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之前
也許你讀這些文章覺得每個觀點都是你想過的,但是如果沒有看,你會想的起來嗎?雖然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是難道你與成功人士的差別只是他們懂得更多的大道理或者是掌握了更多的機遇么?不是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個念頭深入你的腦海,靠的不是你看一次,記住了就行的。拋之腦后跟沒讀過的差別大概就是下次看到的時候,你會不屑一顧的說:“嘿,這個我看過,沒用的!” But 呵呵!
正文
一、 如何掌握臨界知識?
刻意練習,這是一個掌握與應用臨界知識的竅門,可以讓我們更快的與這些底層知識互動,從而更好更迅速的掌握一些概念性的,結構性的通用知識。從兩個大方面來說,涵蓋是空方面的刻意學習。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時間,重復的靈活的應用我們凝練出來的臨界知識!臨界知識用更突出通俗的方法來說,就是底層規律以及萬事萬物之間的結構與聯系。宇宙世界運行,總是遵循那么幾十上百個普遍的規律。用道家的說法就是三千大道,萬法歸一。平時顯而易見的,陰陽平衡,質量守恒這些,都是比較深層但是被人們發掘的比較多的了。更多的估計等以后大數據更加強大了,能從相關性得到更多的結論?目前因果關系的研究因為耗時耗力而且變量壓制的太厲害,步履維艱啊,在這方面。
二、 如何獲取臨界知識?
除了如掌握臨界知識之外,我們還面臨著如何獲取臨界知識的問題。以及從各種事例中獲取資源的困難。但是得益于如今互聯網行業的發達,我們可以借助更多的外部互聯網資源來幫助我們掌握臨界知識。就好比我以前也一直聽,而且今天重新打開的“得到” APP。這一個本書的作者也是極力推薦的。從愿意付費買知識的角度來說,我也是比較推薦的,但是免費的話,當休閑娛樂聽一聽就好,可以擴充一下自己裝逼的資本。我們可以借助“得到app”中各種專欄節目來發現以及掌握臨界知識,因為這是很多互聯網行業的先進人才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具有不可多得的優勢。他們所講授的知識都是經過仔細的甄選的,可以方便我們快速的發現與吸收臨界知識。
三、 掌握臨界知識的具體方法
我們有兩種辦法:
- 首先第一點,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我們要從需求出發,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目的性,如果從需求出發,一路沿著發展道路,直達我們最終的目標的話,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一條發展的路線。也就可以更好的知道這條路線最終的源頭在哪里。那么在這個目標的源頭進行修正的話,毫無疑問,對于發展的道路來說是一次很好的改進。
就好比,你去做一個大數據的模型的建立,如果只是對著數據進行操作,企圖找出某個地區的人們搜索的時候暴露的自己的GDP水平,那么光是海量的數據挖掘就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如果可以清楚需求,比如說是為了檢索詞條去整合地區購物情況從而推斷該地區的GDP水準的話,那么我們的數據挖掘過程會輕松不知道多少,光是數據獲取過程中的代碼量都會隨著需求明確改進不知道多少,更別說我們利用臨界值是去進行更加細致的篩選,比如什么樣的詞條檢索會暴露人們的經濟水平等等!
