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月明
一樣是隔山燈火
漫天的星
只是人不見
夢似的掛起
——寫在前面
你真的走了
明天?
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
遲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記著我
就記著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這世界上有我
省的想起時空著惱
只當是一個夢
一個幻想
初始徐志摩是高中語文課本上的《再別康橋》,讀再別康橋,大腦中會展現一幅美麗的畫面,想象徐志摩在劍橋校園的畫面。再別康橋,把文字運用的惟妙惟肖,可是當我遇到了《翡冷翠的一夜》這首詩歌,我頓時被這首詩歌渲染的意境深深感染了。也許只有相似經歷的人,才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徐志摩描繪的難舍之情。
最近讀了白落梅寫的有關徐志摩的傳記《我用盡青春,只為尋你》。我不關心這本書和徐志摩的真實經歷有多少差別,僅憑徐志摩短暫而絢麗的一生在文學方面的成就,足可以讓后人仰慕。讀完這本書,我會想:如果沒有意外徐志摩先生會不會留下更多值得流傳的詩歌,可是這個世界不相信如果。
看完這本書,特意找了央視拍攝的有關徐志摩的紀錄片。徐志摩短暫的一生,留下了太多不朽的詩歌,改變了我對近現代詩的看法。同樣認識的文字,按照不同的順序排列組合,就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境。文字的所展現的魅力,讓人難于言表。
喜歡文字,更喜歡那些巧奪天工的文字組合。
硤石,浙江的一個小城,養育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家。喜歡徐志摩的文字,就很期待有一天可以去徐志摩的故鄉看看,看看徐志摩孩童時代生活過的地方,感受一下詩人留存下的點點滴滴。
英國的劍橋大學,是先生繞不開的生命驛站。也許先生和劍橋似乎有了前世的約定,該遇見的時候終歸會相遇。劍橋的求學經歷,進一步滋長了詩人浪漫的氣息。劍橋的美妙經歷,也成為了先生一生的羈絆。自此之后,先生以浪漫主義詩人的身份一直存在著,留下了許多讓人想象的浪漫畫卷。讀先生寫的“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 ,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結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經擁有 ,甚至不求你愛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 ,遇到你 ”,讓我憶起民國時代那三位各有千秋、才華橫溢的曼妙女子。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遇見誰、錯過誰,都是命運。有些事強求不得,只得順從命定的安排。
先生短暫的一生充滿夢幻色彩,年少時,有梁啟超這樣的人生導師,青年時代更有機會和同時代的風云人物促膝長談,并建立深厚友誼。陪同泰戈爾先生欣賞神州大地的魅力風光,想象這兩位不同國度的詩人,在尋常的對話中會留下多少讓人羨慕的佳句。詩人與詩人的思想碰撞,會不會是別有一番天地。
人生的長短,誰都不可預言,能夠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和不同國度的大師級人物交流思想,何嘗不是人生幸事。只是,時間也許太過無情,讓詩人的生命戛然而止,時間也許太過多情。
只有經歷過,才會真實的存在著,慶幸可以遇見先生留下的文字,遇見先生留下的絢爛人生。
就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