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外話:
一朵花開,可能只有短短幾瞬或一息。可它積攢了一生的力量,只為了這一瞬。花開的熱鬧,花落的淡然,而后皈依塵土,這是一粒種子的一生。
當孩子爬藤的瞬間,是爬藤媽陪伴十幾年后的花開的瞬間,卻僅是孩子人生路途的另一個開始,是一粒種子在新的土壤中,重新安放自身的開端。
在一次班會上,一名戰友提及了我的這篇未完成的讀書筆記,給她帶來了啟發。她的提及燃起了我的熱情,讓我有了動力能重新開始完成這本書的讀后感。感謝007er的戰友!感謝你們的同行、陪伴和鼓勵!我也會持續鼓勵大家,也請大家多多給予我反饋及鼓勵,感謝給予支持和鼓勵的過路的親們!
—————————————記于《爬藤媽教育手記讀后感》之前
一 、爬藤媽背景
我們先來看看一組數據:20位爬藤媽中,有16位媽媽居于美國,4位媽媽居于中國;20位爬藤媽中,有專欄作家、經濟學博士、DM企業管理博士兼教育行業自主創業者、創辦中文學校的音樂學碩士、編輯、教育管理博士、美國知名大學的化學碩士、大學老師、美國知名企業工作者、營養學專業學碩士....她們是普通人,他們也不是普通人。
20位爬藤媽的孩子中,有不需要父母操多少心,放養,稍微點撥,人生路便能一切順利的小比例的孩子;有在人生路上總會有這樣那樣適應困難的普通孩子,占多數;也有被懷疑智力發育遲緩的幼兒如何逆襲的孩子...
但毫無疑問的是,爬藤孩子中,他們最終成長為:聰明且勤奮、或他們普通但勤奮的程度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普遍獨立自主、自律、善良、溫暖、寬容大度、從容淡定;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校內的課外活動、打工或者做義工;參加各種競選、社團;并積極為同學、社區及社會服務;他們基本都從小涉足音樂和藝術的學習,音樂和藝術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或者讓他們擁有一個骨灰級的愛好,這他們的人生帶來樂趣及意想不到的好處;他們中的很多孩子是不上課外或者假期補習班的,很多成績和榮耀完全是個人興趣和自學的成果,或者他們利用假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友善、開放、包容,心中有格局;他們去孤兒院、去醫院、臨終病房做義工,社會教給了他們在家庭中體會不到的體驗;他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爬藤媽媽們的辛苦付出,一路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長,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爬藤媽媽們。
二 、如何為人父母?
我讀過一篇文章,里面講述了美國教育分層的現狀。大致如下:
社會底層:應試教育——考試機器——只會考試;
中產階級:素質教育、培養工藝品,演講能力、策劃能力、演話劇、學習舞蹈、音樂、藝術等等素質教育的能力;
上層階級:決策的能力、制定規則的能力、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培養鑒賞的能力;
結論是:社會教育對個人教育起的作用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那么,作為父母,你想要培養孩子什么能力?以后你期望他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讀了《送孩子去常春藤》后, 如何為人父母,我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父母自己要成長;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肩負了兩個使命,需要灌輸給孩子一個概念。
(一)父母自己要成長。為人父母,要通過自我提升與修煉,用家庭的內力帶給孩子軟實力。
(二)父母肩負了第一個重要使命:言傳身教。
首先家庭和睦,才能談及言傳身教。
父母的恩愛是基礎,其次對孩子的教育的認識要在同一高度。
在參與孩子活動方面,盡量配合,爭取多參與多貢獻。
如果父母整天吃喝玩樂,不讀書,不做好榜樣,怎能期待孩子讀書,在寂寞中自律進取呢?陳屹媽媽提及:
孩子要努力讀書,圖書館和書店,需要成為孩子重要的游樂場所。而父母,要以身作則,看書閱讀。
關于做公益,和孩子約定了10年,從初中開始,每年都會回到中國做支教和捐書。希望孩子貴在堅持,能完成10年的約定。而她的孩子從初中到大學,一直在做著。
(三)父母肩負了第二個重要使命:播撒種子。
播散種子。父母需要播散三顆種子給孩子。第一顆種子是希望。
這是一顆最重要的種子。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希望有一天總會出現,今天的困難總會過去,只要你對今天“不言棄”。陳屹媽媽提及女兒的數學差的一塌糊涂,她沒有去打擊孩子,而是對孩子說:媽媽就是相信你的潛力。而她的女兒,最后成為了數學學霸。
第二顆種子是感恩。
感恩意義很重大。很多人一生不順利,一直抱怨,終究是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心懷感恩,你會更快樂。
在我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次孩子對我和她爸爸說:姥姥就該做飯洗衣或者是做飯是媽媽的事情。我注意到了,在孩子的日常行為中,就加入了感恩教育的主題,一有機會,就告訴孩子,沒有誰天生就該為誰做什么。對于姥姥為我們做飯洗衣收拾家務,我們要心懷感恩,感謝姥姥為我們一家人的辛苦付出。我們吃完飯后,讓孩子幫忙收拾餐桌,并對付出的人表示感謝,謝謝她/他的勞動,并稱贊她/他的勞動。
人只有感恩,方能謙卑。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人生的路上, 有很多人會幫助你,有時無法一一回謝,然而,在我們有能力時,一定不要忘記感恩,同時也去多多幫助別人。
第三顆種子是格局。
