果好。我們有時候在生活中也會帶來聯覺,孩子一看見有的父母,就感覺很煩,這其實也是一種“聯覺”。所以我們盡量把好的感覺跟他連在一起,帶來好的感覺。我們讓孩子感覺上學就很開心,寫作業的時候很開心。讓孩子能從做這件事里面得到認可、欣賞,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是相信他是想更好的。
知覺:感覺的綜合。包括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 ,錯覺。
空間知覺:空間大小,形狀是什么樣的,就是空間知覺。出現問題就會出現:空間幽閉癥或恐懼癥,比如一個人在電梯里面,在房間里面就會感覺非常的恐懼。如果是這樣的來訪者就需要注意了,要么是該咨詢,要么是該去看大夫了。
時間知覺就是時間的長或短,時間的相對論。家長們可能就是感覺孩子們在屋里面學半小時,就感覺只學了三分鐘;孩子在外面看手機玩了三分鐘,就感覺像半個小時。
運動知覺是感覺他是不是在動著。
錯覺:錯覺是正常人都有的。我們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錯覺。常說的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眼見也不一定是真的。
所以,格外強調未知的姿態,要以未知的姿態去跟當事人做更多的探討。所有的你在咨詢中你以為對的、你以為你看到的事情的真相在哪的地方,你都要格外的警惕,這個時候往往是咨詢最危險的時候。所有的你感覺你立刻就要達成目標了,你感覺非常的準,來訪者就是那個問題,這個時候你要格外的警惕了:你已經處于咨詢中最危險的境地。
因為你已經陷入自己的世界里面了!作為咨詢師,所有你在咨詢中特別想說的最好都不要說。因為越是你想說的東西,就越是你的預設,越會導致來訪者不舒服,越往往不一定是真的,哪怕是真的也往往會讓對方不舒服。你說的再對來訪者可能都會不舒服。
所以一定要保持未知的姿態!因為你看到的往往是錯覺,你所以為對的可能都是錯覺。當事人的感覺才是第一位的。
所以,慢慢的,我們在咨詢中就會沒有自己的更多東西去影響咨詢了。
記憶:
短時記憶、感覺記憶、長時記憶。
感覺記憶是瞬時間的記憶,一秒鐘以內的記憶是感覺記憶。
感覺記憶果意識到了,就變成短時記憶了。如果沒有意識到就消失了。
一般一分鐘以內的叫短時記憶。短時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感覺記憶、長時記憶它的量都是無限的。短時記憶它的量是7+-2。正常人一般都很難把11位以下手機號記住,青春期十四、五歲的時候記憶最好,能達到最高,能達到11個。所以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液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晶體智力是我們在社會中學到的東西,終生都可以發展。現在提倡活到老學到老。
記憶又可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顯記憶。并非你記不住很多東西,可能他都變成內顯記憶了。看似沒有記住啥東西,可是突然有一天啥時候都冒出來了,或者會成為你氣質的一部分,給你帶來影響。只管學,不要計較學了多少,記住多少,越是不在意這些,等你再回頭看的時候,可能已越走越遠了。越是盯著我到底學會了沒有?到底學會多少?可能更多的精力就會停下來去看這些,反而導致你會很容易停滯下來。所以該學學,該走走,只有下的量足夠,成長自然而然就會出來。
記憶的遺忘規律,先快后慢,所以要及時的復習。知識留存率的金字塔:需要經過大量的討論、實操、應用,所以提倡大家更多的去約練,想要走專業的路線,一定要多去體驗咨詢師角色。
研究記憶的鼻祖艾賓浩斯。
思維:是人類特有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想助人時就要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是什么。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個世界進行更多的思考,通過思考來建構這個世界。焦點中的建構的基礎就是思維。他對這個世界有哪些看法?他是怎么思考的?
