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一部大書,也是一部奇書。
近半年的時間,我每天都徘徊在莊周恣意汪洋的世界里,或驚奇于鯤化為鵬的妙境,或纏綿與莊周化蝶的夢境,或棲息于大本臃腫小枝卷曲的樗樹之下仰天長吁,或灑脫游于無何有之鄉。一會驚嘆庖丁以道解牛的天人功夫,一會又為顏回、葉公子高、顏闔所處于危機四伏的人間世如何保身擔憂慮嘆,一會又崇拜哪些支離形殘之人忘身向道的絕妙境界,一會又心心念念的向往那無知、無欲、無名、無相化生死一體、藏天下于天下的古之真人。由道心如水波層層開將出去,又歷經物化、心齋、坐忘而歸于游心于淡,合氣于漠,用心若鏡、不將不迎的勝物不傷的入世之用。
就我自身體悟而言,讀莊子的過程就像是玩俄羅斯套娃,也像是撥洋蔥,一層一層撥將開來,似乎感覺到觸碰到了核心實際的東西,但發現又有玄奧神秘的東西無可捉摸,雖然做了很大努力嘗試,此刻我也無法說我讀懂了莊子,似乎莊子總是有些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般,只可體味而不可言說的東西。現在我權當讀懂了莊子吧。讀懂了莊子,就讀懂了形而上的道一旦用語言來描述就失去了其本真的狀態,但是道又必須通過一種媒介來傳播擴展,所以又必須借助語言來進行概念化描述,這也就是老子開篇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義吧。雖然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就不應該再寫這些經過概念化技巧加工的后天的所謂讀書心得了,但是為了完成之前的承諾,我還是姑忘言之,讀者也姑妄看之好了。有謬誤之處還望指正。
1、莊子其人
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有一段關于莊子的簡要描述,這算是捕捉莊子最原始的資料了: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據司馬遷記載,莊子曾為漆園吏,一生貧苦不堪,然其學無所不窺,從《莊子》一書恢詭譎怪的文字中可以窺見到莊子的卓越學識,誠然是當得起“其學無所苦窺”的評語的,這讓人不得不懷疑莊子應該是沒落的貴族之后,因為在那個時代,讀書是貴族的專有權,更何況擁有如此汪洋博大的積累。魯迅對莊子也給予了極大的評價,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司馬遷提到莊子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未免些許有失公允了,如果說老子留下了人生智慧,而莊子卻留下了人生態度。
談到莊子其人,就必須說說莊子所處的時代和那個時代的先哲們。
戰國時代,社會較春秋更為動蕩不安,群雄割據,戰亂頻繁。與此同時,諸子蜂起,這期間有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崇尚仁義的儒家,有節儉兼愛的墨家,有舍人事而任鬼神的陰陽家,有尚鬼神而少信用的縱橫家,他們周游列國,奔走四方,成為諸侯貴族的御用之才,但功名成敗卻于朝夕變幻莫測之間。對此,莊子卻冷眼旁觀。他甚至仕途兇險,只求悠然自得之道。
如果說孔子一貫嚴正,偶有幽默;孟子氣勢洶洶,咄咄逼人;韓非子懷才不遇,冷峻孤傲;但是莊子呢,他的表情太豐富了,一會兒是尖銳無比的人生解剖師,一會又是沉湎往事的詩人;一會是濮水上悠悠的垂釣者;一會又是土屋前閑坐的窮漢;有時他去遠游,有時閑坐家中,洋洋灑灑記錄著自己的思想,他太浪漫、太抒情、太豐富,太不拘一格,同時又行蹤不定。我們對孔子、孟子、韓非子的行蹤了如指掌,知道他們在哪里求學,又在哪里求用,我們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他們,但對莊子,我們只有張皇四顧,不知道他從哪里來,又要去哪里。
他才思靈動狷狂不拘一格,他身份卑微卻睥睨世間萬物。洋洋灑灑八萬字,他著傳世之作于人間。可以說在先秦諸子之中,莊子的形象是最難捕捉的。但是莊子作為道家始祖,一生不為名利富貴所困,算是一個實踐家,而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物我兩忘,游于天地逍遙之境的境界哲學為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寶藏。
2、莊子其書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為道家必讀經典之一。與《老子》、《易經》并稱三玄。歷代大家都對莊子一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晉·郭象《南華真經序》: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
