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的相關內容已經刷爆了業內的群和朋友圈,其中最熱的結論之一就是,企業/創業不再需要開發原生App,開發微信小程序就夠了。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微信小程序會對App市場產生巨大的沖擊,但是并不能取代所有的App,完全成為一個操作系統的入口。我們作為個人或企業,項目是選擇原生App還是微信小程序? 先考慮這4個事實和一張對比圖再下判斷。
首先,一張圖告訴還不知情的朋友,小程序是什么,小程序和應用號的區別,小程序能通過App Store嗎?
下面進入正題:
1.小程序有什么權限?不能做什么?
A.小程序的權限基于微信App的權限
微信獲取了主流的一些權限比如 網絡、定位、錄音、自啟動等等,但是并不能滿足所有App所需要的權限,尤其是工具類App。打開手機,在權限管理中,對比微信和其他App可以發現:
電池醫生等系統工具類,經常需要root權限或手機狀態權限;
日記、鬧鐘、天氣、音樂等工具經常屏幕鎖定(修改鎖屏)相關權限;
通話助手、電話簿、清理大師等應用經常需要屏幕懸浮窗權限(ios系統的小白點、360衛士的加速球)
依賴用戶喚醒的App需要彈窗(消息通知)權限;
以上權限,微信本身幾乎沒有。
B.微信只會將一部分權限開放給小程序。
微信作為龐大的生態系統,要設計和掌控自己的生態鏈,對于權限的控制一向非常嚴格,用戶關系鏈是微信最核心的資源之一,也是最強大的壁壘,類似的權限是無法開放給小程序的。
具體比如,微信有獲取用戶通訊錄的權限,但是這個權限不會開放給小程序。
C.當前微信小程序有哪些接口?決定了小程序能做什么。目前已有的接口如下圖:
大多數常用的接口和工具,如表單、上傳下載、導航交互等已經足夠了。
2.運營和產品的需求如何滿足?
這里我們更多從產品和運營的部分細節來看待小程序。
A.產品形態:
是否有緩存:是。html5的web應用一大劣勢是數據必須實時加載,一旦網絡環境很差或者斷網,體驗非常糟糕。而微信為小程序提供了更多的緩存機制,加載更快更便捷。
是否全屏:是。小程序可以全屏,和微信內置瀏覽器訪問html5的頁面相比,沉浸感更強。
是否可以切換:否。在小程序里,不得不關閉一個小程序,打開另一個小程序,較隨時切換的原生App體驗差。
B.運營手段:
用戶喚醒(彈窗、通知提醒):用戶喚醒是運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而彈窗(消息通知提醒)是時效最好的手段。我們需要思考,微信會如何實現小程序的喚醒/提醒功能?
1.和微信等同的彈窗消息提醒
2.在微信的首屏提示,類似服務號。
3.集中折疊在“小程序”里面,統一有小圓點提醒,類似訂閱號。
想要和微信等同的彈窗提醒,或許不能說做不到,但是在極度重視用戶體驗的微信生態圈內,不僅需要取得微信平臺的授權,還需要取得用戶的授權。
而如果提示消息被折疊在了“小程序里”,和其他的小程序競爭,用戶的打開率會降低多少?當前自媒體的平均打開率已經低過5%了。
所以小程序較弱的用戶喚醒機制能否滿足需求?對于大部分小程序而言,會很尷尬。
熱更新/靜默更新:
雙十一到了,電商App可能會更新一下帶雙十一字樣的App icon,小程序的入口可以看到icon及時更新嗎?如果像訂閱號服務號一樣有較大的延遲,會對活動運營有一定的影響。我們應當持續保持關注,等待更多的信息。
3.用戶的推廣、留存、轉化的優劣
我們知道,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是:“用戶在哪里,產品就在哪里”,事實上,更準確的說法或許是,“用戶在那里,產品就在哪里推廣”,美食街上都是對美食躍躍欲試的行人,你可以在美食街上開店,也可以在美食街上試吃并做廣告。
1.用戶的推廣
web應用、微信小程序對于用戶運營的好處主要在于獲取用戶更容易,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微信自有流量的支持,類似App分發平臺,微信坐擁8億活躍用戶,只要根據微信的規則優化、得到微信的支持,分發量肯定非常可觀,微信游戲、京東商城均是從中獲取巨大的流量紅利。
2.二次傳播、社交傳播的便利性。朋友圈是數一數二的社交渠道,希望用戶進行二次傳播,使用微信的小程序更加便捷。從朋友圈點擊連接即可進入小程序,無需下載App,二次傳播的流量更加可觀。
單從推廣的角度而言,小程序是具有優勢的。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小程序是微信自家的,但是在朋友圈的傳播依舊會受到諸如“誘導分享”之類限制。
2.用戶的留存和喚醒
許多時候人們忽略了一個規律,人們對容易得到的事物,總是沒那么珍惜。付出的沉沒成本越高,人們往往越“珍惜”,就像為愛情付出了很多的一方,總是最舍不得放棄的一方。
