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是《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的讀書筆記。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作者大有來頭,華語世界深具心靈影響力,千萬冊暢銷書作家張德芬。本書是繼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系列后的自傳式作品,文章如一封封來自長者的信,與你分享她在經歷童年創傷、婚變、兒女遠行等人生重大挫折后,如何在痛苦和自我覺察反思中完成心靈蛻變之旅。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前兩部分告訴你人生本身就是種種挫折,你要學會愛,學會面對孤獨,學會面對失去,而最后一部分是寫給自己兒女的信,告訴父母如何去愛孩子,教孩子如何去學會快樂。
看完本書,沒有特別的震撼,本書更多的是結合案例表達觀點。書中很多觀點都是認可的,關鍵在你是否真的能在生活實踐。我的收獲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覺察生活中的自己,感知痛苦
接受全部的自己,直面黑暗
改變自己,調整思維模式,尋找快樂
一、覺察生活中的自己,感知痛苦
生命中大部分痛苦,都來自精神上。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人生的盡頭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悲劇,我們總將死去。而在人生結束之前,我們要經歷各種生活的挑戰。
在這樣的生活中,總有人覺得很痛苦,德芬老師認為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痛苦,都來自精神上。多少人不知不覺地順著自己的習性在生活,有著固有的錯誤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以至于遇到問題的時候就覺得很苦,把痛苦當成了一種習慣。
為什么有的人就陷在痛苦的死循環里呢?因為沒有覺察。改變是建立在覺察的基礎上的,如果你覺察不到自己的問題,感受不到自己痛苦的根源,那談何改變?一個憤怒的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在生氣,怎么能控制住自己的怒火呢?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如果不覺得這是種壞習慣,怎么可能變得勤奮刻苦呢?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我想身處快速發展時代的我們更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的覺察上。多關注自己的身體,多聽聽自己的內心,多感受自己的情緒,多反省自己的所想。
書中提供了三種具體的操作方法,愛自己的方式。
1.傾聽身體的聲音
學會時刻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的振動頻率,你的身體是舒適的嗎?是健康的嗎?在一個什么樣的狀態,需要休息還是鍛煉?需要放松還是警惕?當你能收到身體的回應,你就是和自己有聯結的,你就是真實的。
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就是每天花幾分鐘跟自己呆在一起,可以在睡前或者醒后,放空腦袋,深呼吸,感受自己的存在,也就是常說的冥想。
2.呵護內在的情緒
覺察的第二個層面,是我們的情緒。你是否覺察過自己的情緒,是否能覺察到自己的憤怒、悲傷或者平靜、喜悅?你是否能跟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還是經常被情緒主宰?當你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你才有了管理自己情緒的可能。
試著放慢你的頻率,在開口罵人之前停幾秒,來個深呼吸,你在生氣嗎?在悲傷的時候,讓自己痛哭一頓也沒什么不好。在開心的時候,好好享受大笑的時刻。
3.學會覺察自己不良的思維模式
你是否反省過自己的思維模式,你看待事情的方式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你認為你現在的生活是你不得不面對的,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你可以主動改變還是被動等待?
很多時候,你的行為是由固有的思維模式導致的。如果你有著消極的思維模式,你總是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而這種思維模式在你的潛意識里,只有當你意識自己的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有可能糾正錯誤的模式。
榮格說:“潛意識如果沒有成為意識,它就會引導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如何通過潛意識了解自己呢?
德芬老師給出建議:觀察自己的內在陰影,即帶有負面能量的那部分,它通常會以兩種面貌出現:黃金投射、陰影投射。
黃金投射:我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如果在小時候受到了壓抑,比如聰明優雅,長大后的我們就把對這些特質的向往投射到別人身上,父母很容易把這種期待投身再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成長。
陰影投射:有時候你會莫名的對某個人的行為有強烈的排斥或者指責,這是種陰影投射。比如你非常討厭拖延或者懶惰的人,有可能你自己也有相同的一面,只是不愿意面對,只好轉向他人。
當你開啟覺察潛意識的第一步,把它帶到意識表面上來。你會發現問題接踵而至,比如我自己就發現了各種問題,為什么我的身體這么僵硬,為什么總是生病?為什么我總是動不動生氣?為什么我總是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為什么我有這種行為?諸如此類,那到底要怎么面對才好?
