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做手機QQ空間的時候開始接觸SNS,之后也做過一些失敗的社交產品,期間的很多思考和分析整理如下,歡迎討論。
1.SNS的本質是什么
SNS本質上是人類社會活動在虛擬世界的映射。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人和人之間,基于關系鏈,在某種場景下發生互動,互動產生的內容反過來豐富人在虛擬世界的映像,進而影響(正向或負向)關系鏈。如下圖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NS的模型
SNS是一個生態循環,它的四個基本要素(人、關系、場景、互動)相互促進互為基礎。任何一個SNS的構建,都需要從這四要素中尋找某一個作為基點切入,否則無法啟動正向循環。而SNS的衰敗,往往也來自于某一要素的疲弱,帶給正向循環以阻力。
如果用互聯網產品的語言來描述SNS,人 就是個人主頁,關系鏈 就是好友列表,場景 就是一個個的應用,互動 就是訪問、聊天、評論、贊等等具體的行為。
2.人——SNS中的人由數據(內容)來表征
現實世界的人由血肉骨骼組成,SNS中的人則由數據(內容)組成。通俗點講,內容就代表了虛擬世界的人,數據是內容的低維形態。
這里的數據來自兩個維度。一部分是顯性數據,來自于用戶有意識的生產行為,如寫日志、傳照片、評論、留言等等。另一部分是隱形數據,來自于針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深度挖掘,如訪問頻次、使用時間、二度人脈等。一個健康的SNS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將隱性數據轉化成顯性數據加以展示或利用,使人在虛擬世界的映像更加豐滿厚重,但需要照顧到用戶的隱私訴求。
沒有足夠多的數據和內容就不足以構成虛擬世界的人,沒有人也就沒有了SNS形成的根基。因此,所有的SNS都是在圍繞如何促使用戶產生更有價值的數據來做事情。而價值判斷的標準是,這些數據是否更能表征一個人的內在性格習慣。
互動是產生用戶數據的主要方式。無法沉淀和無法有效組織的數據是沒有價值的。有效組織的標準是,這些數據對人的表征是否直觀和系統。組織用戶數據的基礎是用戶的帳號,任何SNS在構建時都要優先考慮帳號體系的設計和對用戶登錄的引導。
在SNS中還有一個特殊的人——SNS系統本身,它同樣可以用SNS模型來解釋,可以將它理解為God。
3.關系——SNS中用戶相互可見即產生關系
關系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映射過來,也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新產生。
拓展關系鏈是人的社交本性,沒有結交新朋友功能的SNS本質上也只是個溝通工具+記錄工具,如Couple、Between。
關系鏈的產生,根源在于兩個對象之間要具有共同點,這里的共同點可以是任何東西。可以說,在SNS中只要人和人相互可見就產生了關系鏈。除此之外,關系的產生還可以基于同好、同地域、同職業等等。
SNS要圍繞著映射用戶的共同點、發現用戶的共同點、構建用戶的共同點來做關系鏈。
在現實社交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強弱之分。但在SNS產品中,不能將好友關系形態的SNS等同于強關系鏈社區,將關注追隨關系形態的SNS等同于弱關系鏈社區,任何一個SNS的關系鏈中都有強有弱。好友關系和關注追隨關系更多的是產品設計上的概念,是SNS產品中控制用戶隱私、防止用戶騷擾的一種手段。
從人與人之間關系發展的過程來看,SNS中的關系鏈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相互可見、單向關注(單向吸引)和雙向關注(相互吸引),好友關系實際上是經過握手的雙向關注。
關系發展的這三個階段是可以相互轉換的,SNS產品的設計要注意這種關系轉換所帶給用戶的心理負擔。
4.應用——SNS中的一切功能皆應用
社交行為的本質是傳遞信息。但是,就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去餐館、卡拉OK廳、麻將館一樣,在SNS中,人和人之間也需要在特定的場景下進行互動。
SNS中的場景就是一個個的應用,或者說是SNS中的應用為用戶之間的互動提供了豐富的場景。這里的場景是廣義的,可以說SNS中的每個功能模塊都是連接在關系鏈上的應用,如日志、相冊、留言板。它們就像連接在電線上的電器一樣,依靠關系鏈帶來的用戶,通過互動產生內容。其中,最基礎的應用是以傳遞信息為目的的溝通功能,如聊天、私信之類,幾乎每個SNS都有。
一個SNS的繁榮往往表現為其應用的互動活躍度,而一個應用是否受用戶歡迎,關鍵又取決于應用所提供的場景是否與關系鏈產生的源頭(用戶間的共同點)相對應。因此,SNS產品要圍繞著其用戶的共同點來做應用。
用戶的屬性是豐富多樣的,這意味著人和人之間的共同點是多維度的。因此,綜合性SNS需要提供多種應用,以滿足不同類型用戶的長尾需求,甚至開放接口引入外部合作伙伴為其用戶提供應用構建互動場景。而垂直類SNS則需要更加專注于服務其主流用戶的應用,應用過多會分散用戶,對互動造成負面影響。
另外,應用是具有生命周期特性的,SNS需要不斷推出新的互動場景,才能保持用戶的長久活躍。當然,越本質的東西越不容易發生變化,溝通類應用和自我呈現類應用(日志、相冊等)其生命周期會更長。游戲類應用難以很好的沉淀用戶數據、反映用戶屬性,其商業價值很高,但對用戶的粘性較弱,生命周期較短。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大型網游本身就是一個SNS,也可以按照SNS的模型去理解和分析。
5.互動——SNS中的一切行為皆互動
互動是人和人之間的行為。前面講過社交的本質是傳遞信息,而傳遞信息又包含信息生產和信息投遞兩個過程。因此,SNS中用戶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理解為互動,不論這些行為是否與人直接交互。
評論某個人的日志、贊了某個人的照片是互動,在自己的相冊里上傳一張照片、在QQ農場里種棵菜也是互動。還有些行為沒有明確的產生內容,如查看某人的個人主頁、好友的登錄和退出也是一種互動,但其產生的數據(訪問時間、登錄時間、登錄機型)也能表征人。還有種互動是SNS系統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如系統發送給用戶的服務更新消息和運營消息。
SNS中的互動是基于特定應用發生的,并且只要有互動就一定會產生數據,不論用戶可見還是僅SNS系統可見。
SNS中用戶對互動的感知是通過消息通知來實現的,消息又可以分為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兩類。直接相關消息明確指定了信息的接收人,如聊天消息和評論消息。間接相關消息沒有明確指定信息接收人,如好友動態。
互動是可以往復進行的,SNS中消息系統的設計需要考慮對二次互動的引導,從而增加互動的長度和互動的頻次。
6.SNS的未來會怎樣
SNS的未來在于創造更多的互動方式。互動方式的演進最終會顛覆原有的SNS,構造出新的人和關系鏈。從面對面聊天到烽火臺,到寫信、打電話、IM、朋友圈,到VR、心靈感應,到駭客帝國中的世界。微信會長存嗎?
SNS的未來在于釋放和管理人的多面性。寫到這兒,讓我想起七匹狼的廣告語“男人不止一面”。在現實生活中,人往往同時分屬多個社群。而在虛擬世界中,人同樣有這樣的需求。現在的SNS是釋放了人的多面性?還是壓制了?
SNS的未來在于讓人從線上最終回到線下。也許有一天真的像駭客帝國描繪的那樣,人類在現實環境中已經無法有效開展社交活動,只好借助虛擬世界來拓展人類的社交體驗。但是不論怎樣,人是生物體,維系現實生存是建立信任和感情的最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