微信小程序獲取容易,流失也更容易。因為用戶卸載小程序的成本很低,而重新安裝的成本也很低,用戶一點也不擔心卸載后,萬一又需要的尷尬。
而原生App,卸載之前往往是一個痛苦的抉擇,它有點用,但是頻次不高,出于各種原因,我想卸載它,但是我又害怕卸載后某天我需要它,畢竟流量永遠不夠用。如果用戶真的卸載了原生App,一定是App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問題或者提供的價值太少,否則不會卸載。
而App多存在一天,我們就有機會通過喚醒等機制,引導用戶重新認識產品的價值,挽回即將流失的用戶。
另外,刷臉的作用也不可小視,對于某些低頻次、更垂直的應用而言,用戶可能想不起來去使用它,但是某次看見它,就可能是一次抱有期望的啟動。
如果是高頻應用,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占到了用戶手機的首屏、次屏,當然是比二級菜單(發現內的一級菜單)要好的多,這一點幾乎是無庸置疑的。
加上上面已經談過的用戶喚醒的問題,所以從相同條件下留存的角度而言,原生獨立的App機會更多。
3.用戶轉化
原生的App更能給予用戶沉浸感,尤其是高頻、需常駐的應用。
如果用戶已經抵達了小程序內的某一步驟,卻因某種臨時原因需要切換應用,回到微信聊天,再重新進入小程序時,又要重新開始一次產品的路徑流程。
對于電商支付等重要環節而言,影響較大,用戶的沖動消費心理可能就會受到影響。
所以從相同條件下的轉化而言,原生獨立App更好。
4.應用號和微信的關系會如何發展?
我們至少需要思考以下的問題:
1.微信如果賦予小程序變現的期望,是否會有排名機制?
2.是否有導入流量的付費機制?
3.是否會將小程序的入口再提高?
4.目前只允許安裝20個小程序,未來會提高嗎?如果不會,要如何與20個高頻應用競爭?
5.應該如何抉擇小程序與原生App
筆者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優勢對比,優勢標黃。(同項優勢大小不能在表中體現。)
總的來說,小程序在開發(成本)和運營上占優,在產品體驗上有劣勢。我們推導出以下一些規律:
1.深度工具類,應當開發原生App。主要是小程序無法滿足太深度的工具。如手機管家
2.簡單工具類,開發小程序較好,成本低,獲取用戶快。如天氣、記賬本。
3.重度資訊類,原生App更好,重度資訊耗時長,不能快速在微信的小程序內“用完即走”,會受到切換機制很大的影響
4.輕度資訊類,類似訂閱號,小程序可以比訂閱號有更多的功能和想象力。
5.微商類,小程序從渠道用戶獲取-轉化-購買,更流暢,更具沖動消費的環境
6.垂直電商,頻次可能偏低,留存用戶的喚醒可能更為重要,原生App會更好。
……
可以看出,抉擇的關鍵是綜合考慮 成本、體驗、用戶路徑、推廣、留存等多個方面,很難說某個方向/某類應用,小程序就有100%的優勢可以擊敗原生App。
這里有一個特殊情況:當創業者、小型團隊想要創建MVP(最小可行性模型)來快速試錯、驗證市場時,當然應該優先小程序了。
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
其實是有的
談到制作App,大部分從業者也只會考慮到自研發、外包團隊,而在如今,有許多App制作平臺,成本、研發速度和產品體驗,都介于web、小程序、原生App之間,他們的共通之處主要在于,無需程序員寫代碼,即可快速生成App。
在國內比較著名的有:叮當、小云、安米、簡網、OpenCom等等。其特點和優勢各不相同,此處拿叮當來舉例對比。
相比html5 的小程序,大部分App平臺制作的native App 是完全原生應用的體驗。而相比原生App,模塊化、可視化制作,比小程序更快,無需專業開發,產品/運營人員即可制作native App。 人工成本更低,是最適合創業者、小型團隊的工具。
附:
部分不實言論和推斷(近些天真真假假的消息比較多,本公眾號會保持更新,盡量澄清一些可以澄清的言論。)
不實言論1:vux框架是小程序的demo
網上流傳的小程序demo截圖、小程序demo體驗地址等:https://vux.li/?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demo
實際上,vux作者的聲明如下:
demo言論粉碎!
不實言論2 蘋果對小程序的支持很差。
實際上,喬布斯一直很支持html5的發展,safari不支持flash也是因為喬布斯認為基于html5的效果才代表著瀏覽器的未來。
直到今天,相同的優化下,safari一直是渲染展現 Html5 最流暢的瀏覽器。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多家大廠的前端驗證。
呼。大概就是這些了,僅幫助各位有志創業人士梳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