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的自己,曾經萌生過寫小說的念頭。卻遲遲未動筆。
王小波說,“寫小說,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可以是任何人。我又可以拒絕任一時間,任一地點,拒絕任何一人。假如不是這樣,又何必寫小說呢?”
村上春樹也有相似的感覺。他認為寫小說讓他快樂的事情之一,就是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是任何一個人。
村上春樹,將自己作為小說家的想法全在這部書里一一告訴讀者。
仿佛一個長者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從不做酒吧的生意到慢慢走入小說家行業。在小說這個擂臺上,堅持著。這一路的變化都落在文字中。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關于寫小說的方面有以下三點刷新我的三觀。
小說的兼容性大,誰都可以寫
書中說到:小說這東西,無論由誰來講、怎么來講,無疑都是一種兼容廣納的表現形態。甚至可以說,這種兼容廣納的特性就是小說樸素而偉大的能量源泉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我看來,“誰都可以寫”與其說是毀謗小說,毋寧說是溢美之詞。 也就是說,小說這種體裁就好比職業摔跤的擂臺,不論什么人,只要心存此意,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參與進來。
以前一直認為,寫小說很難。自己動手寫過幾篇后,才發現寫小說其實就是講故事。它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生活。滿足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要素,可稱為是小說。
寫小說不難。難的是寫出好小說。畢竟小說家沒有名額限制,可書店的空間卻是有限的。
小說內容越是規模宏大,作家越是要下降到意識的深層
? 小說家將存在于意識之中的東西轉換成“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那原本固有的形態與后來產生的新形態之間會產生“落差”,便如同杠桿一般,利用這落差自身的能量來講故事。?
要講規模宏大的故事,作家就必須下降到更深的地方。這就好比想建造高樓大廈,地基就必須越挖越深。而越是要講周密的故事,那地下的黑暗就越濃重。
比如《百年孤獨》,描寫一個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和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一個百年孤獨家族的歷史。每個人都與孤獨相伍過。或在孤獨中離去。
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作為社會動物的人類,我們何嘗又不是曾體會過孤獨或依然是孤獨的呢!孩童時,沒有玩伴,是一種孤獨。工作后,無人可傾訴內心的想法,是一種孤獨。戀愛時,不被對方理解,是一種孤獨。年老時,一個人面對夕陽西下,想到生命的終結,是一種孤獨。細思下,我們誰又不是一個人的來,一個人的走呢?只是有時我們不愿意承認自己孤獨罷了。
最后的最后,唯孤獨永恒。
非寫小說不可的內在驅動力,是小說家的資質
為成為一個職業的小說家,也許需要想像力,將有限的素材進行合理的搭配組合。也許需要很強的表達能力,將某些人的經歷進行加工表現出來,讓身為讀者的我們隨著文字的展開,獲得仿佛親身體驗般的感受。
可若是沒有非寫小說不可的內在驅動力,促使作者去向小說領域進軍。那么這個作者可能會成為其他類型的作家,而不定是小說家。抱著要非寫小說不可的心態,才會上小說這個擂臺并堅持著。
這樣一想,也就明白了村上春樹為啥會提及非寫小說不可的內在驅動力,是職業小說家的資質。
刷新三觀后,又重新燃起寫小說的念頭了。何不開始動手寫呢?
無隱-文章健身房-拆書小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