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已經完完全全被互聯網占據,我們的時間也被互聯網無限的碎片化,似乎我們變得更忙碌了,但細細想想,發現忙的沒有價值,忙得只剩下忙了。
曾經問過朋友,假如卸載微信,你的生活會變成怎樣?她說,簡直不可想像,一個小時都不能離開網絡。是的,我們已經被網絡所綁架。
互聯網讓我們分心,讓我們無法專注于工作,也就很難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正如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這本書中所說的那樣,偉大的作品是產生于孤獨中的,偉大的思想是深度思考的結果,深度的思考需要我們排除一切干擾,這正是深度工作的核心。
人與人的區別在八小時之外,而更大的區別是如何利用這八小時之外的時間進行深度工作。我們都知道有個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你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至少需要在這個領域學習實踐一萬小時以上,而這就是深度工作。
我們不缺大而全的知識,我們缺乏的是深入工作的能力。最近看到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成為了職場紅人,她用自己短短幾年的工作經歷打造出了個人品牌,她的成就就來自于深度工作。
在職場工作三年,她有了很多的困惑,帶著這些困惑,她除了向職場前輩求教之外,還開始大量閱讀職場類的書籍。她總結書中的理論與案例,結合自己的實踐以及周圍人的職場經驗與教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人品牌提升體系,并且開始了個人品牌的傳播。最近她新上線的課程一次性銷售近萬次,一堂課的收入近百萬元。
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為何能在強者如林的職場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為何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打造出自己出眾的個人品牌,這就是深度工作所帶來的效益。正如《深度工作》這本書中提到的那樣,專家與普通人之間的最大差別,是為提升某一特定領域的表現窮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 ? ? ? ? ? ? ? ? ? ? ? ? ? 我們為什么需要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能夠獲得幸福感
我們專注于什么,生活就會給我們什么。我們的世界是通過我們所關注;的事物建構的。
? 心理咨詢中經常接觸到一些陷于困境中的人,不斷涌現的負性思維吞噬著他們,讓他們一直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事物本身不是問題,而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出現了問題。實際上是他們把所有的關注,所有的能量都投注到了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情上,想要掙脫,又無力掙脫。
小菲是一個20歲的女孩,長相平平,但也不難看。可是小菲對于自己的相貌非常的不滿意,甚至厭惡看到自己這張臉。
她交過一個男朋友,結果在認識6個月后劈腿,她把這歸因于自己不夠漂亮。
她在單位的人緣一般,特別羨慕那些長相姣好又八面玲瓏的同事,她把這歸因于自己不夠漂亮,所以不討人喜歡。
她很難交到知心的朋友,總是覺得別人看不起她,她把這歸因于自己不夠漂亮。
她恨自己的父母,她把這歸因于自己不夠漂亮,都是他們造成的,以至于自己過得如此悲慘。
小菲把自己的專注力放在了自己的相貌上,她可以把生活中的所有的不如意都與相貌關聯上,她被這樣的負性情緒所吞噬,被刻意丑化自己的意象所控制,也就無法專注于她身上其他的閃光點,更無法專注于生活本身。
假如小菲把她投注到自己不完美的容貌上的具大能量,用于深度工作會產生怎樣的情形?
小菲喜歡插花,而插花藝術,從挑選花材到設計造型,到成形后的作品的賦意,再到拍照,整個過程都是一個需要極其專注的過程。鮮花是花苞還是已經綻放的,花枝剪到幾寸長,花枝插入的角度,花朵張開的尺度都需要用心去把玩、揣摩。插花前需要穩穩地坐下來,調整好自己的呼吸,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在與花神交的時刻。
此時的小菲安靜而柔美,她在自己營造的氛圍中體會到安寧,在撫弄花枝間尋找創作的靈感,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天賦,在這樣專注的工作中獲得了自我認同感與價值感。她不再關注于自己的外在,她體會到與花共舞的快樂。
可以想像,她在這樣輕松舒適的狀態中持續的時間越長,她自己重新建構的世界就變得越發美好。全神貫注的狀態占據了她幾乎所有的感觀:用手觸摸著柔軟的花瓣,鼻子嗅到了淡淡花香,眼前是靚麗的色彩,耳旁是悠揚輕柔的音樂,再配一壺高山茶,把全部的感覺通道都指向了平靜、安寧、愉悅的體驗中,幸福不正是這樣的感覺嗎?