想象:每個人都有想象力。
注意:有的的家長會認為,孩子有注意力障礙,注意力不太好或者是多動障礙,多動癥。好多時候我們很容易過度治療。容易貼標簽。
在醫院里做治療,我們不能不相信治療。但也不可過度相信。否則就會導致我們感覺哪里都有問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只要沒有過于影響你的社會功能(工作,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就帶著你的問題一起去生活吧。
學會與問題共存,因為有些問題不可能一下子就解決掉。有就有吧,我們無需太多擔心。不然 ,我們就會給自己制造過多的焦慮。本身不是問題,結果它就導致了問題。我們再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會導致這個問題更長久的留存。
我們對問題改變本身的努力,可能會導致這個問題更長久的留存。
但是如果很重,該治療還是要治療。
以上就是認知這一塊兒。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注意。這些就構成了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評價,而對事情的看法,評價又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即abc理論。a是事件,b是認知,c是對應的情緒和行為。一般我們會認為影響情緒和行為的是事件本身,其實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們的看法變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也就跟著變了,感受也就變了。所以我們更多的也就是在認知這一塊兒做工作。陪著他慢慢的去看,去了解,去確認他的知覺,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所在乎的,他所想要的。
情緒(感):三種情緒狀態:心境,激情,應激。
一般情況下我們大多時候都是處在心境狀態下,心境指的是一段時間的持續的心情,持久的、彌漫的心情。一般追求的肯定是心境的平和。平和了就會更穩定,更穩固。
作為家長的角色,你的心境穩定了,平和了,孩子在你這里面就會很安全。人在安全的環境下就能很好的自我成長。否則就會發展出來很多的防御機制。在精神分析里說法是防御機制,但是在焦點里的說法是保護機制。
精神分析里面的“防”在焦點里面就稱為“護”,防御就是保護,他為什么要保護,因為他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家庭里。否則他就會更痛苦。
激情:往往在熱戀期就處于激情的狀態。一般不會太長久。我們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激情的狀態,我們最終都會歸于平靜。大體都是平靜的。否則人就可能出問題了。比如持續低落,人就抑郁了;持續高漲,人就躁狂了;持續的糾結沖突,人就得神經癥了。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是,沒有婚姻,愛情將死無葬身之地。沒結婚的,如果對方老給你談愛情不結婚,那這個人就是在耍流氓。最后還是要結婚,有婚姻了,感情才會更加的相對穩定長久。即使再幸福的婚姻,在婚姻里面都有幾十次想離婚的念頭,都有多少次想掐死對方的沖動。
所以在婚姻里面,有的時候感覺過不下去了,其實冷靜下來想想也不算啥。如果想再換一個都差不多,說不定還不剩前一個呢。最終要改變的,調整的是自己的相處模式。最終還是自己的成長。
應激:應對突發事件的一種情況的狀態。應急是有好處的。因為可以調動我們充分的能力。如果應激太強,也會導致后遺癥。比如事情太強大了,突遭橫禍。這個人處于應激狀態,過后可能會大病一場。或者人整個都出問題了。如果生活中這一段你感覺你處在應激狀態,你要格外注意了。都想辦法讓自己的應激狀態降下一些。閾限過低,感受性過高狀態,時刻處在一種打仗的狀態。時間長了會出大問題的。所以一旦感覺自己不對勁兒,整天心神不寧,狀態不太好,就趕緊去做做咨詢呀,約練呀,去調整自己,讓自己能更快的歸于平靜。
情緒體驗:包括三部分:主觀體驗,生理喚醒,外部體現。
意識到了才有情緒,如果你沒有想到這一塊,你不一定有情緒。同樣的一件事,有的人沒有主觀體驗,沒有想到就不一定有情緒。如果他有了主觀體驗,他意識到了,哦,好像不舒服了,好像怎么回事,開始有意識了。有意識之后,他生理上也開始不舒服了。哎,我是不是緊張了?主觀體驗有了!生理上立馬開始喚醒,身體那種緊張感就開始反應了。外部體現,比如手發抖啊,嘴哆嗦啊,腿哆嗦啊,就出來了。
我們這些可能都知道,但是又不好控制,那怎么辦呢? 策略派? ? 森田療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就是它來就來,緊張就緊張,不要試圖跟它做更多的對抗,隨它吧。深呼吸,管它呢。反而會好的多。一旦你說,哎呀!太麻煩了,我怎么緊張了呀?我不能緊張,我一緊張就完了。你又試圖讓自己不緊張,你又開始更多的想到緊張的后果,糟糕的后果。這樣你反而會更緊張。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學會沒事兒找事兒。否則你的情緒就會直接喚起來了。一定要讓自己忙起來。照顧好你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別整天守著孩子,盯著孩子,那樣的話情況可能會更糟糕。你做不到更多的幫助他的時候,你就啥也別做。把自己給充實起來,你就沒有那么多時間去關注孩子了。孩子反而能更好的成長。
以上是我們格外需要注意的點。否則你的情緒可能會隨時被喚醒,喚醒以后,你可能會把它當成問題,然后你會去想一切辦法去應對這個問題。結果這個問題反而就會成了更為嚴重的問題。
我們在實際中經常這么干。有的時候你可能會在想,我不能把這當成問題。其實你在這樣想的問題,你就可能已經把它當成了問題。怎么辦呢?轉移!去做事兒!
