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在今明兩天緊張地進行著。十幾年前我也參加過高考,高中三年的緊張學習生活,還歷歷在目,回想起來竟然有點觸目驚心。當時所有學習的動力,就是考上一個理想中的大學,將來好好報答我的父母。那時我的母親幾乎是我學習的所有動力,每次想到要為了媽媽好好學習的時候,就特別有力量,我可以中午不休息,可以晚上在被窩看書到凌晨,可以整天忍著頭痛,卻依然保持頭腦清晰地看書,所有一切都是為了考上大學,讓媽媽過上幸福的生活。
上了大學,學習是為了考一個好的名次,這樣爸爸就會以我為榮,就不會看不起我。我幾乎一直是班里的前兩名。努力學習英語是為了過四六級,我知道這樣的方式是根本學不好英語的,曾經也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趕緊把四六級過了好好學英語”。所以一切努力都不是為了學以致用,都是為了考試。沒有認真思考,沒有具體實踐,所以考完試也就很快忘記了。這是大多數中國學生的學習模式,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當然不否認,有很多學生他們“不好好學習”,但是參加各種實踐,社團,實習,反倒實現了不一樣的人生,但這恰恰是學以致用的體現,他們通過實踐意識到知識的不足然后反過來快速彌補這種不足,正是因為看到了知識的用處,才讓他們清楚自己為什么學習,學了干什么,才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直到有一天,我聽了成甲老師的一期節目,”學會知識管理,實現爆炸式成長”,我才知道學習知識是為了使用它來改變生活。他講到談判力,怎樣使用談判方法用在買車中,節省了兩三萬塊錢,怎么用談判力來追女朋友,怎么找工作要求薪資等等。他又講到《刻意練習》這本書里講的,構建心理表征的刻意練習方法,于是他通過培訓員工的心理表征,快速提高培訓效果,實現了質的飛躍。又將這一知識用在人際交往等多個領域。他通過運用一些底層規律(復利效應、二八法則等等)來思考構建并出版了《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我才知道原來大牛們是這樣學習的,原來知識是用來改變生活的。
所以讀書前,先問自己,我為什么讀這本書,找到內在動因,這很重要。然后,我要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選擇什么工具,方法和粗略。第三,我要做什么,達到什么效果,包括執行和檢查反饋改進。這是西蒙.斯涅克提出的著名的黃金圈法則。why,how,what三個層面去思考,去實踐,去保證做一件事情的效果。學了這個方法之后就應該把他運用在生活之中,讓他切切實實發揮作用。要不然就是沒學,就是浪費時間。
這就是為什么李笑來老師經常說,要極其功利極其功利地閱讀。是呀,人生有限,花了時間就要讓他發揮最大的價值,就要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美好那么一點點,世界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的,當我們自身變得更好了,我們就會影響身邊很多人變得更好,當更多的人變得更好的時候,我們的世界也會變得更好,這也會反過來讓我們自己生活得更舒心,更幸福,更懂得感恩,更樂意去幫助別人,更能體會到學習知識是為了改變生活的真諦。希望每個人都能帶著指導生活的原則去讀書,去學習,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學好,真正學以致用,真正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