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按例五點起床,吃餃子,收拾,陪奶奶接客。因為是女孩兒,未出嫁的姑娘不用出去拜年。
陰天好冷。但街坊,應該是劉家院兒的都早早過來了。這些近鄰,我認識的不多了。不必叫什么,只需迎接就好。我也是,應該說句新年好的。
昨晚應該是吃的太多,又洗了澡,肚子翻江倒海了一晚。今天三顧茅坑。
我和老媽說,你去接客吧。
不愛交際的她說,現在是你,等你結婚后就輪到老二了。等我老了,不要這么麻煩,我要像四川那樣,初一做一桌子好吃的,只要吃喝玩樂。
每年她都不喜歡北方的大年初一,這種形式化的串街拜年。我爸總是帶有鄙夷的語氣,挖苦她的另類。至少在這個村子里。
小時候我一直認為爸爸說的是。直到看到大忘路的一篇文章——要是我爸是個好人,就好了。
作者的爸爸是個大男子主義的人,囂張暴戾,不關愛家人卻在外面表現的像個熱心老好人。和我爸一樣。作者也說,年輕時候的爸爸媽媽很恩愛,所以即使后來脾氣暴躁,媽媽也從沒想過離開。
文中還有一個例子:爸爸知道媽媽不喜熱鬧,不愛交際,大年三十一過,便帶著媽媽去旅行。
可是我爸,從沒如此體貼過。
他不會溫柔的為媽媽考慮,更甚者,還經常和她開罵。
越來越不喜歡他。我問媽媽,為什么這樣。媽媽和我講述著年輕時候的經歷:
爺爺去世的早,奶奶腿腳不好,一家人的擔子就這樣壓在剛三十而立的爸爸肩上。他和她一起撐起這個家,帶她去果園教她玩槍打兔子,帶她去北京看天安門,開著車去外面做買賣。雖然辛苦,但見識很多,也很新鮮。
這就是傳說中的“帶她裝逼帶她飛”嗎?
難道是,我錯過了他的青春洋溢只參與了他的后半生?
雖然爸媽一言不合就吵吵,但兩秒后就會和好,像什么都沒發生。互相打趣,默契挑逗。
原來,這是屬于他們的默契。
看著老媽漸漸增多的白發,老爸漸漸蹣跚的步伐,才發現自己才是個局外人。
生養育孩子之后,便去了外面工作,幾個月不回家,打個電話也沒幾句可聊,甚至都懶得回他們發來的微信。
有幾次聽媽媽委屈的說:你們都忙,我不打擾你了啊……你總說忙,忙就別回來了……唉,你們長大了,就別管我們了,我們在家過得也挺好……我們三個吃的……
回來后,也不再纏著我們聊天,而是拿著手機看微信小視頻。我看到里面,錄了好多他兩一起玩鬧,哼歌的視頻。
老伴,老來伴,老了相依為伴。他們用心血把我養大,送我高飛;我留他們,二老相依為命。
她終于拉家常,說起自己的身體也不好了,老爸也出現過不舒服。我查著疏通筋脈的保健品,說教式地普及怎樣養生,如何飲食。還說拉他們去北京做體檢。
她不以為意。繼續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下午,幾位叔伯過來閑坐,之前健壯魁梧的他們,已經白發、駝背、甚至行動遲緩了。
其中一位叔叔問了我的工作情況,說,你爸他們年紀也大了,多惦記著點,回來看看。
我差點哭出來。
時間都去哪了,為什么感覺他們還沒好好年輕,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