- 第二點是大量的持續練習。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并不只是說說而已,在任何一個行業里面,除非你是正態分布的那0.x%的天才,否則的話,你還是得按部就班的保持著刻苦練習這個好習慣,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對于絕大部分普通人都是適用的!而對于天才來說,可能也只是時間的縮短而已。當然,這是效率的提升,本質上已經脫離了一萬小時定律了。至于書里面講的一些例子,那種破話我就不說了,從小到大誰還沒聽過幾個辛苦鍛煉的事跡不是?區別只是這次我們要糅合自身學到的臨界知識。天道酬勤,這個道理是最好的簡述。
四、 臨界知識的實際應用
我們學習臨界知識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我們都知道最終的目標是要優化我們的產品或者是目標的達成路線。那么究竟是因為什么而讓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優化呢?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很不錯,那就是預見性認知。我這幾天讀大數據的時候,也有看到其實大數據的一個大方向就是預測。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各大商城的推薦系統,也就是平時人們咒罵大數據簡直不給自己留隱私的原因。大數據可以根據相關性,而不是因果性,來推斷你的個人喜好以及別的一些東西。這其實就是一種預見性認知。因為數據他不知道你為什么跟這個事情相關,但是他就是可以根據以往的案例,綜合許許多多的數據來判斷你接下來要買什么?東西。其中把這項技術玩到淋漓盡致的莫過于---亞馬遜和沃爾瑪。一家是電子商務行業龍頭,一家是零售業的超級霸主(沃爾瑪年產值4200億,已經超過不少的國家了),都是把大數據玩出花了的公司。一個大數據的專家說過:“大數據下推薦系統的最終發展結果是只推薦一樣物品,那就是你要買的物品”。沒錯,當數據累積到一定程度,這個是真的可以實現的。當然我們不敢保證百分百。但是,這就是預見性認知的魅力。你不需要那么精確,但是你完全可以掌握99%。
五、 我們如何用臨界知識來構建自己的能力圈呢?
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能力圈的。只要你在某個領域里面能夠比90%的人做的都要好,那么這個領域就是你的能力圈。你可以有多個能力圈,也可以一個都沒有。那么顯而易見的臨界知識是針對能力圈來的。
一般來說,你在你的興趣范圍內深入發展的話,只要用心以及時間夠,是能夠把這個東西變成你的能力圈的。當然打游戲不算(不過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那些職業選手基本上都是對游戲有著深沉的熱愛的吧!)。那么在我們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需要決策的地方。我們要盡量爭取讓這些需要決策的地方其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們的能力圈之內進行。也就是說要用我們的臨界知識對能力圈進行調整,來優化我們的決策,從而達到優化整個發展規劃的目的。你的能力必須匹配得上你的欲望。
如果你只會瞎指揮,那么可能你成不了美國隊長那樣的領袖級人物,而只會成為一個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
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在進入大學兩年三年后,后悔現在自己流的淚都是當初高考填志愿的時候腦子進的水!就是因為他們在高中的時候根本沒有構建自己的能力圈,也沒有相應的臨界知識來抉擇自己的喜好與天賦,而只會遵從家長的意愿或者是社會的輿論認可,隨便的填一個專業,從而到后面因為與自己的興趣相悖(或者說那些只有一個興趣是玩耍,那么學習當然業余玩耍相悖),從而完全無法構建自己真正的能力圈!
反觀那些在一開始就有很明確的指向的高考生,他們在填志愿的時候完全無需背負任何心理壓力,只需要根據分數來選擇自己的學校就好了,至于專業都是一早就準備好的。這種人到了學校以后,往往會成為學校同年級里面的大觸。因為他們在飛速的構建著自己的能力圈,臨界知識就算沒有自主的去獲取,也會在慢慢的發展過程中被灌輸(指的是認真聽講或者是看書從而認識到)。他們學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是真正的做到了為了自己。所以當然學得快樂,學得開心,學的快。這就是在能力圈內作出抉擇的重要表現。所以如果有高考的考生看到我這一篇文章的話,希望你能慎重的選擇自己的專業。不要太過于遵從父母的意愿與社會輿論的認可,多問百度,只有數據不會騙你??。
正文之后
不知道諸位感觸如何?反正我是覺得,很多道理我看著自然就覺得,不咋地啊。我自己也知道啊,甚至很多的東西,天道酬勤這種我妹子還寫了一副字掛在我墻頭勉勵我呢?但是現在知道了。這些真的不是拿來說的啊,貫徹到行動中吧!不然你就一直只是個菜逼,也就是簡書上最喜歡抨擊的那種--“低質量努力”的典范了。but 我最近是真的發現一個提升效率的辦法了---睡好,冬天最好也午休半小時。從學習方法論來說,很玄乎的辦法我也沒法交給大家,只能來個這么簡單的湊數了,但是這個是我親身實踐過的對我的學習效率提升最大的辦法了。希望有更好的實用的易懂的辦法的同學給我留言啊!! 洗耳恭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