二、接受全部的自己,直面黑暗
直面自己內心的黑暗,未來就能一步步光明。
如果說覺察是改變的基礎,那么接受就是改變的第一步。要明白,復雜的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黑白兩面,有感性到放肆大哭的時候,也有理性到臨危不懼的時刻,有自私到無法面對的瞬間,也有無私到感動世界的永恒。痛苦的產生,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只接受了白,拒絕了黑。憤怒過后總是自責,為什么不能管好自己的情緒?犯錯過后總是羞愧,為什么不能鍛煉好自己的能力?失敗過后總是自卑,為什么不能達到自己的期待?
我們就在這樣的挫敗、自責的感覺中消耗自己的能量,而我們的內心一生都在追求自身的價值感和存在感,所以就會再做點什么來證明自己的這些不良的感覺。所以,很多時候,越努力證明就越在痛苦中掙扎。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先接受現狀。從內心卻接受,現在的你就是這樣的。你的確有很多地方不如期待的,你的確沒控制好情緒發了脾氣,你的確能力不夠犯了錯,你的確欲望大過了實力。這就是當下的你,你看到了自己。你承認了自己的恐懼,無價值感,貪心,欲望,你就不需要再花那么多的時間去內耗,你才有可能走到下一步。
當然,知道并不意味著做到。很多人寧愿欺騙自己,也不愿意面對現實。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也還經常在各種自責和羞愧中內耗,我相信這是個過程。覺察后,很多的反應還是抗拒,我們要花點時間讓自己接受。德芬老師很贊成海靈格說的“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很多人就是因為懶得改變,懶得去解決問題,所以選擇了維持現狀,承受不幸。所以,如果你想改變,那就要自己積極主動,要知道選擇的權利一直在你手里。
3.改變自己,調整思維模式,尋找快樂
生命中遇到的一切,都是用來幫助你成長的。
影響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當你用受苦的眼光去看待你遇到的一切問題,你就會陷入痛苦的死循環里。當你認為自己遇到的一切人或事都是來幫你成長的,結論就完全不一樣了。工作上的挫敗會讓你更努力學習職場技能,看到需要改進的自己;親密關系的失意會讓你學習如何更好的處理關系,學會珍惜當下和放下過往。你要相信你失去的任何東西,都會以另一種形式回來。即使是死亡,也是告誡你珍愛生命的一種方式。
所以,思維模式的改變是所有改變最關鍵的一步。
親密關系是人生最好的修行道場。
德芬老師結合自己的情感經歷,告訴我們親密關系是人生最好的修行道場。人生終究還是要回歸到愛的主題。
你的愛人就是一面鏡子,映照著你最不想看見自己的那個部分。
戀愛初期,你在對方身上看到的都是美好的東西,對方也是,所以兩個人一起都是美好時光,這就是前面說的黃金投射。當兩人熟悉后,你開始把自己不想看到的東西或不喜歡的東西投射在對方身上,黃金投射變成了陰影投射,而且還擴大了好幾倍。
無論是黃金投射,還是陰影投射,親密關系都是你了解自己的最佳時機,你可以通過觀察自己投射在伴侶身上的感受、情緒,把你從前藏在潛意識里的陰影面挖掘出來。所以說,親密關系是最好的修行道場。當我們能夠找到自己內在的那份愛,就不會不斷地想通過親密關系來療愈內在的傷痛。
和這個世界相處,最重要的快樂處方就是不要有期待。
德芬老師從父母與孩子的問題入手展開講,父母和孩子之間總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很關鍵原因在于父母常常把兩樣東西放在孩子身上:第一是恐懼;第二是匱乏。
恐懼:這個世界很不安全,我害怕孩子出了什么事情,我們就活不下去了。
匱乏:“孩子啊,媽媽不出色,爸爸沒什么成就,所以我們一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包括孩子。父母只需要做好自己,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擔起自己的責任。身為父母,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接受孩子的一切,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能從足夠的愛里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感,也就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結語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這句話說來簡單,做到卻很難。覺察自己,接受自己,為自己負責,的確是我們這一生所要的修行。雖然很難,可是還是要做。
愿你我都能遇見愛,也能面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