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不知道你有沒有聽到過這樣的抱怨:
“哎呀。我的工作已經讓我焦頭爛額的啦,朋友還來讓我幫他修改PPT。真煩。拒絕吧,怕得罪人,不拒絕,兩頭都做不好,搞得自己還很累。”
我就是太善良了,不好意思說“不”。
你有沒有聽到過這樣的抱怨呢,“荒了自己的自留地,種了別人的責任田”?
為什么會這樣?明明是對方有求于我,去卻感覺不好意思,說不出口?
原因是:我們把拒絕的事與人攪和到一起了,認為拒絕這件事,就是拒絕這個人。
我們要把“人”與“事”分開。“拒絕該拒絕的事,團隊該團結的人。”——脫不花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討好型人格”,人們之所以會討好別人,是因為認為自己所需要的,不能靠自己能力創造,只能從外界獲得。
小測試:
對應這個概念,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戴上了“老好人”的帽子。
如果你不拒絕該拒絕的事,你就會特別累,還會貼上 “沒有主見”“沒有決策權”的標簽。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說:“行,從現在開始,我要鼓起勇氣,對他人說“不””
直接鼓起勇氣說“不”,這樣的溝通不具有建設性,還可能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
那么如何不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又能達到拒絕別人的需求呢?
日本著名溝通設計師、人才培養顧問,高管教練吉田幸弘,在《先學說話,再帶團隊》39招破解溝通難題,這本書里提到一個方法DESC法則,能夠讓我們在不傷害對方感情的情況下,拒絕對方。
DESC法則的底層原則是:“信念表達法”。這種方法起源于美國的一種溝通方法。
信心表達法的核心是:談感受。
“當我們想要表達拒絕,又擔心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心情,或者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信念的時候可以使用。”
DESC法則就是信念表達法的一個應用。
D:describe,客觀“描述”當前的現實狀況。
E:explain,從主觀角度“說明”該狀況下自己或對方的感受。
S:specify,對對方的期待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建議”。
C:choose,思考自己的“選擇”,考慮在對方同意或不同意的情況下分別如何回答。
一、D:describe,客觀“描述”當前的現實狀況。
客觀的描述現狀。比如你可以簡單的說一說自己面臨的狀況。“我現在有一個非常緊急的事情要做。”“我的時間已經安排給了XX項目,目前騰不出時間來。”
二、E:explain,從主觀角度“說明”該狀況下自己或對方的感受。談感受,更容易讓對方理解你。“我感覺會。。。。。。”
三、S:specify,對對方的期待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建議”。也就是給對方一個答應的條件。“如果能。。。。。我就能同意”
這個不是自私找借口,而是提出條件。如果對方接受我們的條件,我們就要履行承諾。
四、C:choose,思考自己的“選擇”,考慮在對方同于或不同意的情況下分別如何回答。
預設對方同意,我該如何回答。
對方如果不同意,我又該怎么回答。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名基層的設計人員,你手里的工作非常多,你正在處理工作,突然你的同事找你,讓你幫你設計一個宣傳視頻,你該如何拒絕?
你可以這么回復:
D:抱歉,我最近真的很忙,有很多非常緊急的事情需要處理,而且在規定時間必須完成。
E:我覺得如果我答應你做這個宣傳視頻,可能我這邊的工作做不好,你的宣傳視頻做的質量也不好。
S:如果你能等一等,等我三天后, 我把手里的活弄完了,我的心也踏實了,然后我再全力以赴的幫你忙,咱們一個一個來,行嗎?
C:如果同意,就回答“好的,三天后我主動聯系你,溝通具體的細節。”
如果不同意,我就推薦一個次優化方法。比如:“我有一個朋友,是設計專業的,我把他介紹給你,他或許能夠幫上你忙,您看行嗎。”
你可能會說,很多時候,我心里也想拒絕,但是壓力下,就會習慣性的接受,或者直接很生硬的說:“不”,該怎么辦呢?
這里給你一個小方法,就是提前準備。你可以提前預演你的“拒絕劇本”,想一想你在什么場景下,拒絕什么人,什么事,事先準備好,在底下一次一次的練習,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當真的遇到那種場景,你就會拒絕的游刃有余。
作業:
1、想一想自己在過去一周里,你是怎么拒絕別人的,你當時都說了什么?有沒有做的不夠好的地方,如果有,思考在同樣的情況下,運用今天的方法,你會怎么回應呢?
2、給自己做一份拒絕劇本。想一想,未來一周,你可能拒絕別人的場景,比如同事請你幫忙、朋友邀請你參加一個活動、朋友向你借錢等等,結合今天的內容,寫一寫在該情境下自己的一段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