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個關于家庭教育的段子和大家說說:說孩子在上小學階段家長對知識體系駕輕就熟,所以對待孩子學習脾氣暴躁,連吼帶教--這個時候孩子委曲求全一聲不吭,到了中學家長開始焦慮了,要偷偷翻很多資料才能輔導孩子,很多家長到這個時候說不行了,你去找老師或者報一個課外輔導班,那么孩子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摸清楚了父母的真實文化水平,原來你并不是我眼中看到的那么高大,他開始輕視父母了,到了高中階段怎么樣?家長開始干瞪眼了,連題目都看不懂了,只能退居二線,說你好好學習,我不懂了,我只能給你洗衣做飯了,這個時候孩子怎么樣呢?孩子開始逼自己獨立學習了,學習已經跟父母徹底沒關系了,因為他們發現他們的父母在他們的眼里最多只算個文盲,聽到這里,大家感覺怎么樣?
實際上大多數家長在小學的時候陪伴孩子的時候會有很多情緒,那是因為我們自己知識水平有限,還有可能想表達一點自己的權威,但是到了初高中以上,很多家長只有咆哮只有表現出那種無力的狀態,所以回頭想一下,我們很多家長真的是自己不管當年讀書有多么大的榮耀,可是到了這樣三四十歲的時候,除了加減乘除,學校里學的那些東西真的早就忘的差不多了。這個真相是不是很扎心?
那今天我們主要探索一下父母心靈深處關于孩子寫作業時的情緒動力:
第一個部分:就是我們中國人太重視孩子,太重視教育和學習,我們父母們一致認同的是: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孩子是父母的面子,孩子學習好可以讓自己在家族親朋好友被夸贊會教導會教育孩子,可以讓自己在孩子老師面前,學生家長面前有光彩。我們經常會說這是親生的親生的,實際這3個字已經說明一切了,對待不是親生的孩子我們不是這樣,因為他不是我們的,而這個孩子是我們的,他的作業,他的未來,他的學習都跟我有關,所以操心就是應該的,跟著他著急上火陪著寫作業都是應該的。
到底是誰在學習?我們會說當然是孩子在學習,實際情況是學習成為了父母的事情,孩子被每天督促著,盯著,打著,罵著被動的在學習,后果也很常見,孩子學的不好,甚至厭學或者輟學,這就是父母代替孩子學習的證據。
以上那些對待孩子寫作業的種種刑具我們家都用過,在我兒子剛上小學的時候,我真是比他都焦慮著急,其實我知道孩子現在還小,可以慢慢來,可是看看人家的孩子,字寫的那么好,坐的那么直,上課那么認真積極,報那么多的課外班,再看看自己,好像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一樣,這樣下去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讓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等等那些對孩子未來的恐懼的一擁而起。直到孩子和我抗爭嘶聲裂肺的喊著:這是我的人生,學習不好能影響我的一生嗎?這是我的人生,我說了算;也看到孩子對自己的沮喪:說自己是個學習不好的人,也看到孩子對我的控訴:說你從來都看不到我的進步,你不要做我的媽媽了。在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到底是要孩子還是要面子?
