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物理又一次測試不如預期,在老師辦公室就忍不住濕了眼睛,老師若有所思的對我說:如果我對你失望次數多了,我也就對你不抱期望了。
好吧,暴露了不是學霸的事實。
這句話我一直記得,包括當時對話的場景,周邊的人,老師的表情。每次遇到讓自己失望的事情,每次期望破滅的時候,我都會想到這句話。
昨天在群里總結9月份影響人物,說起要和群友面基,不知道是玩笑還是起哄,居然炸出來一堆迷弟迷妹,還有小房子巴巴要求面基爆照,突然有點心里忐忑:
諸位親,我只是個普通人啊,你們可以不要期望這么高嗎?不然失望了真的會很難過的。
那瞬間有種明悟:怪不得有網友“見光死”,當我們在網上言來語去笑意盈盈時,我們展現出來的多是自己美好的一面,加了層層濾鏡無限美化。于是乎在我們的腦海中,也不斷的給彼此增加光環,不斷的將自己設想中的美好加到對方身上,形成一個想象中的對方的樣子。
初中時老師組織我們一起在班級觀看83版紅樓夢。林黛玉出場之前,所有人都屏氣凝神。林黛玉的畫面一出來,整個班級六七十人突然集體的一聲失望的長嘆。語文老師后來點評:大家為什么嘆氣?是不是覺得畫面上的林黛玉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我們把自己想象中的各種美好加諸于林黛玉一身,期望值達到頂峰,這個時候大約任何的面孔姿態拿出來我們都會失望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然也有一千個林妹妹。
據說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實驗:兩個小組的小朋友們面對同樣的智力拼圖。當拼圖的難度很低的時候,聰明組的小朋友們做的又快又好。隨著拼圖難度不斷增大,聰明組的小朋友紛紛開始找各種理由不愿意繼續拼圖,想要盡早結束實驗。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人們往往覺得,人要么是聰明的、要么就是不聰明的。而成功就意味著人們很聰明,失敗就意味著不聰明。所以自認為是聰明的人就會想要一直成功,他們懼怕失敗,因為一旦失敗,就意味著他們并不聰明。而想要保證一直成功的辦法,就是只做他們確保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電影《點球成金》中,布拉德皮特扮演的主人公其實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高中時就是最佳球員,放棄了求學高校選擇當職業球員,但是每次只要失敗就大發雷霆找很多理由不肯面對,結果自然是失敗次數越來越多,最后年紀輕輕只好放棄球場轉行做了球隊經紀人。
所以說聰明反被聰明誤,真的是很遺憾的事情。
也所以你們看,如果之前就把對某個人、某件事、某個結果期望值放的很高,就難免會遇到期望破滅、落差太大導致失望的事情了。
所以啊,為了讓你們不要太過失望落差太高,就請不要對我抱太高期待了哦,反正我也只是個平凡人,普通如你我身邊形形色色的路人,只是滿心期待與你的更多火花碰撞,就這樣就很好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