晉·郭象《南華真經序》: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生死之變,而明內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綽,其旨玄妙。
唐·成玄英《南華真經疏序》:夫莊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窅冥,鉗揵九流,囊括百氏,諒區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微言者也。
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南華老仙蓋病列國戰爭,習趨隘陋,一時學者局于見聞,以縱橫捭闔為能,掠取聲利為急,而昧夫自己之天,遂慷慨著書,設為遠大之論,以發明至理,開豁人心。
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蓋善論天道者必本乎人,能盡人道者可配乎天,天人交通,本末一致。論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此萬世不易之理,所以立人極、贊天道也。
宋.林希逸《莊子口義》:莊子者,其書雖為不經,實天下所不可無者。郭子玄謂其不經而為百家之冠,此語甚公。然此書不可不讀,亦最難讀。東坡一生文字,只從此悟入。大藏經五百四十函,皆自此中細繹出。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莊子南華三十二篇,篇篇皆以自然為宗,以復歸于樸為主,蓋所以羽翼道德之經旨。其書有玄學,亦有禪學,有世法,亦有出世法,大抵一意貫串,所謂天德王道皆從此出。
明·傅山《傅山全書》:《莊子》 為書, 雖恢譎佚宕于六經外, 譬猶天地日月固有常經常運, 而風云開合, 神鬼變幻, 要自不可闕, 古今文士每奇之, 顧其字面,自是周末時語, 非復后世所能悉曉。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意出塵外, 怪生筆端。”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莊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怨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昧其指者。笑如蒼蠅。
清·方潛《南華經解》:“南華,老子之后勁,而佛氏之先聲。大抵痛人鑿性遁天,桎梏名利,拘墟見聞,而為解其縛者也。”
魯迅先生對莊子文章的評價極高,說莊子文章“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8]
衛俊秀:莊子是位最有血性的敢于斗爭的哲人
的確,莊子是一本奇書,金圣嘆曾贊譽《莊子》為“六才子書”之首,足見其文學、哲學史上的意義,而對中國文化來說,歷來文史哲政不分,所以莊子就成為了文學、哲學、史學、政治學上及其重要的一本書了。
現存流行本《莊子》共33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主要依郭象注本而定。其中內七篇學界普遍認為是莊子所著,義理精純,渾然為一體,外篇與雜篇多為莊門弟子附庸而作。我們可以這樣說,《莊子》一書為莊周及其弟子的論文集。
讀莊的自我體悟:
莊子一書不好讀,讀而不好解,解而不好合。
我自己在讀莊的過程中經過了艱難的摸索期,先從郭象注本入手,進而又讀南懷瑾先生《莊子諵嘩》、陳鼓應先生《莊子今注今譯》、流沙河先生《莊子現代版》,也看了網絡上幾乎所有關于莊子解讀的視頻,最終發現了兩把讀莊密碼,也可以說是讀莊的心法。在此處拋出來給大家,感覺尤其是對那些初入莊門的同學們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第一把鑰匙:“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第二把鑰匙:“1=1+0”
莊子雜篇《寓言》篇中開頭就給出了莊子一書的文法特點:“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意思是說莊子一書寓言占了十分之九,假借上古得道圣人之言占了十分之七,隨心表達、無有成見的言論天天變化更新,符合自然天道之理。莊子雜篇《天下》中也概述《莊子》之行文,也有所謂“以卮言為曼衍,一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正所謂真正形而上的道是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一旦借助語言便被框而束之了。而借助寓言的方式,可以方便體味不可說的意味。像那些偉大的宗教主如釋迦摩尼和耶穌也都喜用寓言來說理。一個個情態萬千的寓言故事,或荒誕陸離、或恢詭譎怪、或言真意切、或漫天飛舞,讀來思慮萬千,啟發心靈,寓言故事言意外之言,不可說破,不可言透,只可意會,正言若反。而重言借助圣人之口、之身,增加可信度。