那我們每一個父母都要自我覺察,在與孩子學習有關的事情上,我是否過度焦慮,或者說比孩子還焦慮,在孩子做錯題后,你比他還挫敗,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你比他還傷心,孩子學習成績不如其他孩子你比他還痛苦等等。
只有父母有足夠的清晰的要改變的想法時,才會愿意做出反思,重新定義關于孩子的學習,并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巧,真正的把學習的事交給孩子自己。
第二個部分:就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陪孩子寫作業,太多的標準是:你越來越不耐煩,孩子也越來越注意力不集中,你們之間的沖突也越來越大。你也為孩子的學習“犧牲”了很多,比如放棄自己的事業,沒有自己的娛樂時間和交友時間有的家長甚至氣到心臟搭橋也要天天陪伴孩子寫作業;還有就是為了孩子的學習你主動的做了很多事情,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變的越來越被動;
其實這些實際都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好媽媽”“好爸爸”的標準,這個好爸爸媽好媽媽的標準也許是父母們在孩子面前的自我定位,好媽媽就該重視孩子的學習,好媽媽就應該陪他寫作業,因為對孩子來講寫作業就是最重要的了,你陪他寫作業做最重要的事就是負責任,這樣就可以讓老人安心,也讓老師們覺得這個家長很負責任,如果不陪孩子寫作業還有什么資格做母親呢?所以,為了證明我是個好媽媽好母親,我就要每天陪孩子寫作業,這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的那份需要。
那這里有兩個建議:1是針對孩子寫作業經常發生沖突的和孩子的學習已經出問題的父母們,邀請你跟孩子的學習保持距離,不主張由父母親自解決,這個問題應該由專業課老師或者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來解決。2,是鼓勵父母們自私一點,把自己當成和孩子一樣有價值的獨立的存在,有權力享受自己的人生和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孩子的人生榜樣,給孩子空間讓孩子不至于被愛窒息。
第三個部分:我們所有在陪孩子寫作業里受得這些苦,都是因為媽媽們內心有一個很強的內在觀點就是:現在社會環境競爭激烈,壓力這么大,我要好好培養他;孩子只有學習好,將來才能有個好的成功的人生;還有這是我親生的孩子,孩子的作業經常會出錯,我必須幫他把關,不能出錯;還有如果現在不好好重視,我怕耽誤了孩子;別的家長都在這么做,我也應該這樣做;要讓孩子在別人面前有個好的表現;等等。這里面就有很多局限性的觀點。當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時候,當孩子作業寫的不好的時候,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們就無法愛我們的孩子了嗎?孩子只有有優點的時候我們才會愛他嗎?社會壓力大我們就要這樣逼迫著孩子扼殺孩子的學習欲望嗎?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就不會有成功的人生嗎?還有我們經常也會自我批判和反思要做一個明主的有教養的媽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當實在忍不住的時候我們就會發作,我們心底那個明主有教養的媽媽具備的那些觀點是不是一直讓我們很糾結呢?我們的這些局限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行為。
第四個部分:就是我們作為父母的策略是不是夠用?比方說:你明明發現孩子他的叛逆就是你越催他他越是不做,可是你為什么還是日日重復呢?為什么你重復舊的做法卻想得到新的結果呢?
孩子都知道重復舊的行為只能得到舊的結果,要想效果不同必須嘗試新的做法,可是我們很多時候都很無奈的除了講條件,寵溺,發泄然后就是逼孩子叛逆越催越不寫,看他在那抓耳撓腮,吃東西上廁所跟你各種的講條件,這個時候你就又陷入了一個死循環,要么發泄要么發瘋要么自黑要么抱怨。
那感謝現在收聽本節音頻的你,你正在學習一些更有效的技巧和方法,了解孩子在乎的趣味性,用刺激的,好玩的,肯定的,有變化的活動把孩子枯燥無味的作業變成他自動化的一個行為過程。那上一講我們講到0-18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用游戲的方式陪伴孩子更愿意與父母配合和合作,在這里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聽上一講。
第五個部分:就是媽媽們也有很多無辜和無奈,我也學習了很多親子知識,也聽了很多講座,也有很多媽媽群一起在學習,可是親,這些也都是一些理論停留在大腦的層面,都停留在知道應該如何做的層面,就算是我們去和那些好孩子的媽媽們去取經了,你看到的也都是一些人家父母外在的一些行為,而不知道他內心到底是一種怎么樣的心態支配著他現在的行為,我們經常也會苦惱,為什么我家的孩子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我猜我們的孩子也會想為什么我的父母不像別人家的父母那樣。或許我們該反思一下:我是怎么做的,讓我的孩子重復著這些無效的行為。我怎樣改變做法讓我的孩子也改變他的行為。
那在這里我也推薦三本書給大家一本是《父母的覺醒》和《愛的五種語言》和吳文君老師的《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
那我們現在來思考二個問題:孩子為什么學習和孩子到底該學什么?
