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雪糕成了我們咬咬牙才能買的東西了。
最近,一張東北雪糕價格表在網絡走紅,一水兒0.8元的低價引得大批網友贊嘆“神仙價格”。但看看自己樓下的商店,曾經以為10元的夢龍就是雪糕“天花板”了,結果現在10元只是網紅雪糕的起步價。
我:萬年綠豆雪糕的忠實粉絲,從原來的簡配不加價到現在的簡配還加價;來到了兩塊五了,低于兩元的都要費勁找找。
哎!真是,不知道這些家伙們都是啥,特莫的愛國就是這樣愛的嗎,讓人啥都“吃不起”雪糕為啥越來越貴了?你最愛的雪糕多少錢?
(三)吃個雪糕,付錢的時候心痛啊!
伊利1塊錢的提子雪糕真的很好吃,但是在很多的商店根本就找不到,冰柜里放眼望去全是6塊錢以上的雪糕,付錢的那一刻真的是心痛的。
伊利苦咖啡是小時候的奢侈品1.1一根,現在10塊。
以前的香蕉冰棍、麻將冰棍、紅旗冰棍好好吃。冬天去奶奶家,門口總有一個白發老太太背著泡沫箱走街串巷叫喊“冰棍,香坊冰棍”,兩毛一根。
至今還記得她的模樣和冰棍的味道。
想起我小時候買了二十幾個雪糕,凍在冰箱里,然后回了外婆家,我爸打電話來問可不可以吃我的雪糕,我說了其中一個碗裝的不要吃,我最喜歡這個,我以為我爸就隨便吃幾個。結果,我回了家打開冰箱一看,就剩下那個碗裝的了。
(四)懷念小時候的雪糕,那是硬通貨。
小時候冰棍是流通貨幣。
小布丁是姐妹情深,5毛。
冰工廠是抄作業之恩,1塊。
可愛多是暗戀,3塊。
夢龍得是炫富,5塊。
其它諸如棒冰、冰塊、隨變、綠舌頭,都在這個區間范圍內。
哪怕麥當勞的甜筒,也是2元解決戰斗。
所以我對冰棍的心理預期一直是≤5元。
(三)原因有很多哦
1、商業沒有超配。
雪糕成本不高,越買越貴是因為,商業用地沒有超配。便利店往往附近只有一家,缺乏競爭。
這樣的7/11、全家等便利店,只賣貴雪糕,賺得比較多。
廠家雪糕便宜,就沒有進這些便利店的機會。
于是惡性循環。
CBD的7/11、全家,現在買個雜餐午飯要30多塊。一勺宮保雞丁,頂的上郊區蒼蠅館子一大盤的價格。
主要原因就是商業面積,沒有超配,只是剛好,于是就缺乏競爭。
2、價格里面的廣告費貴。
因為這類商品都是大資本在玩啊,砸錢割韭菜。比如各種營銷宣傳、物流配送,甚至明星代言、聯名限定等等的概念加持,也可以讓它變得更貴。
各個平臺上鋪天蓋地的廣告您真的以為是消費者自己的分享嗎?
3、價格貴的雪糕里面的空氣多。
你花了十幾塊錢買的雪糕,可能有 30%~50% 是空氣。
先別覺得自己虧大了,往雪糕里添加空氣,可是一項核心技術難點。
它會直接影響成品的味道、質地和外觀
前面提到的那些原料直接混在一起,是無法做出我們買到的雪糕那么好的口感的,它們需要運用一定的技術混合,讓一些原料發生物理變化。
比如,攪拌過程中冰晶太多太大,口感就不夠細膩,太少會變得像凍奶油一樣油;膨脹過程中空氣太多則沒有嚼勁,太少又太硬。
所以,空氣含量合理的雪糕口感會相對松軟,也賣得更貴。
你可以理解為:你的錢買的不是空氣,而是這項技術帶來的上乘口感。
除了原料和工藝的升級,雪糕還可以貴在其他地方。
4、價格貴的利潤高。
如果你是小賣部老板,光明來找你,售價2塊錢的血糯米雪糕,給你進價1.5。
然后XX高來找你,售價15元的雪糕,給你進價2元。然后還瘋狂去各個平臺砸營銷讓人來買。
你是小賣部老板你選誰嘛?一個賺5毛,一個賺13。
5、配料表的前幾位直接影響了冰淇淋雪糕的成本。
貴一點的冰淇淋雪糕,會選擇牛奶(純牛奶、滅菌乳)+稀奶油為主要成分
便宜一點的會用乳粉、脫脂乳粉、奶油等,甚至是水+糖+植物油。
你可以看看自己手上在吃的雪糕上,配料表前幾位都是什么,就大概明白它為什么是這個價位的了。
市面上有些雪糕會選擇添加植物油、精煉植物油甚至氫化植物油來控制成本,調節口感,這其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攝入過量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四)雪糕超過5月就不值了。
我覺得雪糕超過五塊錢就不值,但是想來現在一年也難得吃上幾支雪糕,去年一整年吃的雪糕一只手就能數得清,所以偶爾買點貴的也不是不能接受。要是經常買鐘某某,那才叫智商稅。做得再好看也是模具里出來的,又不是人工做的,味道也一般,憑什么賣這么貴?成本都花在營銷上面了,資本花錢做廣告,要我們出錢買廣告附贈一支雪糕,想得美。
有這錢還吃啥雪糕啊,再花幾塊錢都夠買一杯奈雪了。
個人淺見,如果認為說得不對,歡迎在評論區指正。
隨手點個贊,祝您月入十萬。如有侵權,告知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