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故事的畫面感,從電影鏡頭語言入門著手,闡釋了電影語言對講故事的重要性。嚴歌苓是這方面的大家。聽聽她怎么用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敘事。
在故事中,我將情緒肢解下來,用電影的特寫鏡頭, 把這段情緒若干倍放大,夸張、使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故事,總給你一些驚心動魄的停頓,這些停頓使你的眼睛和感覺受到比故事本身強烈許多的刺激。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看一部電影車輛追逐戲,正反兩方追逐不可開交,這時馬路上突然出現(xiàn)一個推著嬰兒車的母親,這時會有一個特寫鏡頭打在正方人物的臉上,他瞪大了眼睛、張開了嘴巴,猛打方向盤。
在這強烈時刻,觀眾的心也跟著揪起來了,這就是特寫鏡頭的妙用。
我們看一些文學片段,也是畫面感十足,可以感受到電影語言的豐富運用。
《水滸》中著名的倒拔楊柳一段來說: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綴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
通過文字直接就可以拍了,全景拍到樹和魯智深,交代場景,用中景或中特寫表現(xiàn)魯智深的表情,移動鏡頭到樹前,中景脫掉直綴,給右手一個特寫,切換到中景把身倒繳著,再切換到特寫和中景,最后一個全景楊樹帶根拔起。
每碰到一個場景,頭腦中就要植入鏡頭語言,用完全視覺的方式來表現(xiàn)。
看看電影大師伯格曼《沉默》中,服務生勾引客人的一個場景描寫。
服務生走到桌前,故意不小心把餐巾掉到地上。他彎腰去撿時,緩緩嗅著安娜全身的氣味,從頭、到胯下、到腳。
她則緩緩深吸了一口氣,欲顛欲狂。
純粹的視覺,一句話不講,情欲撩人。這時候,電影已經(jīng)在觀眾腦海中自動上演了。攝影師也很清楚,怎么用電影語言去拍這個場景,所見即所得。
如果寫出,「她已經(jīng)在哪兒坐了很久」, 就是在搞事情,沒法拍出來。要想到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什么,攝影師能否清晰拍出來。比如「她續(xù)了3次杯」,「她看了三次表,8:00 ,11:00,21:00 」,「她打了哈欠,努力讓自己醒著」。所見即所得。
用具體的名詞、動詞
想要故事寫得生動,要用具體的名詞、動詞,不要使用形容詞和副詞。比如,早上吃了一堆水果。具體的水果是什么,香蕉、橘子、蘋果?一堆是什么概念,具體幾個。
修改后,早上吃了一根香蕉、兩個橘子、一個蘋果。修改通稱性的名詞水果,去掉形容詞一堆,這樣描述就具象化了。
動詞同理,舉一個寫了跟沒寫的例子。「他開始慢慢移動,穿過房間」,開始怎么拍?慢慢是副詞,怎么表現(xiàn)?移動這個動詞不夠具體,要寫出動作的名稱。「他放慢腳步,躡手躡腳穿過房間」。
以我在銀幕上看到了,或聽見什么為把關標準,刪掉通稱性的名次、動詞、形容詞。
行動/反應構建場景生命力
有了鏡頭語言的認知,知道用具象的詞語寫作,加上行動和反應模式,就可以構建有生命力的場景。
《故事》里有一個場景,僅僅用了五段話,就寫出了豐富的場景故事。
杰克走進來,環(huán)視空無一人的房間。他把公事包高高舉過頭,重重扔在門邊搖搖欲墜的古董椅上,發(fā)出砰一聲巨響,他聽了聽,一片寂靜。
他沾沾自喜,晃到廚房,但忽然吃了一驚,停下腳步。
一只寫著他名字的信封,倚著餐桌上插滿玫瑰的花瓶。
他不安地轉著手指上的婚戒。
他吸了口氣,信步上前,拿起信封,撕開來,讀著信。
怎么理解行動/反應呢?
杰克把包砸到古董椅上,是個行動,反應就是砰的一聲巨響;晃到廚房是行動,反應是看到信封,接著反應轉動婚戒,行動撕信封。行動和反應的交叉進行,可以讓場景活起來,也是大家說的節(jié)奏感。
這樣寫出的場景,方便導演好切換鏡頭,便于拍攝。
《一代宗師》有個場景我記憶深刻,宮家的傭人福星將宮二的發(fā)灰給到葉問,導演就用行動/反應進行鏡頭切換。
福星,「二小姐說,她和你相識了半輩子,實則你不知她,她不知你」;葉問情緒復雜,導演給了一個中特寫反應。
福星接著說, 「我把二小姐交給你了」;這時給了盒子一個特寫,接著鏡頭給了葉問一個中特寫,捕捉到葉問的情緒反應后,葉問才接過盒子。
這也是我最近很受用的一個啟發(fā),構建場景時,要考慮行動/反應的描寫。不僅便于拍,還能更準確的感知情緒。如果福星說,我把二小姐交給你了,不給葉問一個中特寫鏡頭,直接接過盒子,就缺少了情緒。
總結下,要寫得便于拍,首先要了解鏡頭語言,可以回看上一篇文章;其次,要用具體的名詞,動詞、不用形容詞,以我在銀幕上看到了,或聽見什么為把關標準;最后,用行動/反應構建場景生命力。
祝你有所收獲。
PS:故事理論最后一節(jié),如何詩意的表達?主要以王家衛(wèi),奉俊昊、樸贊郁三個導演的片子為主,拍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