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雨樓臺
余華在《細雨中呼喊》寫道: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愿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這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讓自己努力合群,以為只要合群就能證明自己是受人歡迎的,自己不是孤獨的存在。以為熱鬧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最終追求。
同學聚會,有人說到以前和你關系很好同學的事情,問你是否知道,你怕被同學看出,自己已經被從前要好的TA冷落,假裝說知道知道,TA都和我說過了。
害怕下班一個人呆著,于是呼朋喚友去K歌,在聲色犬馬的歌聲、燈光中,趕走孤獨。
同事想要吃甜點,害怕自己被落下,即使靠花唄過著吃土的日子,也要和同事一起點外賣。
我們總是害怕被冷落,害怕自己一個人,害怕成為別人眼中格格不入的人,害怕被人說,你是一個孤獨的人,于是努力做出一副合群的樣子。別人看到的是一個八面玲瓏,好人緣的你,只有你自己知道,努力合群的你過的有多累,又有多孤獨。
孤獨如影隨形,沒有人能真正擺脫孤獨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努力合群的你,除了累,剩下的只有更無盡的孤獨。沒有人能真正消除孤獨,熱鬧是轉瞬即逝的,孤獨才是永遠存在的。
魯迅在《小雜感》中寫道:“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我們努力合群,將自己置身于人潮中,以為可以就此消除孤獨。魯迅告訴我們,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沒有人能真正完完全全懂得另外一個人。我們樂此不疲地抱團和融入,本是為了消除孤獨,但無論成功與否,驗證的只是孤獨的存在。
《情人》作者、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從小就不喜歡孤獨,甚至是恐懼孤獨。為了減輕孤獨她不斷酗酒,但是,飲酒使孤獨發出聲響,同樣不能帶給她快樂和安定。她說:“酗酒的孤獨是令人不安的。心臟,就是它。它會突然跳得很快。”
有人說,愛可以使我們消除孤獨。真的是這樣嗎?
《擺渡人》里,小玉瘋狂地愛著自己的偶像馬力。為了幫助馬力擺脫失戀的痛苦,她義無反顧地花光所有積蓄開辦酒吧演唱會,甚至用命和江潔比拼酒吧高爾夫。十年,小玉甘愿做“備胎”,愛一個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的人。
馬力,讓小玉找到了自己的愛,但他卻不能回應小玉的愛,他是小玉青春路上的全部快樂和回憶,也是她痛苦、孤獨的來源。
在最近因為被男友冷暴力的鄭爽再次被推上了熱搜。當鄭爽和男友因為服裝審美的問題產生分歧后,男友就開始拒絕和鄭爽交流。鄭爽不斷試圖與男友溝通,解決問題,得到的只是男友的冷漠和悶不做聲。
鄭爽是愛著自己的男友,但此時她的這份愛卻讓她感到孤獨。愛能讓一個人在愛中忘卻孤獨的存在,但卻不能真正消除孤獨。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愿單身也不愿去尋找一份愛情。美好的愛情能讓一個人的生活更豐盈,而壞的戀愛,卻讓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更加孤獨。
《單身社會》一書中有這樣一組數據:美國50%的成年人正處于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一人生活。日本也正走向“超單身社會”,目前約四分之一的日本男性50歲之前從未結過婚,約七分之一的女性也是如此,到2035年日本約有一半人單身。
而我國民政局的一項統計顯示,目前中國有超過5800萬人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20-39歲的未婚獨居青年達到2000萬。
吳曉波在《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中寫道:“每一個年齡段的人們都有著各自的孤獨。你無法返身拾回你的過去了。你必須沉浮在現在的時光之河中,撈取另一份生活的感悟和失落。”
沒有什么能真正消除孤獨,當我們越抗拒孤獨時,就越感覺孤獨。
正視孤獨,才能從孤獨中獲益
蔣勛在《孤獨六講》里說:“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像影子,與我們如影隨行,因為打從心底害怕孤獨,我們都不愿意正視孤獨。當孤獨來臨時,總以一種消極、排斥的態度對待它。
而孤獨則像反彈的彈簧,你有多害怕它,就越是感覺它的可怕和無處不在。而當你正視它,勇敢面對它時,你才會發現,孤獨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好處。當你真正從孤獨中獲益時,你會感謝那個曾經勇敢面對孤獨的自己。
孤獨使自我內在與外在保持一致
叔本華說:“孤獨對于一個具有天才資質的人具有雙重好處。首先,它使他與自己保持一致。其次,它阻止他與別人意見相同,而后者是一個極重要的有利之處;因為,在與社會的一切交往當中都存在著如此之多的制約、煩惱甚至危險。”
人離不開社交,但當一個人過度沉溺于社交所帶來的安全感時,往往會忽視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每個人的時間有限,過度社交決定一個人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社交的方方面面,而無暇與自己對話,從而失去了解自己內心聲音的機會。
適當的獨處帶來的孤獨,會讓我們更加重視自己內心的想法,保持自我內外在的高度統一,堅定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至于在忙碌的社交中,丟失了自己。
