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片段,零散地如一粒粒沒有串起的珠子,雖散,未亂。兒時的故事,就是這些珠子,某刻,若拿起其中的一粒,總會找到以時間軸為中心的前后珠子。珍貴,零散,未曾串連出一條飾品戴在脖子或者手腕上,卻無時無刻不嵌在身上。
兒時,村莊很茂密。兒時,村莊很干凈。村莊的炊煙是茂密的,一戶挨著一戶。村莊屋前房后,雜草鋪滿肥沃稀松的黑土地。村莊的燈光是稠密的,挨家挨戶,堂屋中都用鐵絲吊著一個燈泡,每個燈泡上都用一張折成橢圓形的硬紙殼擋灰塵,聚光。屋頂瓦片吐出的煙圈,在破曉的晨曦中,有生命的沒生命的,群雞或者密匝碼著的工整的柴垛子,干凈明亮如一幅油畫。茂密草叢中,必然會有一條條發溜光的小路,草叢里藏著童年的秘密,正如多年后,每個人都會走進茂盛的草叢中,去扒開自己的那條路。微弱的燈光,暗夜中散發絲絲溫暖,小時候很怕鬼,每到夜晚老鼠唧唧咋咋或者窗外風吹葉動,都會驚醒我開著燈緊張地感受著周圍環境中靜。
童年時,中國市場經濟也有了苗頭。南方的小城,熱鬧非凡。大批大批勞動力都涌向沿海。村里,一群小孩圍著老人的情景隨處可見。最樸實,最純的,是農民的樸實。村落隨著市場經濟的潮水,蔓延,在大量的村莊的轉型后,可貴的樸實也會淹沒在喧囂的海中。遍野的孩子都已長大,為了理想而努力,在城市的星光下,總會想起故鄉的那一片密密麻麻燈火。
童年,有野性,也有害怕。我的膽是小的,絲毫不影響好奇心。村里人得了癌癥,在病床上躺了幾個月光景,形銷骨立,瘦如柴。慢慢地屏住呼吸,去探望生病的人,腳步輕地不能再輕,半步前進半步后退,小孩的嚴肅是可愛的,病床上的病人臉上也會有笑容。撲通撲通,影響著整天整個星期。當院中,放起高音喇叭時,也會在棺材前圍滿的人群中擠出一條縫,探出一個腦袋瞧個究竟。見過死亡,才會滋生恐懼。半夜起床撒尿,都會在隔著好幾堵土墻跟,喊著爺爺,生怕鬼在這個時候鉆空子嚇唬自己。小的時候,怕鬼怕夜晚的風怕耳旁身后的腳步聲,跟著爺爺翻山去找過大師燒過香,喝過大師點化的井水,吃過大師秘制的土方幾乎是盡生的“榮王朱砂”。大口吞咽了童年的怕。見過死,也體驗過死亡前的恐懼。下河游泳,幾乎淹死,垂死掙扎感受過水中的窒息求生的強烈欲望。多年后,還會下水,絲毫不懼童年水中留下的可怕回憶。
無憂無慮,有如黃昏下低頭啃草的牛群,稻田里軟泥中自由穿鉆的泥鰍,土墻角落中張開杏黃小嘴待大燕歸來喂食的小燕。滿山、遍野都是童年腳印。人與土地接觸最親密的時刻,肯定是農村娃娃的童年。播種的季節,去地頭挖過坑坑,小手抓住幾顆種子放進坑里,再抓一把配好肥料的煙灰點在種子上,這叫點煙灰。播種的時候,日子很長,來回走在方土地中溝好的行子空間里,勤勞地播種,大小不一的土粒哪管你是嫩腳老腳統統印出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印。播過的種子有花生、玉米、豆子、紅薯、高粱、西瓜,水稻。農村地頭常種的東西都種過,也見過一棵小樹在童年里由一棵小苗長成一棵小樹。在每個雨后,都會去地頭查看自己種的高粱是否已經長出青苗,待長出青苗后又會選擇一個雨天移植高粱苗,施肥,澆水直到長成比自己還高的高粱。每天都會問奶奶,現在高粱能吃了嗎?奶奶都會說,看高粱能不能吃,得看它頂端高粱粒子是否都黑了都低著頭。西瓜也一樣,看地頭的西瓜是否熟了,得看西瓜把邊瓜須是否黑了。