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哲學對我們大多數(shù)家長甚至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比較陌生,市面上有各種教育理論及經(jīng)驗類圖書,但從教育哲學角度來探討教育的書卻很少,即使有些不錯的,其受關注度也遠遠不夠。今天向大家推薦這套關于兒童哲學的著作——美國兒童哲學教育家加雷斯.B.馬修斯的“兒童哲學”系列書,有些專業(yè),但并不是特別難讀,十分推薦給愿意學習與成長的家長、學校教師以及做閱讀推廣的老師們。
馬修斯(Gareth B. Matthews, 1929年7月8日至2011年4月17日),在兒童哲學領域是有著世界影響力的大學者,近期三聯(lián)出版社最新引進出版了他的三部關于兒童哲學的著作《哲學與幼童》(1980年)、《與兒童對話》(1984年)和《童年哲學》(1994年)。這三部著作可以說是為我們展現(xiàn)了馬修斯先生作為一位兒童哲學研究學者對兒童哲學研究和實踐的成果,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兒童,看待童年。
《與兒童對話》臺版的名字是《與小孩對談》,這本書是馬修斯在蘇格蘭圣瑪麗音樂學校帶領8-11歲孩子上兒童哲學的真實案例,把孩子們的對話過程一一記錄下來,并分不同主題進行編輯成書,同時馬修斯把自己對孩子的觀察和對兒童哲學的研究觀點都在書中進行論述。
《與兒童對話》這本書因為早看過臺版,所以這次這套中文簡體版新書寄到我手中時,我首先讀的是《童年哲學》,這也是馬修斯三部著作中最后寫的一本。我們曾經(jīng)看過很多教育類的書,主體大都是兒童或教育方法,但極少有主體是童年的(我記得我只在一本華德福的書中看到這樣的話“尊重孩子,尊重童年”,把童年本身的地位放到了它應有的位置。而正是這句話對我的教育觀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我拿到這本《童年哲學》,看到馬修斯以一位哲學家的視角對童年本身的觀察和思考,為我們清晰的呈現(xiàn)了一位哲學家的童年觀。這是一本有些專業(yè)的書,總體閱讀起來不算很難,但對我來說還是有幾章讀起來會覺得“頭疼”,特別是童年理論與模型以及對皮亞杰理論的質(zhì)疑那幾章,我基本上是很粗略的看過去,明白了作者從他的童年哲學角度對皮亞杰的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中的一些實驗的推翻性的觀點。我對皮亞杰的理論看書也不多,希望學習兒童心理學的老師們可以看看這本《童年哲學》 , 看自己是否認同馬修斯的觀點。
接下來馬修斯就兒童道德發(fā)展、兒童權利、兒童健忘癥、童年與死亡、兒童文學與兒童藝術等多個主題分別進行論述,一章一章看過去,真心為近些年中國大陸的各類暢銷家教圖書感到汗顏。這些章節(jié)因為是從真實案例出發(fā),所以讀起來不會覺得上頭,反倒是常常有酣暢淋漓的感覺。整本書需要慢慢看,不太可能在這樣一篇分享中進行深入探討,下面只從我在閱讀當時感觸最深的幾個章節(jié)進行部分摘引。
我對兒童文學作品比較熟悉,而馬修斯本人也是閱讀了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并從兒童故事和小說中看到了兒童哲學的很多可能性。所以在看到他在幾本書中都提到很多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時自己也感到很高興?!豆鞯脑铝痢?、《夏洛的網(wǎng)》、《青蛙和蟾蜍》、《不老泉》、《黃木偶和粉木偶》等繪本或小說在幾本書中先后出現(xiàn)過。馬修斯在“兒童文學”一章中專門探討成人與兒童之間有沒有可能發(fā)生聯(lián)系。他列舉專家“杰奎琳.羅斯”的觀點,那可能也是很多成人(或?qū)<遥┒急值挠^點,羅斯認為“兒童小說之不可能,不是說不能寫兒童小說(這種觀點很荒謬),而是說兒童小說勾連于一種不可能......