之前在我線下的課程里,我問中學的孩子們,你們為什么學習?有的孩子說:是為了以后考個好學校有好工作而學習,有的說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從來沒想過,有的說是為了媽媽而學的,我考的好媽媽就開心。。那我想問問父母們,你有和孩子談起過為什么要學習嗎?未來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才能立足于社會呢?
那孩子到底學什么呢?
狹義的講:學習是學習教科書里的知識,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的。
廣義的講:是學習任何東西,尤其是學習如何跟人打交道。
我非常認可曾奇峰老師說的:為人父母要有戰略家的眼光,競爭到最后是全部知識的競爭,以及人格層面的競爭。一味把人生看成是競爭的戰場,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它也剝奪了一個人享受生活的能力。我猜現在那些年紀輕輕就很佛系的人,估計是在反抗從小不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內心的抗爭和精神壓抑的釋放。
那孩子在和父母的關系中,是學習如何跟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的知識,主要包含:
1.確認哪些是我的事,哪些是我要為自己負的責任,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們經常會看到父母總是以:我是為你好,而為孩子做很多決定,也會以學習為名不斷的侵犯孩子的界限,沒有尊重孩子的自我,就是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我們父母們經常想的就是我現在這樣逼迫你都是為了你好,經常打著愛孩子的名義不斷的操控著孩子應該如何, 那孩子也慢慢的喪失了反抗的力量,就是你說什么我做什么,這樣孩子就不知道哪些是我的事,哪些是別人的事。長大了以后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成年人,要么就是典型的就是啃老族,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總是抱怨經受不了任何的挫折;要么就是不能對別人說不,明明我心理很不愿意做一些事情,可是我還是會逼迫自己說服自己去做那些不喜歡的事情,只為了能得到他人的認可。一個自我邊界被摧毀的孩子他是無法儲存和應用知識的,一個沒有被尊重過的孩子,他也不知道尊重別人,尤其在親密關系中更是會非常受挫。
2.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這里有兩個方面
首先父母培養一個孩子良好的性格,好的性格比智力教育更重要,良好的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如果我們說一個人聰明那是智力型,如果我們說一個人脾氣急那是氣質型,如果我們說一個人自私,那就是性格。良好的性格是什么呢:有責任感,能合作,能付出能自制的人。
錢學森老師曾經回憶他的父親曾講到:他自己在上中學的時候,年輕氣盛曾經有一段時間很狂傲,把誰都不放在眼里甚至對老師都有不敬,他的父親看在眼里做了一件事情,有一天他在家里看書的時候,他的父親坐在他的身邊:父親問他:你忙不忙,他說:您有什么事嗎,您說吧,這時父親給他一根筷子,說你把他折斷,他不明白為什么,他拿過來就掰,一使勁筷子就折了,他正要問父親為什么這么做的時候,他的父親另一只手拿出來一把筷子,一把筷子誰能折斷,他不明白說爸爸為什么要折斷這一把筷子呢,爸爸說你折折試試,他說我折不斷,要不我找據吧,父親說你折不斷吧,你這不斷就要明白一個道理,你一個人在有本事你就是那一支筷子,你要想做成大事不被摧毀,那就必須學會和別人合作一起做事。我們是不是由衷的感到錢爸爸太偉大了,他教聰明的孩子的孩子是這樣教的,一定學會與人合作。
第二個是我們父母要教會孩子在人際關系中面對被拒絕和發生沖突時的處理,因為這兩種情況是我們最不希望出現的,被拒絕和發生沖突也是最難過的時候,孩子會希望從我們身上學習到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怎么做呢,首先我們父母愿意傾聽孩子的心事和不愉快,不是先否定是我們孩子做的不好,也不絕對的判斷一定是人家孩子的問題,而是更客觀的幫助孩子先理解孩子此刻內心的感受,同時教會孩子尊重、謙讓和仁愛。也讓孩子早一點知道一個事實就是:我們自己也并不是喜歡所有人,所以被他人拒絕也是很正常的,鍛煉孩子的受挫能力;允許自己做自己,也允許他人做自己;也可以把我們自己是如何處理此類事情告訴分享給孩子。