自然是一座寶藏,村中生長的作物就是它的一部分,地頭里有,山中也有。夏季,山中樅樹下,常年累積的樹葉和松針,是滋生野山菌的天然場所。樅樹菌就是很珍貴的一種,味道鮮美,用它配一點鮮肉再美不過。雨過天晴,伙伴們都會提著一個籃子鉆進山中淘菌子,每次都會滿載而歸。認識了很多種類的山珍,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能直接燉了吃哪些需要曬干后才能吃,都很清楚。童年色彩,就像在雨后山坡上驚現一道彩虹,美得讓人陶醉。而我,就是站在山坡上看彩虹的小男孩。
讀山、讀水、讀野外。村里,老年,兒童,交織的光景,兒童好奇,老人感慨。老人的童年未曾離開過家鄉,就陡然老了。歲月里頭,出現了孫兒,一樣大的年紀的時候,腦袋里裝著好奇,是否會遺傳下來?兒童,好奇爺爺奶奶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嘴中古老而年輕的故事。說起故事,爺爺很有勁頭,參加過大鬧鋼鐵運動,百里開外挑過鹽,雖然不能理解他們那一代清貧的回憶,但是當他說起,家門口這條渠道的源頭---水庫,是他們用鐵鏟和鋤頭挖出來的時候,由心欽佩。爺爺奶奶文化程度歲低,但是他們是村里頭比較有文化的老人。爺爺是村里頭的獸醫,每次給村里動物接種疫苗時,都需要記錄全村村民的姓名。奶奶小時候讀書,得過獎狀,聽她說起寫字用的本子很鉛筆都是學校獎勵的不用家里掏錢買文具。爺爺的字,有筋骨,扎實而飄逸,奶奶寫的字,我只是在灶臺邊磨平的灰燼上見過,每次奶奶都是在灶臺前用火鉗寫給我們看,然后再磨平。
在我們的小時候,爸媽就往城市里謀生活去了。爸媽都念過高中,有文化,我想他們闖世界的時候心里應該有底。自然,爺爺奶奶承擔了撫養我們的擔子。爺爺非常勤勞,熱情好客,豪爽。
爺爺的爸爸,是一個教書匠,所以爺爺耳濡目染胸中有墨。爺爺有一個兄弟,排行老大,他在父親死后將家中的遺留下來書籍都做“荒貨”(破爛)賣了,事后爺爺很生氣。從小,爺爺就教育我們,“讀得書多勝大丘,不捉田地也有收,白天不怕人來搶,夜里不怕賊來偷”(意思就是,書讀地多了,不要去耕種田地也會有收成,書本知識是在腦子里面的,不怕外人的覬覦盜竊)。言語樸實,爺爺自己是農民,他不希望自己后代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是贊同我們多讀書,讀書有好處,讀書可以躍出農門。啟蒙教育,來自家庭的很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爺爺說如果哪天弄丟了,警察問你是哪里的,你知道嗎?然后爺爺就不厭其煩地說,我們這里是X省、X市、X縣、X鎮、X組、X鄉。還有,叫我們不要聽壞人的話,不許亂吃別人給的東西。村,很大,納下了我們五彩的童年;村,很小,巴掌大的地方,地圖上都沒有標識。
沒有機會走出這個鎮子,也不會遇到給糖果吃的壞人。爺爺說的那些,似乎都用不上。農村的童年,走不出一個村莊。父母這一輩,有文化的走出山村見識外面的繁華,沒有文化的,天天扛著鋤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里打拼的艱辛,田間水深火熱的耕種,似乎會遺忘每一個孩子的童年。漸漸地,童年染上了父輩的色彩。莊家漢的孩子,從小都學會了獨立,練就了一副耕種田地的體魄。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總會盼望過年時捎帶的糖果。學前教育前,通過數羊群,數星星,知道了數字。書本帶我們走進了另外的一個世界,上學期間,整齊的讀書聲穿過教室破窗戶,飄蕩在整個村莊。
