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選出幾部中國最優秀的電影作品,《活著》一定能進入前三名。
電影《活著》是根據余華的小說改編的,在改編的過程中也有大幅度的調整。首先是把小說中的人物關系改簡單了。比如說富貴的母親這個人物刪掉了,福貴的拜把子兄弟春生跟徐家的關系也簡化了。其次是刪掉了不少的故事情節。比如福貴的妻子家珍是如何嫁到徐家的,就沒有交代。再者就是,故事的結尾部分,徐福貴與當地政府的關系也沒有出現。
當然,電影篇幅有限,很多故事情節被刪減,也是情有可原,這并不影響電影《活著》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余華的小說《活著》。
主人公徐福貴,年輕時不學無術、游手好閑,一門心思賭博,最后輸掉了徐家幾代人留下的祖業。后來因為被年少時的情敵陷害,被趕進了部隊。從部隊回來之后,又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運動。
福貴的悲劇更在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相繼離他而去。先是他爹,掉進糞坑悶死的;第二個死的是他娘,但他在部隊沒看到;然后是他的兒子有慶,獻血死的;他的女兒鳳霞,是難產死的;他的女婿二喜,是被砸死的;他的妻子家珍,最后病死了;他的小外孫還吃豆子噎死了。
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從孔子時代就有“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之類的話,果真是這樣嗎?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可能會注意到一個很小的細節。農村很多人,才五十來歲就開始準備棺材。而且準備好的棺材就擺在家里,非常耀眼的地方。
中國人尊重自然,生老病死都要遵守自然的規律。這種對規律的尊重,落實到一個人的生活中,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也許我們平時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直到我們看到像《活著》這樣的好書,以及改編過的同名電影。
人的生命是非常寶貴的,但是徐福貴除了能夠活下去,人生也完全沒有意義了。徐福貴為了活下去而活,實際上是人類最為原始的需求,但是徐福貴的這種悲劇的人生,卻完全沒有希望,也沒有任何的意義,生活的全部意義就是延續自己悲慘的人生,這無疑是非常的痛苦的事實,而徐福貴選擇的,并不是直面自己的悲劇根源,而是繼續活下去,繼續麻木地生活。對于很多人而言,沒有真正的人生意義,和徐福貴這個人物實際上也是殊途同歸的。
《活著》的藝術成就,就在于對這些人生終極問題的追問,以及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這樣的好作品,不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