“1=1+0”是一個神奇的公式,用來解讀莊子實在是精妙無窮。總的來說可以理解為真正形而上的道應該包含了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物。將有限的現象界和無限本體形上界化而為一。可以通大小之辯,可以齊同萬物,可以養身,可以化生死界限,可以為真人,也可以應帝王。“1=1+0“可以變化無窮,真正的自由=自由+不自由,真正的圓滿=圓滿+不圓滿,真正的大=大+小,真正的有=有+無,真正的逍遙=逍遙+不逍遙,可以統一假我和真我,可以統一身心,可以齊同是非,更可以和合儒道兩家。這就是莊子所說的道通為一,莊子道與物詭譎相即的辯證思維。
我讀莊子數遍,感覺莊子總是在畫圓,將正反兩面置于兩半圓環之上,莊子站在環中,甚至是三維的空中,用俯視的太空之眼看這個世界和蕓蕓眾生。內七篇是一個大圓,每一篇文章也都是一個小圓,由起點開發出去,又反折回來,點題,逐步達到高潮,有潮落而零散數筆而歸。讀懂了一篇。實際上就懂了莊子,讀不懂再讀一篇,讀完了整部莊子,仍舊處于似懂非懂之間。這也許就是莊子之妙吧。
莊子內七篇的義理結構
《莊子》一書,其行文頗有南方楚國空靈灑脫的文學境界,與孔孟為代表的北方齊魯文學文法溫柔敦厚的風格截然不同。他代表了道家,并且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文化及知識分子,他內在瀟灑不羈,形成了東漢到南北朝三四百年特殊的文化思想境界,到目前為止,莊子一書依然深深的影響著中國文人。
關于《莊子》一書,內篇、外篇、雜篇的分類及影響,南懷瑾先生說《內篇》固然非常有名,但是大家忘記了,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卻是《外篇》與《雜篇》,而不是《內篇》。所有中國做皇帝的帝王之學,軍事學、謀略學、作戰的謀略、做人的謀略,都是受《外篇》、《雜篇》的影響。歷代大政治家,創業的人物,甚至如曹操等一般人,明顯看得出,都受了《外篇》的影響。《外篇》影響了我們中國文化幾千年,是所有一切謀略學的鼻祖。除此之外,它對我們人生的啟發,修道上的啟發,也非常巨大,這一點要特別注意。但是學界普遍認為《莊子 內篇》為莊子所做,外篇、雜篇多不可靠。因為內七篇從行文風格及整體結構上渾然一體,相互辯證而成,現在大多數讀莊之人還是以內七篇為門檻進入莊子的逍遙境界的,所以本文將簡述莊子內七篇的義理結構,以方便作為想要對莊子有所了解的同學的一個推手。雖然這樣,我依然要強調,讀懂莊子還是很有難度的,甚至有時候需要一些悟性的。
道家學問是生命的學問,莊子的哲學更是生命境界的哲學。
《莊子》第一篇逍遙游就以恢宏博大的視角給讀者展現了一場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逍遙境界,莊子遨游在太空之上,用天眼看世界,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于無窮,指出小不如大,大不如無,我而無我相,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而逍遙境界的提出,是生命存在的最高真理,只有真正超越了形下有限的物鏡,而至于無限的形而上的道境,才可以獲得真正的生命自由。進而提出一個問題,如何獲致此逍遙境界,即如何實現此生命原理。從而有本體論(理想境界)進入工夫論(現實境界),生命無法達到真正逍遙境界的原因是人生被繁雜陸離的物質、形體、語言、知識、欲望、成見、生死、意識形態、慣性思維所負累遮蔽了通往真實自由的道路。
所以養生主一篇就嚴正提出,從工夫見本體的原則原理,提出修養生命的無上心法,即放下一切成見,價值實現由外求轉向內求,緣督以為經,準確感應生命的真實存在,消除物我對立,不預設立場,道通為一,安時而處順,薪盡而火傳。休養生命就是消除種種負累而達到空無的境界。
那么接下來齊物論、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四篇就分別如何解除語言、人際關系、形體、生死的負累分別給出了化解之道。名可名,非常名,語言作為一切人生煩惱之源,事物一旦概念化進而形成認知、成見、心機、爭斗、為物貼上了定式的標簽、認假我我為真我,也正因為如此,形下界的一切事物不齊而有分別心,有是非,有彼此而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所以齊物論一篇提出如何活用來自經驗世界語言而不執著,讓道與物先分而后合,詭譎的相即為一體,從而用不強調有限的精彩,而全部放到追求無限合適恰當的以明的寓諸庸的大用境界,回到心靈的當下狀態,自然體用(圓=分+合),則萬物可齊。
人間世一篇則緊接著提出身處在戰國當下的政治環境中,圣王賢相如何正確處理紛爭糾結的人際關系,先從乎己而后存乎人,實施知時、戒慎的準則,從而實現內圣外王之道。當天下有道,有用之用用于道德事業的創造從而獲得榮譽感和意義價值;當天下無道,無用之用用于生命之保存,保全自身以獲取存在感。而榮譽感和存在感之間應有一種微妙的分量拿捏正確選用。有用之用/無用之用是有用而不顯有用相而不執著,無用而不顯無用相以至于浪費,無用中承擔某種恰當的有用,有用中承擔著適可而止的無用,有用創造意義價值而不至于傷身,無用足以自我存活而不至于浪費生命。