這是成人與兒童之間不可能發(fā)生的聯(lián)系”, 她認為,使成人與兒童在兒童文學里不可能發(fā)生的聯(lián)系的那種東西,是成人與兒童之間所存在的“鴻溝”。 然后馬修斯又引用了W.H.奧登的評論“有些書是很好的,但只適合成人閱讀,因為要理解這些書必須以成人的經(jīng)驗為前提。可是,專門為兒童所寫的書里是沒有好書的。”然后馬修斯從奧登的這段話引發(fā)出來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是如何消解兒童與成人中的“鴻溝”的。馬修斯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洛貝爾的《青蛙和蟾蜍》,史塔克的《黃木偶和粉木偶》,讓我們看到,兩位作者都沒有誆騙人糊弄人,也沒有捉弄人?!皟善适乱詡ゴ笤娖愕暮喢餍运岢龅膯栴}——包括迷人的哲學問題——是值得讀者(無論兒童還是成人)深思的。” 馬修斯也在本章中提到,如果本著“誆騙讀者”或者只為兒童來寫的兒童文學作品都不可能是好書。(目前在中國校園里流行的很多兒童小說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都是屬于糊弄誆騙孩子的,我個人認為,不是說作者故意而為,而是作者自身對生命的認識和思考深度不夠,寫不出更好的作品來,只能假說是為孩子而寫作。我看過很多國外優(yōu)秀的作品,作家們都稱自己在創(chuàng)作時不是只為孩子而作。)
再說另外一章“童年與死亡”,這章是從E.B懷特的小說《夏洛的網(wǎng)》和巴比特的《不老泉》(書中譯為《塔克一家長生不老》 )談起的。學校的老師和圖書管理員都會有相關報告來記錄孩子們閱讀這些書的感受,它們大受歡迎。而《夏洛的網(wǎng)》一書,不僅在那些未經(jīng)歷過疾病和死亡威脅的兒童中間大受歡迎,而在那些瀕于死亡而與疾病做斗爭的兒童生活里,該書也享有特殊的位置。 米拉.布魯邦德朗格在其研究白血病兒童的開拓性著作《林中兒童的私密世界》中提到了《夏洛的網(wǎng)》在白血病兒童中很受歡迎的現(xiàn)象, 而另外兩位哲學家就為什么《夏洛的網(wǎng)》會在臨終白血病兒童中如此流行進行了專門論述。馬修斯從這些事情慢慢論述,最后以這樣一段話結束本章:
“即便有諸如《塔克一家長生不老》或《夏洛的網(wǎng)》這樣的故事相助,依然要求我們不僅要有開放的胸懷面對兒童,而且還要有開放的胸懷面對那些我們成人也極難駕馭的死亡之思。家里有受到致命創(chuàng)傷或患有絕癥的兒童,對父母的自負與虛榮是極大的威脅。如果我們能學會真誠應對這種威脅,學會以尊重和愛的心態(tài)應對這樣的兒童,那么在自身成熟度的發(fā)展上,我們將會邁出一大步?!?/b>
關于成人對兒童的尊重態(tài)度,馬修斯在“兒童藝術”一章中就兒童的物品是否具有成人物品同等的價值的問題進行了很長篇幅的論述。他說,“兒童是人,完全值得擁有人在道德和智識兩方面應當享有的尊重。他們現(xiàn)在是什么,將來會成為什么,均應得到尊重。其實,我們應當向兒童學習,讓兒童豐潤我們的生命。對兒童的眼光和兒童的感受形式敞開胸懷的父母和老師有福了,他們得到的是成人生命所匱乏的天賜厚禮?!?/b>
馬修斯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今天的分享中就不做過多摘錄,希望朋友們有機會一定看看原著,更完整更系統(tǒng)的去了解兒童哲學與童年哲學對于對于兒童成長的特殊意義。
我相信,如果我們以更加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以更加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童年,好的教育才會真的開始。
陳科慧寫于2015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