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慢慢
奧運選手常有,而傅園慧不常有。這一屆的里約奧運會,因為有了傅園慧的存在,整個畫風都變得不太一樣了,不再只是一本正經的"感謝CCTV,感謝MTV"云云,也可以在逗逼風及自然風之間切換自如,瞪大眼睛、露出牙齒,笑得癲狂而用力。人們被不一樣的傅園慧所吸引,也好奇這個小女子背后所擁有的"洪荒之力",究竟是什么讓她甩開一個運動員的包袱,能夠在鏡頭前自如地做她自己?
1. 傅園慧:一個真實的人比好人更可愛
傅園慧的魅力在于,她很真實,真實到讓你想要抱一抱她。
2016年8月,里約奧運會女子100米仰泳半決賽。
賽后,記者告訴傅園慧:"你游了58秒95。"
她立刻張大嘴巴,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副被嚇到的表情:"我有那么快?我很滿意!"
記者接著問她:"你覺得自己今天這個狀態有所保留嗎?"
傅園慧:"沒有保留,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鬼知道我經歷了什么,我心滿意足了,哈哈哈。"
記者再次追問:"你是不是對明天的比賽也充滿希望?"
傅園慧笑著搖搖頭:"沒有,我已經很滿意啦。"說完一路尖叫著跑開了。
記者反復追問,期待她能說出一些套路式的答話,但很顯然,傅園慧更愿意做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個老好人。她直言訓練好辛苦,哈哈笑著表露出對現有成績的滿意。她并不刻意取悅鏡頭,也沒有表現出人們所期待的奧運隊員所"應有"的樣子——好勝、拼搏、力爭第一?不,她坦率地一笑:"我已經很滿意啦。"
她回答完畢,就立刻掉頭跑開,與鏡頭、觀眾、記者都劃開了邊界,將他人的情緒留給他人,自己的情緒留給自己。這種清晰的自我邊界感,讓她得以自如地成為她自己,就像她在微博上所寫的那樣:"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風格與熱度,不要再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了,去做個咆哮的小園園吧。雖然看著猙獰了點,可是畢竟開心哪。"
相似的一番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早在50年前他的《論人的成長》一書中就說起過:"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傅園慧未必知曉這番話的出處,但她已成為最好的踐行者。圍觀的人們也紛紛豎起大拇指:"好一個清新脫俗的耿直girl!"
2. 探究洪荒之力的來源:家庭的愛與滋養
家庭教育是什么?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傅園慧無疑生活在一個非常民主的家庭環境之中,父母不專制、不溺愛、不忽視,相反,給予了她極大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在奧運會預賽之前,傅園慧與父母在微信上一直聊到3點多,她在壓力面前,第一反應是向父母尋求幫助與支持,這是他們之間擁有良好關系的表征。父母可謂是她安全感的來源,為她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也是她在外比賽之際的心靈庇護。
5歲那年,傅園慧罹患哮喘癥。出于希望女兒強身健體的愿望,父親將她歪打正著地送進了游泳的大門。自那之后,傅園慧越走越遠,一路摘取榮譽與桂冠。她的父親一方面鼓勵女兒的成長,沒有將她困囿在自己身邊,而是鼓勵這種自然的分離;另一方面,也始終沒有忘記初心,不求其它,唯愿她身體健康。
2013年春節,傅爸爸祝愿女兒"健康快樂,別的都不重要了,一切順其自然就可以,只求身體健康。"
當女兒壓力爆棚,傅爸爸告訴她:"加油啊,不要有壓力,享受比賽。"
女兒在50米仰泳中獲得冠軍,父親為之贊嘆與驕傲:"寶貝,終于愿望成真了,太棒了!"
他并不懼怕親子間的分離,而是鼓勵女兒振翅高飛:"長大了,可以飛起來了。"
他也欣慰于女兒終于學會了寬容。
在女兒疲累想家的時候,鼓勵她繼續堅持。
女兒于奧運半決賽后意外走紅,他贊賞她的純真。
看得出來,傅爸爸是一個很懂愛也很會愛的人,他將"父親"視為他這一生當中最好的工作,很有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他給予女兒無條件的愛、基本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在這種安全基地的保障之下,傅園慧無須任何人格面具或防御式的偽裝,她在家庭中得到了極大的愛與滋養,能夠完全地去做自己。她也將這種滋養傳遞出去,喚醒人們沉睡的、久違的心聲——
"或許,我們亦有力量與希望,重新成為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