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家門前有一塊空地,空地上長著幾顆梧桐樹,每到夏天,知了就吱吱吱的叫個沒完,夏天的那個階段,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抓知了,尤其是暑假,一到下午過了2點左右,約上兩三小伙伴,在家門前抓知了。
抓知了的裝備根據個人習慣還不一樣,我一般會找一根長竹竿,找個塑料袋,找根細鐵絲,用細鐵絲繞個圈把塑料袋撐起來,然后綁在長竹竿的一頭,這樣就做成了一個簡易的“網”,最重要的是這個圈撐起來的口不能太大,因為一棵樹也沒多粗,所以也就比一個知了大四五倍就足夠了,同時這個鐵絲圈的口要盡量壓平,以免有間隙,如果有間隙就算扣到知了他們也會從間隙逃跑。還有的小伙伴習慣粘知了,而不是像我這樣扣知了,他們通常的做法是,在行動之前,找些面粉,稍加一點點水,捏成一個黏黏的面團,用一個袋子盛著,同時也要配一根長桿,先掐一小塊面團放在長竹竿的一頭,然后就舉著桿子找目標,發現目標后,先靜悄悄的靠近知了,當接近它的身體之后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精確的動作將桿子上面團的那個點往知了身上一碰,知了就只能被黏在面團上奮力掙扎,然后乖乖的被我們拿下來放入戰利品袋。成功黏住一個之后通常試一下面團的黏性,如果覺得黏性不夠了,就捏一塊新的面團換上去繼續下面的行動。
知了在會飛之前是有殼包著的,我們叫知了猴,生活在地下,但是他們經常出沒的地上會有一個細窄的洞,到了傍晚或者晚上,就蹲在地上,低著頭尋找著這些洞,發現之后就用手指使勁伸進去掏,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掏到知了猴,掏到一個我們心滿意足的數量時,就帶回家找媽媽,因為這些知了猴簡直是一道大餐,用油一炸,金黃金黃的,香香酥酥的,愛不釋口。
每次做這些大餐之前,我會從這些即將成為盤中餐的“烈士們”中挑一個順眼的,放到蚊帳上,咦?這是在干嘛?不懂了吧,知了猴放到蚊帳上,在你睡覺前似乎感覺沒什么變化,但是當你第二天醒來時,就發現這個知了猴的殼已經破了,在旁邊靜靜的停著一個淡黃色的嫩嫩的剛破殼而出的知了,這時他的翅膀還是蜷縮著的,不會飛,我也不忍心去動它,就讓它自己趴在蚊帳上,過一會再去看它,會發現的它的翅膀已經將要舒展開了,整個身體也從黃色慢慢變深,到了下午,它的翅膀就硬了起來,身體也基本變成了黑色,于是就把它放到窗邊,通常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就不見了,也許已經振翅而飛了吧。
看汪曾祺的散文有感,記錄一下童年的小事,現在的小孩子估計也體會不到那種與自然打交道的樂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