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樊登老師解讀了《關鍵期關鍵幫助》這本書,書的作者李躍兒老師也親臨現場,給大家解答了育兒路上的一些問題、困惑。
看過日本作者寫的《窗邊的豆豆》這本書的人,應該都知道“芭學園”這個地方,孩子們的樂土、成人眼里的童話世界。
李躍兒老師是中國“李躍兒芭學園”的創辦人、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特聘教授和《父母》雜志、央視少兒頻道簽約專家。
聽完TA倆的對話,很慶幸自己在懷孕之后,一直沒有停止過大量閱讀各種育兒書籍,在養育女兒的道路一直都是保持開放、傾聽、學習、反思的態度,針對李躍兒老師的教育理念,對照自己,關于孩子的養育大致上來說是沒有偏離軌道的。
李躍兒老師說:孩子一出生,第一個關鍵期就是安全敏感期,零歲之前的孩子在媽媽子宮,呆了10個月,經過產道的擠壓磨難后出生,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最大的需求就是尋求安全感,所以聞到媽媽的味道,就會安靜、安心。感覺到環境變了,就會不安、哭鬧。
接著是孩子的口欲敏感期,用嘴巴去探索世界,把在子宮里單獨一個個的神經元通過感知世界讓神經元都連接起來。
這個時候的養育誤區通常有:用磨牙棒或者安撫奶嘴去取代孩子感知各種不同質感材料的能力。用磨牙棒或者安撫奶嘴的孩子,世界的味道對TA來說,就只是用磨牙棒或者安撫奶嘴的味道了。TA豐富的感官體驗就被人為地給阻斷了。
李躍兒老師說這些關鍵期是上天送給咱們孩子們最好的禮物,是恩賜,有些家長沒有好好利用,硬生生地把孩子這個自我探索發展能力的途徑給剝奪了。
接著是孩子的手部敏感期,用手來建構空間感。喜歡撕紙之類的行為,誤區就是以為孩子故意搗亂,其實孩子是通過觸感來連接大腦神經元。
再接著是孩子的腳部敏感期,喜歡光腳觸碰各種不同紋理、質感的地面、事物。這個時候的孩子喜歡自己走路摸索,不喜歡被抱著,盡管增加了傷害的可能性,但是也盡量不要剝奪孩子這個權利。
然后是空間建構敏感期,孩子撕紙條,把疊整齊的衣服弄亂,把搭建好的積木塊推倒,喜歡把東西亂扔,看著事物的位移、變化,感知空間建構。
再然后是秩序敏感期,一定要按照TA自己的順序做一件事,被成年人打亂秩序后就一定要重來,比如不夠高,非要自己按電梯鍵,夠不著,也不許大人去幫助,大人幫助了就哭鬧、撒潑、不依不饒。
還有媽媽們最擔心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基本簡介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比如媽媽出門買菜了,過一個小時,媽媽還會回家出現在孩子面前,而三歲前的孩子會分不清現實情境,以為媽媽憑空消失了,沒有了。分清現實情境的能力孩子三歲之后才建立起來。
所以幼兒最好是三歲以后才上幼兒園,不然分離焦慮會特別嚴重,正常的分離焦慮是安全依戀型孩子的特征,代表孩子是正常的。反之,則要引起家長的注意!
攀登老師請教了李躍兒老師:遇到孩子看起來特別執拗的秩序敏感期的時候,父母到底該怎么應對呢?
李躍兒老師很可愛地回答道:熬過去啊!
這一點簡直不能太贊同了,說出了我這種新手父母的心聲,確實在育兒路上,我們是一路煎熬走過來的。從新手媽媽到老油條媽媽,我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不是實際的時間距離,而是心理上精神上的感覺,當我找到感覺的時刻,內心開始篤定而不是時常懷疑自己、彷徨糾結的那一刻,就像摸黑夜路中突然間看到了一盞燈,不僅照亮了你自己,還照亮了你一手調教出來的孩子,因為孩子是緊跟著父母的腳步的。
育兒道路上,怕走錯路、怕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是我們身為父母最擔心、害怕的事情。
記得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我是一個特別操心的敏感型媽媽,遇到孩子發脾氣、對抗、生病,焦慮無比,后來孩子越大我越能體會到這樣下去不行,看了好多育兒書籍,心理學書籍,請教他人,終于學會慢慢放手,現在變成了一個“懶媽媽”,無論什么事情,只要她想干的,我都會教她,當然除了那些威脅生命健康的,水、電、火那些危險源我是不會讓她碰的。
但是在正常的情境下,所有事情,我都把她當成年人一樣去教她,第一次穿衣服很笨,但是穿多幾次就會了,開電視教一次不會,就教兩次三次,現在也會開網絡電視看動畫片了,她每學一個本領,都會喜形于色,一臉傲嬌,那種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和喜悅感讓我很受鼓舞。
其實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都喜歡能夠自我掌控的感覺,事無巨細都要每次都求助成年人的孩子會覺得自己能力很弱、離不開大人,當我們信任孩子的時候,TA的潛力就釋放出來了。
李躍兒老師說:“無論我們付出的是愛或者不愛,我們都需要知道自己對孩子是一個什么樣的看法,不同的看法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做法,而不同的做法,會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換言之,作為復印件的孩子就是你身為原件家長的復制。孩子在進入社交領域之前的所有問題,都是父母的養育方法導致的。所以建議同樣為人父母的你趁早讀讀李躍兒老師的這本《關鍵期關鍵幫助》,認識、觀察孩子的每個關鍵期,給孩子提供關鍵幫助,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