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確實是自媒體飛起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從零開始,憑著出色的文案,有趣有料的視頻和深厚的文筆坐擁大批粉絲。
自媒體做大做強的核心就是內容創作,這為很多人揭開了憑借文字獲取財富的密碼,不用朝九晚五地上班,也可以獲得可觀收入。
微博腦科學博主楊瀅,一分錢的廣告費未花,僅憑借文字便吸引了百萬粉絲。
她的新書《寫作腦科學》從認知科學的角度,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全書詳細分析了如何寫出一篇人類喜歡閱讀的文章。
無論你是新手小白還是總被拒稿的老手,在本書中都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作者總結的五個黃金法則,能幫助我們打開“讀者”的大腦,掌握故事和內容創作的精髓,寫出一篇人人都愛看的文章。
從此,上稿不再是折磨。
對于很多寫作者而言,最難的就是開頭,筆提得快,但是久久沒有思緒,楊瀅把這種現象叫做“空白頁綜合征”。
為此她提出了利用皮亞杰建構,搭建“快速寫作”的基石,分五步走,完成一篇完成的文章框架。
第1步:名詞打頭陣
當我們確定了一篇文章的主題時候,先不要妄想著可以立即揮筆,洋洋灑灑寫完一篇稿件,可以根據主題或者場景進行發散思維,聯想一下與主題相關的名詞。
關聯的名詞越多,對于場景的描述便會更加游刃有余。
詞匯匱乏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同時為了避免文章不深刻,名詞的選擇上也需要擇優關聯。
第2步:關聯形容詞
有人說:“如果缺乏細節描寫,故事不會豐滿,讀書的體驗也不會那么深刻了。”
一句話只有名詞,太干巴巴,讀者讀完,會感到乏味至極,只有添加一些與名詞相關聯的形容詞,才會讓名字生動起來。
如何關聯呢?
作者提出了“形容詞模板”。
每個名詞關聯五六個形容詞,之后便進行“近義詞替換游戲”。
比如:形容花漂亮,可以用“五顏六色”、“五彩繽紛”、“五光十色”以及“姹紫嫣紅”等等。
最后再進行“精準描述”的訓練,為名詞搭配一個最精準的形容詞。
第3步:引據經典
名詞和形容詞組成的關聯詞組,為確定文章立意奠定了基礎。
想要立意明確且具有含金量,就需要從唐詩宋詞以及元曲散文著手。
古詩詞中的浪漫與厚重,是經過歲月洗禮與沉淀的結果,用好它們,便會讓文章錦上添花。
它們不僅能夠讓我們的文章驚艷,更能讓讀者沉迷其中。
若是我們這方面知識量匱乏,那么就要開始積累成語、詩句和典故,這屬于寫作方面的基本功。
第4步:動詞激活大腦
動詞很多,但是并不意味著只要是動詞,就一定能夠激活大腦進行最豐富的想象。
所謂好的動詞,就是能夠讓人一看到,便會在腦海中立即產生畫面感。
固定的模板便是在關鍵的名詞中間,搭配上一個動態感十足的動詞。
例如:長城-蜿蜒-山峰? ? 長城-蟄伏-山谷
這樣我們的句子框架就生動起來,能夠調動讀者的大腦 去思考,去想象。
第5步:整合文章
海明威曾經說過:“初稿都是屎”。
我們經過四步的建構只是文章框架準備好了基石,下一步便需要潤色修改成一個完成的框架。
第五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前面的素材整理合并,構成一個完整的段落,檢查邏輯是否清晰,前后語言是否連貫。
完成以上五步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告別了不會寫作的困擾。
凡事開頭難,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產生焦慮的原因都是第一步不知如何走。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
寫作是一種自我治愈,瑣碎的日常常常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寫作在為心情找到宣泄出口。
如果月亮和六便士可以同時在手,又有誰會拒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