孤獨更容易使人變的優秀
反觀國內外,凡有所大成的人,大都是孤獨的人。孤獨讓他們有更多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受外界嘈雜聲音的干擾,專心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最終有所成就。
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常年把自己封閉在書房里長達20年之久,終于創作出200萬字的驚世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成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奠定了他在當代世界文學史的地位。
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邊建起了一座木屋,過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寫下了著名的《瓦爾登湖》一書。
史學家司馬遷因受李陵之禍被捕入獄受了腐刑,出獄后他發憤寫作,在孤獨寂寞中用了10年的時間,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史記》。
人們喜歡成功光環的耀眼奪目,但是光環背后卻是孤獨和寂寞編織的。
優秀的人又注定是孤獨的。雷軍曾說:“孤獨是創業者與生俱來的,而且越是成功的創業者,在工作上孤獨感更大”。很多事作為創業老板是無法和員工說,也無法和投資人說。
優秀的人大多脫離了低級趣味,他們內心的想法與觀點大多時候,難以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造就了越優秀的人越孤獨。
孤獨讓我們成長為獨立又系統的個體
周國平說: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的某個恰當位置上。不斷將新輸入的信息與自身已經掌握的信息進行融合、消化、再整合,重新輸出為更加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完成自我的不斷成長,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
很喜歡一篇文章里的這句話:世界是一個碩大無比的食物拼盤,我們每天都在馬不停蹄地大吃大喝,卻忘記了花費時間來消化吸收。而孤獨是世界上最好的消化工具,能夠孤獨的人,才能萬物皆備于我。
懂得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張嘉佳說:“孤獨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歷史,是你終將學會的相處方式。”
沒有人是不孤獨的,擺脫孤獨感的唯一辦法是與孤獨和解,學會與孤獨相處成了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題。
自律是與孤獨相處的最高級方式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自律的頂端是孤獨,孤獨的頂端是自由。
人性普遍難以忍受孤獨,正是想要排解孤獨,我們才會在本該獨自努力的時候選擇了隨波逐流,用逃避的方式排解孤獨。逃避終歸只是一時的解決辦法,不能長久,我們總會有獨處的時候,逃避能解決環境的孤獨,卻無法驅走內心的孤獨。
自律與孤獨像一對雙胞胎,自律的人有自己的主見,不隨波逐流,他們更遵從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么,隨之而付出努力。
努力的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孤獨,學會自律,學會享受一個人的生活,懂得離群放慢腳步傾聽自己的內心,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興趣是與孤獨相處的良方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道:“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為什么很多人害怕下班一個人呆著?
上班是他們唯一能夠感到充實的事情,他們沒有任何的積極有益的興趣,下班后只會感覺到無所事事,內心空空如也,找不到可以填充內心空洞的事情,時間每一秒都被拉長,一個人的時間變的煎熬。
那些有著自己興趣愛好的人從不害怕一個人獨處。工作于他們來說是謀生的一種途徑,而下班后才是真正生活的開始,他們讀書、寫作、彈吉他、練字、去健身、去學舞蹈。一個人的時候也能過的豐盈而自在。
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在與孤獨抗爭的過程中,找到唯一的拯救方式——寫作。到后來寫作成了她生命惟一存在的事,讓她的生命充滿樂趣。杜拉斯依賴寫作,至死都在叫嚷著要寫作,寫作成為她的一種生存方式。她說:“我可以用寫作來代替維持生命,廢寢忘食。”甚至離開孤獨,杜拉斯的很多作品便無法誕生,或者支離破碎,毫無生氣,不知如何發展下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與孤獨相處的良方。它能豐盈一個人的內心,讓你找到與自己相處最舒服的方式。
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孤獨是一門必修課。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孤獨,有些事只能自己去面對,有些關只能自己去闖。學會與孤獨相處,注重自我需求與自身成長,能更安穩的走好生命每個階段的路程。孤獨的頂端是自由,學會與孤獨相處,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