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翻筆記本,有一頁留白,是在抄的《生死橋》的后邊,大約,是用來寫《生死橋》的讀后感的吧,只可惜那時候忘了帶本子,如今時間又過了有點久,所以,難免有些記不清。
這種感覺,大概有些同先前看《生死橋》的樣子,有點朦朧,又似乎是很清晰的樣子。朦朧得,這注定將成為一篇沒有主題的讀后感,又清晰得恍若已經明白了每個詞每一句。
言歸正傳,講丹丹、懷玉和志高。
說到他們,總想到一個叫做“命中注定”的詞,許多事情,恍然已經安排好了一般,你走哪一步,會有怎樣的結局,像是很明朗的樣子。
可就是有人不服啊,沒有路,那算得了什么?就算殺,也得殺出一條血路來啊。我在想,大抵懷玉追著未來,丹丹追著懷玉去上海的時候,也有幾分頭破血流也沒什么所謂的意思吧。
有什么所謂呢,反正,在哪里不是飄零。
說起來,還是挺佩服這樣的勇氣的。如我,就哪里敢飄零,還不是貪戀著一爐火一碗湯,還不是只想著那幾個熟悉的人,一直都在身邊,所以一直不太懂大悲大喜,大歡樂大憂愁,可能就這樣平平凡凡了吧。
于是又想起丹丹三個人的結局。
果然,又是一出控制不了相聚別離的戲。最終的丹丹和懷玉,也終于沒有成為想成為的人。志高呢,也終于沒有見到想見的人。
大抵如同大部分的人一樣,被時代社會亦或是什么旁的洪流推著往前走,終于,是走到了再回頭已看不見來時路的地步。若說要悲傷要哀嘆,這大抵,并不是一個人的哀嘆了吧。怕只怕,這哀嘆震耳欲聾,卻終究只能偃旗息鼓。
不偃旗息鼓又能怎么樣呢?推不過啊,再怎么回頭,也得往前的。
倒是悲傷哀嘆中尋得一絲慶幸,盡管沒有寒暄,但最終,懷玉還是看著了志高。說是再會的三個人,終于真的出現在了同一個城市,這可能,已經很好很好了吧。
懶得敲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