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研究統計表明,決定一個人的成功因素中,思維習慣占絕大多數。何帆老師在加速時代的對策里說過:在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不掌握好編程、數學、英語你就會落伍,而且,最重要的是編程要進入小學課程,其中編程、數學就屬于思維范疇,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所以,讓孩子從小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維工具,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
AGO:方向、目的、目標。
思考的目標是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想獲得什么結果?周末了,你問寶寶想去哪游玩。寶寶說想去動物園。為什么想去動物園呢?他說去看大象、獅子等,這就是他目的。
CAF:把所有因素都考慮周全。
今天你帶著寶寶去郊外游玩,玩著玩著天空突然黑云密布,下起雨來,你們既沒帶傘,周圍又沒避雨的地方,你們被淋成落湯雞。怎么會這樣?出門前你們沒考慮周全,看天氣預報,了解今天天氣怎么樣?帶雨傘以備不時之需等,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可以教你的孩子考慮所有的因素,以防不測,正所謂未雨綢繆。
APC:其他的選擇、可能性和方案。
你和寶寶去逛超市,你們約定只能買一件玩具,寶寶說要買超級飛俠,你問他,如果沒有超級飛俠呢?他可能會選擇托馬斯、拼圖等。在這里托馬斯或者拼圖就是他選擇的其他方案,可以試著引導讓低幼的寶寶自己表述,自己做幾個簡單的方案。
OPV:關注其他人的觀點。
寶寶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不肯歸還,你說了許多道理他還是聽不進去,尋找一個屬于他自己而且又喜歡的玩具,告訴他要送個那個小朋友,讓他自己感受失去心愛之物的感覺。這時運用共情闡述自己失去心愛之物就會難過了,那你不歸還別人的玩具他會怎么樣?這時他就會用難過來表述,他體會到別人的感受了,也就會歸還玩具。在這里你要讓孩子知道,你的行為會影響到哪些人?被影響到的這些人有什么看法(感受)?
FIP:優先考慮的事項。
在做抉擇的時候,我們要把重要緊急的排在最前面。在選擇方案時應該選擇簡單易行那種。寶寶從幼兒園回來,問寶寶進門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寶寶就會說換拖鞋,放書包。有時候寶寶忘了,就直接進屋或者干脆拖延不干,這時就引導他做一次FIP。
C&S:結果和結局。
當我們選擇方案時,就要思考這個方案會帶來什么結果。當然也可以為每個方案做一次C&S,讓你找到導致最好結果的最優方案。寶寶喜歡玩電子產品,你可以跟他協商玩的時間,讓他自己思考超過這個時間會帶了哪些后果,影響等。
PMI: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興趣點。
在實踐中,PMI很受青少年喜愛,也是解決父母與子女沖突的思維方式。你與孩子協商每天玩電子產品時間,你說半小時,他說一小時,你倆處于膠著狀態,誰也不肯謙讓。這時用PMI來解決問題,P(有利因素):緩解壓力、跟隨時代步伐、和同學有談資。M(不利因素):傷害眼睛、耽誤學習、分散精力。l(興趣點):要是把時間分開或者寫完作業以后。興趣點是創造性思考的過程,對可能性或者機會的發掘。
如何使用這些工具?
每個工具都可以獨立使用,當然也可以相互組合,涉及到他人問題,就要考慮OPV。如果對某個方案作出反應,就要考慮C&S或者PMI。如果涉及計劃,就要考慮CAF、APC、AGO。如果要做決定,FIP就要考慮了。
工具雖然是好,但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反復的刻意練習、運用,不然還是那句話,懂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