德充符一篇闡述我們如何解除形體所帶來的負累。本篇實際上提出了一個自我認知的問題,道家關懷生命實存的問題,辨析德(心靈)跟形(身體)的關系,從而回到實存德形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詭譎相即一體的,完整的生命應該以德為本,以形為末,形軀只作為暫時的心靈寄托,六骸耳目只是實體的影像,回歸本源,守住統整而不必太重殘缺,從而讓外在形體用內在生命本質充滿,便可以超然物外,內心平靜,生命舒暢通達。
大宗師一篇進一步提出如何消除生死之負累,死生是人生的終極關懷問題,也是休養工夫的核心所在。大宗師一篇先論真人,無知、無欲、無名、無相可謂真人,建議拋棄人文有為而回歸自然無為,關懷生命當下的一剎那的整體存在,化死生為一體,藏天下于天下。對人生生死我們應該保有生死的整體存在管,死生,天也,是為自然之道。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損后天增加的意識形態、習氣、言語、技巧、名相、知欲等外在東西,找回真正生命本質的實存,采取全盤接納的態度,有什么樣的際遇就過什么樣的生活,注重當下真實的體驗,自然生、自然死,安時而處順,本質永在,形體物化,死也是另一種重生。跟儒家未知生焉知死不同,道家提出未知死焉知生,由追求自由反求諸己而選擇自由/不自由,實現自我療愈,解惑統整矛盾,真正的生包含了死(生=生+死),從而忘死,損道,回歸真我。
最后一篇應帝王,表面為政治哲學,實為圣人的心性休養工夫。至此,前面提出逍遙境界,從出世的休養工夫開拓出去,經歷了一系列的負累消解,工夫休養,進而又回歸到入世的生命本體如何為實現生命價值的問題上來了。這是不是畫了一個圓呢。我前面也講到,每一篇自成一個小圓,七篇合一又成一個大圓。應帝王如何可以達到呢?去知、無為、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最后提煉出入世的秘訣:第一,不執著,行云流水,游戲人間,聽其自然,無我,無與親。第二,為道日損,復歸嬰兒,冥然無知,全知全能,恢復樸實境。第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最后應帝王回歸到規規矩矩做一個人的圓滿境界。
總結來說,莊子內七篇跟其他中國傳統的學問都是調心的學問,是休養身心的學問,是內求內圣而外王的學問。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呵呵。
3、當莊子遭遇現實
本來想寫點關于郭象注莊還是莊注郭象的書評。因為我讀莊子第一本書是從莊子郭象注開始的,而郭象確實為莊子在后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本文還是想重點介紹莊子其人、其書為第一要務。
當莊子遭遇現實,熊逸《逍遙游-當《莊子》遭遇現實》一書中通篇講述過這個問題,無論哲思如何高妙,無論思想如何玄空,現世的人們總是希望知道《莊子》這本書是否可以對他有所幫助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想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1、《莊子》一書作為道家的重要典籍之意,對了解道家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甚至對理解中國人心理文化結構有極大的意義。
2、在現實處世之中,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讓人積極開拓事業,處世做一番功業,而老莊的道家思想則負責療愈你受傷的心靈,將你往回拉而讓你不至于成為脫韁之馬,無可挽回。
3、《莊子》一書曾經無數次成為知識分子的枕邊書,作為一生的療心經典,療愈了無數處于低谷的人,也作為文學藝術的巔峰模板,成就了無數文學青年。
4、說《莊子》能否真正幫助你開內圣外王之道,成就一番功業,贏得名利。我覺得用莊子齊物論中描述天籟的一番話來解讀,“夫吹萬不同,咸其自取”,《莊子》如天地,如流水,如大塊噫氣,依自然之道浸潤個體生命,周行不變,但是你如何用,用了后能取得多大的功效,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與。
中國傳統文化有生命的學問之稱,生命的學問就必須要個體生命身心貫通體悟才可以有所感悟。《莊子》一書到現在為止還在讀,因為確實耐讀,莊子似乎總是在隱藏一些不可言說的東西,雖然寫了這篇讀莊心得筆記,但是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我希望莊子也可以作為我的枕邊書,流淌進我的血液,也可以助我遍達逍遙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