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磯,和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并稱“長江三大磯”,位于今安徽馬鞍山市。
據說,李白就是淹死在了這里。不過,采石磯被更多人熟知,卻是因為千年前那場關乎南宋存亡的一次大戰——采石之戰。
歷史上,將它和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和淝水之戰并稱。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11月初,金朝第四任皇帝完顏亮率四路大軍侵襲南宋,企圖一舉滅宋,“立馬吳山第一峰”。
而此時的南宋,已經垂垂暮年的宋高宗趙構54歲了,驚慌失措,甚至打算“散百官”,再一次逃跑。不過這一次,大臣們(主要是陳康伯)將他勸住了。
岳飛那個時代誕生的諸多名將,此時已幾乎凋零殆盡。剩下的劉琦,即老且病,雖勉力任兩淮浙西制置使,扼守兩淮之地,但畢竟獨力難支。
岳飛的部將李寶,倒是在前一個月取得了唐島之戰的勝利,成功阻住了金朝海軍一路。但陸軍方面宋軍卻遭遇了大敗,特別是淮西主將王權的潰逃,讓金軍得以長驅直入,飲馬長江。
局勢危在旦夕,宋廷急忙調遣此前從金國投降過來的李顯忠前往采石磯督軍抗金。同時,又派出文官趕赴前線任督師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四品官),這個人就是虞允文。
誰知虞允文趕到了采石磯,張顯忠卻還未到,而正對岸的金朝大軍卻準備渡河了!城內群龍無首,軍心渙散,眼看著也是要四散潰逃的節奏。
面對亂局,虞允文主動擔起了軍事首領的重責,一面激勵人心,一面犒賞軍民,迅速做好了準備,與金軍硬杠。
在金軍渡江時,虞允文激勵宋軍全力迎敵,甚至用激將法對其中一名將領時俊說:你的膽略聞名四方,怎么還躲在陣后,想個小兒女子一般!
“允文入陣中,撫時俊之背曰:‘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后,則兒女子爾’。”(《宋史?虞允文傳》)
宋軍被激勵得個個奮勇向前,又結合民兵海鰍船沖鋒,終于將金軍在長江水面半道上擊退。
第二天,虞允文又派人去燒毀了金軍的剩余全部船只。金軍渡江不能,只好移師瓜州。就是在瓜州,完顏亮被弒。金軍撤退,兩淮淪陷之地隨后也被宋軍趁勝收回。
此戰,南宋取得了扭轉性勝利。虞允文在戰后也迅速被提升到了兵部尚書的位置,后來又升至宰相,成為繼張浚、陳康伯之后的主戰派不二人選。
采石之戰后的第二年,宋高宗趙構退位,宋孝宗趙昚繼位。
趁著大好形勢,孝宗在短時間內替岳飛平反,又在登基的第二年(1163年)就發動了對金朝的北伐,結果卻遭到符離之敗。宋朝元氣大傷,一蹶不振,最后被迫與金朝簽訂了隆興和議(1164年)。
然而,孝宗北伐之心卻從未死心。和議達成后,被暫時貶到平江府知州的虞允文再次被起用(1165年),任知樞密院事(軍政最高長官)兼參知政事(副宰相),繼續主持北伐大局。
1167年,鎮守四川的名將吳麟病逝,虞允文又被派去四川任四川宣撫使,以穩定大后方。不到兩年(1169年),又急急被調回,拜為右相兼樞密使。三年后(1172年),又拜虞允文為左相(首相),全然托付以北伐大計。
然而,采石之戰后,在虞允文的有生之年,宋朝卻再也沒有興兵北伐。
一方面,是因為完顏亮之后繼任的金世宗完顏雍治國英明,南宋無可乘之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宋確實國力不足。另外,孝宗雖對虞允文十分倚重,卻也運用制衡之術,對他處處掣肘,讓他大志難申(任左相半年又被排擠出朝廷)。再加上將星凋零殆盡,南宋永遠失去了北伐的時機和資本。
1174年,虞允文在四川任上憂勞過度而死,一生大志難伸。惜哉,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