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大多數人眼里,所謂歷史,可能不過是書上一個個古板的方塊字,毫無生氣,毫無靈魂。你可能只是缺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心。
縱觀華夏千年,時局好像人生的輪回。從西周四百里安穩,東周四百年動蕩,到兩漢四百年太平,魏晉南北朝四百年戰亂,再到唐朝兩百年的繁榮,宋元四百年的紛爭,最后明清四五百年的一統,近代幾十年的斗爭,至今日的寧,今日的康,今日的華。只是不知,是否會有下一個亂世,那又會是何時罷。
歷史上,總有太多太多傳奇的人物、故事,或許你未讀過《史記》,未讀過《資治通鑒》,何妨呢?有些東西,聽過才會勾起興趣。說實話,悠悠五千,我常鐘情于唐代之前的年月。總覺得那個時代顏色是復古的感覺,是我們這個民族最美的時候。也因為之后的朝代太過浮夸,不正之風趨之漸盛,叫人失望。如果真要分個類別,那么遠古、三皇五帝一定是米黃,比白色深,卻模糊。細算下來,幾乎每個人出生都如圣人般非比尋常,譬如某人踩了巨大的腳印就有了誰,譬如某人朝天而嘯便又有了誰!當然,這可能僅僅是先輩們口耳相傳的民間資料,卻飽含了當時人對英雄的敬畏與崇拜。之后,斗轉星移,史書上開始有記載的,是青銅的顏色。進行時,如金銀般燦爛,過去時,如墨綠般深沉。大家都知道漢初三杰,韓信,張良,蕭何。要真比個高低,那肯定是沒有結果的。但其中最受人肯定的一定是韓信,為什么?因為他是戰神啊!項羽營下,韓信郁郁不得志,奔向劉邦,一展自己的宏圖抱負,輝煌也就此開始。楚河漢界到天下歸于一統,幾乎都是他在軍隊中領導,張良,蕭何為之出謀劃策。韓信此人,可得人心,得軍心。點兵多多益善的是他,逼項羽自刎烏江的也是他,這個淮陰侯,當是無愧于“神”斯字。可是韓信的結局卻悲慘。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便是給人明智的地方了,信任像一把刀,你給了別人,人家可能它護你,也可能拿它傷你。我并沒有深入了解過蕭何為何而殺韓信,或許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只能說,歷史的樣貌終歸定在那里了。談到韓信,回過來看項羽,似乎大同小異。韓信不過是比項羽多了一段陰悶的前奏。試問:他們誰想到了自己最終的歸宿?仿佛應了某句話。但是,雖然項羽的一生功有過亦有,但是作為一個對霸王別姬無法割舍的人而言,還是希望世人多記住這個人的驚世絕戀。慢慢的,到了唐朝,人間就成了烈焰燃燒的火紅色。開元的盛世,咸陽已是長安,花萼香輝的兄弟情誼尚未泯滅。彼時,還有西域風情各異的邦族,放蕩恣肆。這一切的美好似乎永遠沒有盡頭。宮墻之內,美人霓裳羽衣,三郎擊鼓歡顏。疏忽間,畫面轉到了馬嵬驛下的點點星火……有時候,從亮到滅,從繁榮到衰亡,不過是一瞬的時間爾。烽火仍在,昌盛卻已成為過去。
人們總是相信正史,然代也現在慢慢關注起了野史。漢朝有個人叫公明,曾任諫議大夫,為漢成帝的許皇后求情流放而死,這就是某一部野史記載的內容。野史的可信度不高,無法考究。那能否將其與如今的歷史電視劇相提并論呢?看起來,許多文藝作品追求東西之中,歷史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重要。深講男女之情,是為了符合現代人心理;深講家國情義,是為了詮釋中華重情重義,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風尚。可能也為此虛構歷史。當然,玄幻架空劇情除外。野史難辨真偽,電視劇確實真實的擺在我們眼前,舉個例子,去年評分比較高的一部戲叫《軍師聯盟》。它評分高,是的,《軍事聯盟》本身就帶著一種細膩的感覺,而且基本的禮儀做的十分周全。該稱字時稱字,該叫官職時叫官職,但是杜撰成分還是很多,比如衣帶詔與月旦評的關系,司馬懿拒絕征召,九品中正制的創立等都不得不提。對于接受教育為主的我們而言,不被這些虛假內容影響是一種關鍵。故而,我意義上的讀史未必一定要捧著書從頭看到尾,有時候看電視,也可以嘗試著分辨劇情的真假,不清楚的上網查一查,那么歷史這玩意兒便會慢慢在心中扎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在玩中學習。習慣了,可能受益終生。
說這么多,你大概會問讀歷史有什么用呢?要是沒有動力,我上面的內容算是白寫。唐玄宗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隋煬帝,就是那個為了玩樂修建京杭大運河的皇帝。單看謚號“煬”就知道,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暴君。遙想八百年前,咸陽帝都也出了一個皇帝,修長城,建阿旁宮、驪山墓,使帝國的基業在幾年間傾覆,毀于一旦。設想一下,如果隋煬帝能把這樣的前車之鑒烙在心里,就沒李淵什么事兒了,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不包括他了。可是隋煬帝沒有啊,不僅興土木,還起兵戈、好美色。如此一說,通讀歷史的重要性就很清楚了吧?
所幸,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生在太平盛世,能夠在詳靜和諧地方,一杯茶,一支筆,一縷陽光,體味歷史的曼妙之處,陶冶古人修身養性的情操,壘下將來齊家治國的基礎,開一處眼界,亦得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