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憫自愈項目
慈悲心鮮見于大多數(shù)受害者的成長環(huán)境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則更為稀少。兒時受虐者不習慣自我悲憫,他們更習慣自我評判和否定,忽略自身的需求。
自我悲憫需要一定的過程和練習。從自我悲憫的角度看待自己需要長年累月,持之以恒的練習。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那就不要強迫自己。
29自我悲憫的障礙
認為自我悲憫既自我放縱,承認自己的痛苦和遭遇就是“自怨自艾”或是“博得他人的同情”。
我們一直被灌輸要走出逆境,一路向前的觀念。企圖否認或弱化自己遭遇的人,最后都會發(fā)現(xiàn)偽裝和所謂的朝前看,只會引發(fā)健康問題,讓人承受壓力,對別人的痛苦和遭遇也變得難以容忍,他們認為:“如果我能夠克服,那么你也可以。”
自憐與自我悲憫的區(qū)別: 自憐,覺得自己很痛苦,很可悲,很無助,陷入惡性循環(huán)。自我悲憫, 驗證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承認自己的遭遇,并情有可原。
程刃,困難會給我們帶來前行的動力。
30擔心自己變得軟弱,懶惰或自私
沒有人能一直不犯錯,那些試圖事事都完美的人在很多時候只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承認處境或任務的困難,鼓勵自己,認可自己的進度與表現(xiàn)遠比責怪自己不夠完美,更有效果。
自我悲憫,不是自私自利,不是簡單的等同于偏愛自己。
在與那些經(jīng)歷更悲慘的人相比后,他們認為自己沒有權(quán)利抱怨。事實上,肯定會有人比你的遭遇更悲慘,可這并不意味著你就不應該花時間認可自己的遭遇。
31歸咎自己
怪罪自己,會讓受害者誤以為能夠阻止虐待的發(fā)生。
羞恥感會讓人一蹶不振,,我們應該竭盡全力避免羞恥感。人們總想掌控一切,因為可控才有安全感,而我們的社會又一項推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命運的主人。當 出現(xiàn)問題時,我們會因素手無策,而覺得羞愧。成為受害者,讓我們覺得很無助,進而感受到羞辱和羞恥,為了抵御這種羞恥感和無助感,我們寧可將受害歸咎于自己。
32拒絕承認自己的遭遇
不承認痛苦的存在,我們就無法繼續(xù)前行,否認是一種強大且有效的防御機制。 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讓你在最艱難的時刻活下去。但另一方面否認這一行為本身又可能傷害到你。
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的人善于為施虐者找借口,從而弱化被傷害的程度,甚至否認虐待的存在。
練習: 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童年。用第三者的敘述法讓你從完全不同的視角看待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