同時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孩子有作為一個人基本的需要:比如自己做主的需要,游戲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孩子也自然知道他人也有這樣的需要。沒有被父母尊重過的孩子,自然學習不會自尊和尊重他人;沒有被父母理解過的孩子,長大以后要么重復的取悅他人而攻擊自己,要么因為為了回避人際沖突而變的自閉,不愿意出門。
3.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面對問題的時候,你的態度以及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如何從挫敗感里走出來,孩子完全都會從你身上學到;孩子的眼睛就像是錄像機一樣,時刻記錄著父母的語言,行為和聲音。父母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孩子的模仿對象,是我們每一個父母都要深思的智慧。
舉一個例子:當孩子在學習上不能滿足父母要求的時候,父母們可能會有很多情緒,就會很生氣的大吼或者打罵,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往往事與愿違,孩子也會學到這一招,以后就會對父母,他人,以及其他事情達不到自己理想狀態的時候就用這一招,所以在這里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很重要,情緒往往都是由自我認知而產生的,我們往往會說是孩子逼得我沒辦法了,我只能咆哮,其實深層是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沒有其他更智慧的方法了,只能使用情緒來嚇唬解決問題。
那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呢: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情緒并不是由外在的孩子的行為而產生的,而是因為我內心對孩子的那些行為的標準孩子沒有遵守而產生的:比方說我們一看到孩子寫作業時不認真的行為就會有暴躁的情緒,那么其實并不是因為孩子不認真引發了我的暴躁憤怒,而是在我認為寫作業就應該要一板一眼的坐姿標準這樣的認真努力才能學好,還有可能就是要求孩子一板一眼坐在那里寫作業的標準是我們父母從小一直要求我們的,所以我們到現在一直沿用著這一標準。而孩子恰恰違反了我這一標準,所以我就會特別暴躁憤怒;有的家長聽我這么說可能會覺得難道坐的不好就不是在認真學習嗎,太挑剔了。對嗎?所以每一個的觀點都不一樣,出現的情緒也不同,但愛孩子心是都是一樣的。
那我給大家分享二個簡單的管理情緒的方法:
就是當我下一次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又激活了我內在的某種情緒的時候,那么邀請你迅速的離開孩子身邊,自己先緩和一下情緒以免發生沖突讓自己后悔。這也叫轉移技術。
第二個方法就是:數顏色,當你下次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某些行為讓你心中怒火直竄的時候,邀請你迅速的拿起一本書,從最后一頁最后一個字倒著往前讀,這樣就不會讓情緒沖昏頭腦而失去理智。
只有父母用智力而不是用情緒解決問題的時候,這樣才能成為孩子可以模仿的好榜樣。
最后送上美國著名心靈導師狄巴克-喬布拉一段話與大家共勉:我一次又一次告訴我的孩子們,你們存在總有個理由,這個理由得你們自己去找出來。從4歲開始,他們對這個道理就耳熟能詳。我告訴他們:我絕對不要你們擔心如何謀生,如果你們長大之后還沒有辦法賺錢,我會供養你們,所以不用為這件事擔心。我不要你們在學校費盡心力去表現,也不要你們費盡心力拿第一或考進好大學。我真正要你們在意的是自己如何才能造福人類,你獨特的才能是什么。你一定有別人所沒有的獨特才能,你也有別人沒有的獨到的方式來展露天分。”
結果喬布拉的孩子們上了最好的學校,得到了最好的成績,甚至在大學里他們也因財務獨立而與眾不同。這是因為他們一心一意地貢獻自己的所長,這就是生命的目的,是發現自己的真我法則。
崔美娟心理學,請情緒,悅人生,下周三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