所謂格局,就是內心的小我和走世界時世界在內心的“內攝性認同”形成的大我的交融過程。面對大自然、歷史悠久的文化及建筑...見多識廣后,這些會潛移默化地孩子的內心帶來從容和淡定,帶來內心的格局。如果有條件,盡量帶著孩子去走世界。旅行的路上帶上幾本書。
不一定要要求孩子事事完美,一定要有主次。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堅持,保有孩子的熱情,如果有一天,孩子還想提高,他們會如虎添翼。這就是格局,人要往遠處看。
(四)一個理念。
父母需要灌輸給孩子一個重要的理念,非常簡單——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自己先把自己做到雙倍優秀。
我們需要為公平吶喊。但這是在你自己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前提下。
世界那些各行各業最成功和最優秀的人士中,他們為何出眾?是因為他們比別人付出了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以及他們血液中永不言敗的奮爭精神。他們當中甚至是都已經不再需要努力,可依然去努力著的人。
在這些優秀的人面前,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和借口不努力,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到雙倍優秀呢?
為理想而奮爭,有時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有了一個強大的平衡的心態,你的格局才會大起來!
(五)父母的成長會帶給孩子什么呢?
父母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那么會帶給孩子什么呢?孩子目睹過他/她的爸爸媽媽是如何認認真真地走過每一天,如何付出,那么孩子也會認認真真地生活與付出,努力去做好自己,讓自己變得優秀!
三、父母和孩子的關系
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小大人來對待;當孩子長大后,我們要把自己當成孩子。我們要給孩子持續成長的空間,更要給孩子未來愿意回家承擔他們責任的空間。
孩子13歲之前是教育的關鍵期,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是緊密和用心;13歲至孩子大學畢業的青春期是信任和放手;大學畢業后即孩子成年后是適度和距離。(《陪伴的藝術》)
孩子13歲之前的緊密和用心:孩子從零歲起應該給與足夠的關注和愛的滿足;獲得充分關愛的孩子,會生發出健康強大的心理能量,能構建出豐富博大的情感世界;父母的愛與關心,能夠發現孩子獨特的個性和潛在的天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什么樣的孩子相處,有什么樣的老師教育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有影響因素;同時,對孩子事情的關注也是建立良好親子溝通的基礎。在13歲之前,用心的父母都會通過細心的觀察、巧妙的引導、無處不在的身教將自己希望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為人處世的準則、方法傳遞給孩子。(《陪伴的藝術》)
13歲至孩子大學畢業的信任和放手:在之前對孩子有著很好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們懂得自尊自愛,懂得如何與異性相處,如何獨立和與他人合作做好一件事情,那么,我們應該放心地讓他們獨自出行、信任他們的能力和自律性。(《陪伴的藝術》)
要想事半功倍,抓好頭十三年。從孩子出生到十三歲之間,是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時間。這段時間是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間,也是我們家長能發揮最大影響力的時間,可以與孩子建立親密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關系。在這段時間里,孩子們的可塑性很強,如果我們家長忽視這段時間的親子教育,或因偷懶而沒有付出,或沒有應用正確的方法和手段,則對孩子的智商與情商的發展有不可挽回的損失(《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關于孩子早期教育父母應該做到:
首先是不辭辛苦,自己撫養;
其次是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書給孩子打開了想象的窗子,讓孩子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孩子們小的時候每天睡覺前的故事時間是必須的;
第三關于看電視和打游戲,可以先把要做的作業和其他事情做完后,再看電視,不把看電視當成最重要的事情;
第四是讓孩子在小的時候練好自制能力,如果都是家長強制控制,那么可以想象到了大學時候在沒有父母監控下會發生些什么情況了;
第五是去哪里都帶上幾本書,養成看書的習慣;
關于孩子的游戲,粗暴拒絕孩子游戲,這是不現實的,這是孩子社交的方式,而怎么有度地玩游戲是鍛煉孩子自控力的一個途徑,家長需要正確地引導和智慧地安排,讓孩子能夠正確地處理;
不控制孩子玩電腦,但是只有周末才可以玩游戲;
平時緊張的課程和眾多的課外活動,是孩子們對自己學業的重視和要求,使他們能把學業放在第一位;
關于培養興趣愛好,孩子小的時候,什么都要試試;
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和睦,父母恩愛及表率,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認識要在同一高度上,另外還要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的活動(《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待續)
2018年4月28日修改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