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小孩很有唱歌跳舞的天賦,想必他的父母也很喜歡文藝;有的小孩安靜穩重,酷愛讀書,他的家中一定有讀書的氛圍;有的小孩暴躁多動,可能他的成長環境中,父母對他不是太有耐心。父母是什么樣子,一般都會在孩子身上有所影射。
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歷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我們作為10后孩子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更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比起父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我們更多是考慮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更加關注孩子內心的安樂和富足。
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高質量陪伴必不可少。
1
很多育兒文章里,都有這樣一句話“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孩子轉眼就會長大,我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也不過他小時這幾年。我們付出多少,就會有多少收獲。
教育與不教育
寶貝兒都一樣能夠長大
學習與不學習
家庭的日子都一樣在一天天過
努力與不努力
單位上的工作都一樣在進行著
其實跟種莊稼一樣
地施肥不施肥都一樣能長莊稼
只是收成不一樣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寶貝,我們希望他們茁壯成長,可是你會愛孩子嗎?你知道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嗎?
陪伴,一聽到這個詞就覺得是陪孩子玩,孩子玩高興了,就是陪好了。
可是往往,我們就陪在孩子身邊,卻造成了“陪伴缺失”,這種是質量上的缺失。很多家長雖然盡量抽出時間陪孩子,甚至辭職全職陪孩子,可孩子卻越來越抗拒父母。
經常看到游樂場里面,家長把孩子放到淘氣堡里,自己在外面玩手機。孩子玩累了,陪他去肯德基吃點他喜歡的漢堡薯條,一天就在孩子的小要求中度過。但是孩子并沒有得到什么有營養的東西,家長也沒有和孩子共享親密時光。
也會看到父母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場、寫作業......孩子在哪里,父母的身影就在哪里,可沒心情體驗陪伴孩子的快樂。孩子纏著父母只是在問:“iPad密碼是多少?”當孩子興高采烈跟你聊起螺絲釘的故事時,你還在低頭刷朋友圈,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么。孩子也會抱有不滿地說:“媽媽,你別玩手機了。“
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
2
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必修課。
安全、放松、親密的親子關系,愉快而和諧的雙向溝通,這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不同于心不在焉的陪伴、久旱逢甘霖的陪伴、消極等待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貫穿到如何正確陪孩子閱讀,陪孩子互動游戲,如何在閱讀和游戲中培養孩子的表達和思維,培養他良好的性格。
這是以孩子為主導的陪伴,走進孩子的心靈,讓他感受到愛與尊重,放慢腳步,感受孩子的世界,體會心與心的陪伴帶來的親密時光。
這種陪伴,需要我們有意識、有方向地去引導孩子,需要我們拋開手機、拋開工作電話,全身心地去陪伴孩子。
還有一種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量陪伴,這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輕松做到的。就是父母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在一旁玩耍,亦或她模仿你的樣子,亦或他過來給你幫忙。
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中,一定有媽媽做家務,我們在旁邊玩的情景。
想起小時候媽媽織毛衣,總需要我幫她搗線球,陪在媽媽身邊,看著心靈手巧的媽媽織出不同的花樣,有時候會漏針,再看媽媽如何找到跳線的地方,并輕松挑起來。想起小時候那溫馨時刻,覺得是人生中很幸福的時光。
工作后,有時會遇到困難,消極沮喪時,想起小時候所見的父母遇到不容易之后的樂觀,頓覺我們現在幸福多了,于是換個心情,再鼓干勁。
自己陪伴孩子時,也感觸到這一點。
孩子都喜歡父母陪他玩,但是我們也有家務要做,我們也有飯要做。當他要求我陪他玩而我需要做飯的時候,我會說:“要不你來陪我吧?”得到的答案總是:“好的!”
小孩子愿意玩廚房里的鍋碗瓢盆,索性我也讓他幫我洗菜,洗不干凈我就再洗一遍。讓他幫我打雞蛋,打不好還打不壞?讓他幫我包餃子、壓面條,孩子很喜歡這種互動。
也有時,我寫字,也給他準備一套描字本,兩個人坐書桌前,一起寫,按他的話語是:一起寫作業。為這,爸爸還準備換一張大桌子,三個人可以做一塊讀書學習。
對于給孩子讀什么書、教孩子哪類知識,我們是隨遇處之。買書時會針對他的年齡特點,但平時只要我們知道的,都會和他聊,因為感覺對孩子而言,沒有什么難易,只要你輸出,他就有輸入。去杭州西湖,一路游玩一路講解,白蛇傳的故事現在孩子都能流利講出。詩歌也不局限于幼兒、小學幾百首,《將進酒》、《蜀道難》,我都會拿來給他當睡前經念。包括歌曲,我喜歡的他也會唱,一個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動不動給你來幾句假行僧、秦腔,也是夠逗人的。
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愛問問題有時是一個很煩的事兒。但我和爸爸都愿意和他聊天,他的問題千奇百怪,不會的我們就百度,孩子也喜歡跟我們交流他的所見所聞,給我們講他腦海里想象的東西,不管他如何天馬行空,我都會很認真地去聽。老師反映他懂得的多,想來也是和我們平日見縫插針的陪伴有關。
華德福教育認為,成人只是孩子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成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松、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松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范,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3
同樣,“全身心陪孩子玩耍”應該和“讓孩子融入我們的生活”相結合。
作為職場父母,我們不能全天陪伴孩子。但我們總能抽時間與孩子一起看看書,這是最低成本的陪伴方法。閱讀,不僅是學知識。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既為孩子樹立好學的形象,也能在交流中培養孩子的表達和思維,培養他好的性格,會和孩子多了些共同語言。或者安排時間進行親子旅游、親子運動等,幾乎沒有孩子不喜歡,既鍛煉了身體,又增長了見解,促進了親子間的親密關系。
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親母親都不能缺失。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作為父母,我們任重道遠。“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父母對于孩子而言,應該是孩子的陽光,溫暖孩子的心,照亮孩子前進的路。
積極良好的高質量陪伴,是我們身為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努力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