深度工作能夠享受快樂的過程
當我們百無聊賴時,我們的大腦就會無節制地高速運轉,糾纏于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胡思亂想那些不太可能發生的問題,或者糾結于過去已經發生而無法改變的事實。
當我們膚淺工作時,我們會被枯燥、機械、毫無創造力的工作所消耗,我們感到煩燥,感到無力,感到疲憊、令人沮喪,忙碌的一天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價值感與意義感,反而是挫敗感。
當我們深度工作時,正如《深度工作》中提到的,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經驗抽樣法研究揭示,工作比休閑更容易帶來享受,因為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我們小時候都有過挑戰難題的經歷,當我們不斷地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公式去解題時,我們就像在走迷宮,走過一條路,不通;試下一條,不通;再試一條新的,仍然不通……直到最后,突然靈機一動,這個方法居然解出來了。前面面對困難所集聚的巨大的能量在這一刻全部轉化為到達頂峰的愉悅感,身體上亦有一種輕快感。
所以,在深度沉浸于某項挑戰時才是最好的自己。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游戲讓人沉迷的原因,每一個關卡都需要動用自己的手與腦的協同配合,沖破一個關卡所帶來的就是成功后的愉悅感,這時身體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讓身心感受到快樂。
深度工作能夠創造生命的意義
心理咨詢是一門藝術,其實很多工作都可以稱為藝術,比如醫生、教師、律師,工作過程中既需要博大精深的專業知識,又需要極大的創造力。
心理咨詢師面對的每一個個案都有著不同的故事背景,有著不同的困難與問題,就在與不同的生命連接的過程中,心懷敬畏,小心翼翼,陪伴著,支持著,發現他的力量,尋找他的資源,助力他改變的動力,重新書寫以后的人生。
在助人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人生的不易,亦為生命的頑強與不屈而感動,他的生命變得不再那么灰暗,開始變得有意義,你的生命亦因為這樣的工作而變得有意義。只有生命抵達生命,因為彼此的相遇而讓生命從痛苦中生出燦爛之花。
? ? ? ? ? ? ? ? ? ? ? ? ? ? ? 怎么做到深度工作?創造深度工作的時間與空間
斷網是深度工作的開始。你可能會說,斷網我沒法工作。而《深度工作》卻用大量的實例告訴我們,沒有網絡的時間并不那么可怕,也不會影響你的生活,其實網絡對我們并沒有我們想像地那么重要。
時間管理中的一個很好用的工具番茄工作法,就與深度工作相關聯。
我們在工作中,如果被某個東西打斷思路,我們把注意力拉回來需要至少幾分鐘時間,這被稱為注意力殘留。比如,我寫作時有些信息拿不準,然后拿出手機準備上網搜索,結果我點開了某個公眾號,被某篇文章所吸引,我一口氣讀完。等我回過神來,我差點忘記我拿手機是準備干什么了。
番茄工作法就是把你的時間整合成一個不被打擾的時間——25分鐘,在這段時間里,你只能專注于某一項工作,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給自己一個深度工作的時間。
當然,你還需要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在需要協同工作的今天,很多企業都實行了開放式辦公,但這并不利于深度工作,因為工作總是被打斷,讓我們的注意力在不同的事件中轉換,工作的效率實際上是不高的。
假如你的工作場所不能由你控制,但八小時之外的空間你則可以自主地去管理。你可以在家里設置自己的工作區,與家人協商在你工作的時候不被打擾,或者你找到附近的圖書館讓自己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尋找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空間并不難。
深度工作與膚淺工作的分配
? 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可避免膚淺工作。在《深度工作》中,把日常瑣碎又不得不完成的工作定義為膚淺工作。如何為我們的深度工作分配出時間,《深度工作》給出了答案。
一天中的每一分鐘都要做好計劃。準備一本筆記本,在每個工作日開始時創建一張表格,以小時為單位,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時間。在每一個小時格里填上你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這被稱為任務方格。
當我們給了自己時間上的限定,我們不會輕易地浪費時間,這也就保證了自己可以不拖延地把當日的工作完成。卡爾﹒鈕波特通過這個表格,把自己的工作限定在某個時間點之前完成,即使沒有完成,也在這個時間點停止,他把這個稱為固定日程生產力。
實際上我們的工作時間并沒有完全用于“真正的工作”,固定日程生產力就是讓我們去努力尋找提高效率的方法,而任務方格讓我們有了時間分配的直觀印象。
我們在任務方格中劃定某個時間段可以空出來做深度工作,某些時間段做膚淺工作,深度與膚淺工作交替進行。膚淺工作時間集中處理郵件、電話、與其他部門的溝通事宜,而保證了深度工作時間不被打擾。
通過固定日程的方法,我們可以選擇縮減膚淺工作的時間,保持深度。因為時間的有限,也會讓我們更為謹慎地思考我們的時間管理,促成自己養成深度工作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