從屋前面,可以看見一條和青山雜草涇渭分明的小道,翻過山坡,通向小學。依舊記得,傾盆大雨的夏季,一群背著書包,提著涼鞋,撐著傘,光著腳丫的伙伴們,時快時慢地去上學。冬天,特別冷,有些伙伴會提著“火桶”(木制的框架,支著一個鐵盆,里面盛著大柴未燃盡的木塊),用于在教室內取暖。上學之前,伙伴只會挨家長批評,上學后,有了新的規矩了,得受老師的管束。課本上的東西很少記得了,小學時,村里的一群小孩跑到鄰近的村子去看白鷺倒記憶猶新。那村子,有山,有小河流,春夏季的時候,很多白鷺棲息在河流旁的樹上,天然的地理條件,它們大批的繁殖后代。我們一群人,逮住幾個,想養個鳥試試,看與養雞有什么不同。讀書的時間,估計都沒有放牛的時間多,放學后,很少有人去做家庭作業。讀書后,也有最緊張的時候,就是期末考試去領成績單,生怕自己排名靠后。這些害怕,都是從接觸書本后才有的。若成績很靠前,一整個寒假或者暑假都是無憂無慮的。小時候的教育不是鼓勵性的,包括家庭教育也一樣,從小就被教育要做的更好。很多伙伴都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他們被認為蠢,不是一塊讀書的料,這樣認為他的有父母、老師、自己。因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沒有把培養信心作為教育內容。讀書時,也有最開心的時候,就是領著獎狀回家給爺爺奶奶看。他們會很認真地貼在家里墻壁上,堂屋的墻壁早就被柴火熏得漆黑,閃光的獎狀特別顯眼。爺爺奶奶臉上的笑容,孩子臉上的笑容,在一起,多美。
童年,村莊很落后,沒通電。家中用樅樹流下的油汁來照明,用過柴油燈。沒有光的夜晚,撲騰亂竄的燈光火焰,特別興奮。入夜,奶奶招呼雞鴨入圈,清點數目,爺爺,喂豬。忙活過后,大家圍在桌子前吃飯,油燈把大家的臉照得很亮。吃飯的時候,會聊一些農作物長勢,育種播種的事情,也會說一些要我們要多讀點書的話。農村里生存環境很艱苦,陰雨連綿的季節,家里擺滿了盆子用來“接漏”(瓦屋漏水)。狂風大作時,肆掠的勁風撞擊著堂屋的門扉,和爺爺一起費力地抵著門,用扁擔撐著門……
后來,村里通了電,家里有了村里的第一臺黑白電視。大伙圍著一臺14寸的電視,津津有味看著西游記、天龍八部、神雕俠侶。古老的村落里,有了新鮮的事物。慢慢地,村里有了碾米機,奶奶很快地學會了操作碾米機。生活似乎發生了變化。我們也慢慢地長大。很多伙伴還沒有讀到初中,就輟學了。那個時候,學費還很貴,估計都有半頭牛那么多錢了。大概很多家長就這樣去估量了吧,十四五歲的伙伴輟學后就到鎮上學點手藝,然后去廣州等沿海城市謀生活了。他們不像父輩,不會繼續留在地頭。市場經濟使得城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到沿海打工不但能給家里補給,至少是省去了讀書的學費?;ɑňG綠的世界,新一代找到了另一種謀生的方式?;锇閭兂闪私逃业姆疵娼滩模业米吡硗庖粭l道路。
踮起腳尖,望向山頭。
觸摸童年,尊重夢想。
20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