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趕在這個日子檔口又買了一批書,想來我也是看書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買書的速度,而買書是我唯一一件在任何時候都不糾結的事情。拿到新書時的心情遠比買一件衣服,一雙鞋,吃一頓大餐,甚至去到一個新的目的地更激動,因為一本書打開之后,給我的是一個新的世界。
為什么說“讀書是我唯一的救命稻草”,這么說是不是太絕對了?其實一點也不,在眾多解救自我的方式中,唯一能給我希望就是閱讀。這種方式拯救的是我的靈魂和精神。這些年來,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太多不好的事情,化解那些悲傷甚至是悲痛的除了眼淚,就是讀書了。
有時候我會問我自己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哪本書?我頭腦里會閃現很多很多,會把自己看過的通通回憶一下,認真的告訴我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平凡的世界》。盡管它在藝術創作上沒有什么驚為天人到與世界名著比肩的地步,它只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符合時代的一部作品,然而它卻在我的某一階段的精神世界起到最強勁的激勵作用,真的是激勵作用。能讓我在很多個艱難的時刻擦掉眼淚繼續前行。
一本書好與不好,對作者很重要,對讀者不是最重要。因為讀者喜愛與否最關鍵的是能否撞擊到他在閱讀時的心情,恰好在某一刻擊中了讀者內心產生了共鳴,那對于讀者就是好書。
通過讀書進入到另一個世界里,去感受里面人物的命運,會發現生活里的一切都不新鮮,都曾發生過,只不過在另一個時空,在另一個人身上。這本身是很奇妙的,而看的越多越是如此。
在書里獲得某種情感體驗與自我審視之后,對人性的理解會變強,對他人的苦難有更強的共情能力,對自己的認知會更透徹。
正因如此我喜歡看小說,看國內外各家寫的各種文學小說,因為那里有世間百態,那里有善惡美丑,在人物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你在人間看到的都能在小說里找到,不僅如此還能得到更為豐富的知識,歷史的,社科的,宗教的,藝術的等等,偉大的小說一定是部百科全書,包羅萬象。
最近大火的《人民的名義》看得人很多,很多人捧著手機在追劇。里面有一集提到,侯亮平形容祁同偉是于連式的人物。這于連是誰?正是《紅與黑》里的于連。為了實現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辛苦地奮斗著,其間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正當他自以為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階級的愛情之時,社會卻無情地把他送上了斷頭臺。
沒有看過《紅與黑》又怎能知道于連是誰,把它僅僅當做一句臺詞。很多人都覺得讀書不會讓一個人怎么樣,在今天的社會更不會再有改變命運之說。可我看來讀書真的會讓一個人飽滿有內涵,甚至與眾不同。
有時候走在大街上,看著人來人往,看著車水馬龍,我總是覺得自己跟周圍的人不一樣,我肯定跟他們不一樣,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當然,從外在來看我跟周圍的人沒有什么不一樣,甚至根本在很多方面不如人家。可是我仍舊倔強的認為,我跟他們不一樣。
也許這是我感知的與眾不同,在我一廂情愿的世界里我高大著。
然而我相信,這源于我對閱讀的喜愛,盡管它還沒有讓我登峰造極,卻已經讓我靈魂得到救贖,讓我更有信念存在于世。我很難想象在如果這一生沒有書籍的陪伴,那會是怎樣窮兇極惡的生活。我不斷用書中的人物來梳理我的思想,樹立我的信念,塑造我的靈魂,讓我更加容易去接受眼前的世界,真實的世界。
有人宣揚“讀書無用論”,從某些角度,似乎有合乎情理。但實際上這絕對是錯誤的。不讀書,消亡的不只是書,更多的是文化、禮儀、修養、尊重、冷靜、理智、清醒,以及對國與國、人與人的正確看法。你覺得不讀書,不影響你吃飯睡覺工作掙錢,那是因為你把讀書當做和打游戲看電視劇一樣的生活消遣方式而非生活進步方式。短時間內不會影響你,當然你若習慣渾渾噩噩,那么長時間也不會影響你,畢竟一輩子不看書也不會怎樣,渾渾噩噩的人多了。
我更多的還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讀書,通過閱讀來找尋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生活,解讀出更好的世界。從我自己的感覺來說,每一次的閱讀都會讓我有很強的畫面感,想象著自己就是角色之一,我擁有了另外一種身份和人生,這種曼妙之感應該和從事演員工作一樣吧,自己實現不了的人生可以在書中來一回。
閱讀會上癮。看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和淺薄,于是想看的就更多。小時候總聽說知識是浩瀚的海洋,那時候沒什么感覺,而現在深有體會。看著滿滿一書架子的書,看著書脊上的書名,聯想每一本書的主人公和各個人物,假如這些人物都活在同一個時代那會是怎樣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也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朋友圈里有很多人都在分享關于閱讀的帖子,這說明讀書已經在更多人的內心產生了作用。也許你還沒覺得讀書能給你帶來什么,那一定是因為你讀的還不夠多。
世界讀書日,與君共勉。
要相信熱愛閱讀的人生,一定比這紛繁的世界更精彩和純粹。
就此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