森田療法其實強調的就是做事兒。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什么叫為所當為呢?就是做你當下能做到的事兒,就行了。你該干嘛就干嘛,干活去。森田療法針對的更多是神經癥、強迫癥、糾結。身體行動起來去干活。
我們也是啊,當我們糾結孩子的時候,就出去跳舞啊,運動啊,跑步啊,約練啊,打球去,騎車去,等等。因為你的身體會影響你的心理。或者找幾個老朋友去吃飯,去k歌,都行,都是相互影響的。避免你在跟你和孩子的那個小系統里,你的情緒不斷的被喚醒 ,喚醒以后再交互影響,再導致更糟糕。當你去做一些事的時候,你的模式就被打破了,就不至于惡性循環了。
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有一些事兒干,去打破當下的惡性循環,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意志:
就是通常我們說的毅力,就是一個人該干嘛就正常干嘛。如果一個人意志不正常了,也就出問題了。該干嘛不能正常干嘛了,比如該上學他不能正常上學了。這一定是該做咨詢了,但是他不愿意做,我們也不能硬強求。除非他是有了嚴重的精神障礙的時候。不愿意去可能也是需要強制入院的。一般情況下,如果他只是上不了學,那么你也沒辦法強制她去住院,否則她會怨恨你的。會恨很久的。
除非他有精神障礙,有幻覺啦,有妄想啦,老是認為有人害他。如果是這一類的,不愿意去,也得強制去。必須要接受系統的藥物住院治療了。
一般情況下,意志大體都還好,能滿足正常的需求就沒關系。
意志有哪些特點?有意識,有目的,克服困難去實現。意志分強弱,易受環境的影響,周圍狀態的影響。受你認知的影響。如果你對這個事情很需要,如果好好的學習,對我孩子就有幫助,有這個認知了,接下來學的時候就會堅持的很好。如果你在學的過程中感受也不錯,感覺很舒服,感覺更有自信了,更有力量了。心情很愉悅,這個時候你也能更好的去堅持。同樣,孩子的意志也受這些認知、情緒的影響 ,他對這個學習有符合他需要的一些看法,學習這一塊兒能給他帶來更好的情緒,感受,那么他的意志(毅力)也會更強。
意志下也會有好多的沖突。我們也想好好的堅持下去。但是,有糾結啊,有哪些糾結呢?雙趨沖突,雙避沖突,趨避沖突,雙重趨避沖突,多重趨避沖突。
雙趨沖突,是兩種都想要,但只能要一個。雙避沖突是兩個都不想要,但是必須要一個。不管是雙趨還是雙避都可以用到排序,也可以用到具體化,去澄清,陪著他去看一看,以他最看重的,最在乎的是什么?
糾結往往說明我們擁有,煩惱代表我們擁有。你有好多煩惱,其實代表你有好多擁有。
做咨詢的時候,要事先給對方說清楚一系列的情況:咨詢是針對什么人的?咨詢是有時間限制的?咨詢是不給建議的?咨詢是需要提前收費的。沒來咨詢的時候就需要提前說到,預約的是需要以交費為準的,咨詢不是幾次都能解決問題的,是需要持續的,是需要征得孩子同意的。都需要事前說清楚了
然后,在做的時候,即使問怎么辦之類的,穩穩的在那就好了,不要受對方影響。但是,到實際中就容易受對方的影響,那怎么辦呢?就大量去做,大量做的時候,慢慢有沖突,有糾結的時候 ,他問你怎么辦啊,給個建議啊,怎么樣的時候,我們可能就不至于受他的影響了。其實他有一些行為讓你不舒服,你要注意:他不是針對你的,你也不要去評價他這些行為,他這往往是生活中模式的呈現,他生活中就是這樣的。正是因為呈現了這些模式,恰恰說明這個咨詢能有效果。如果不呈現,一直處于隱藏的、掩飾的狀態,他呈現的都是好的,完美的,他就沒有辦法去工作。
所以,一個咨詢你感覺很順,特別順,你可能要警惕。如果一個咨詢,你們聊的熱火朝天,你可能要警惕。感覺很好,是吧?那這個咨詢壓根就沒有進去,如果他啥都好,他來干嘛呢?他又是為了什么而來,花錢來咨詢呢?
不管他咋沖突,我們要守著我們自己。穩穩的在那, 能充當一個很好的容器。對他就是一個最大的幫助。
趨避沖突是既想要又不想要,糾結。比如到結婚年齡了,一直沒對象,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女孩兒。唉,不管咋地是一個女孩兒,但這個女孩兒長得也太丑了吧。但不跟她結婚吧,又沒有其她對象。跟他結婚吧又心不甘。即想跟他結婚,又不想跟他結婚,這就是趨避很糾結的狀態。
生活中我們也有好多的趨避,那怎么辦呢?當有趨避的時候,最好啥也別干,要不會后悔。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不清楚到底做還是不做。那最好就別做。先別做,最起碼不更糟糕。不更糟糕就是進步。避免更糟糕。
雙重趨避就是兩件事情都是又好又不好。比如兩個女孩兒。也好也不好,都不滿意。那都不選。
多重趨避呢就是有好幾個,都是又滿意又不滿意。在咨詢的時候越糾結的,那我們自己就需要越穩定。你越能穩定越能幫到他。否則不但幫不了他,你反而容易卷入。反而不中立,中立是在所有的咨詢里面至關重要的一個點,一旦你不中立了,你不接納了嘛,然后談話也就談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