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故事,柏拉圖來問老師,什么是愛情?蘇格拉底沒有回答,以一個哲人獨有的狡黠給柏拉圖布置了一個任務:看到那片麥田了嗎?從里面摘出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能摘一次,而且不能回頭。
柏拉圖第一次走進麥田,他發(fā)現很多很好的麥穗,他摘下了他看到的第一個比較大的麥穗,然后繼續(xù)往前走,卻沮喪地發(fā)現自己越走越失望,前面還有不少更好的,但是他卻不能再摘了。走出麥田,蘇格拉底告訴他,這種選擇叫做“后悔”。
柏拉圖第二次走進麥田,他依然發(fā)現很多很好的麥穗,但是這一次他吸取教訓——前面一定有更好的。他一直向前走,直到發(fā)現自己差不多走出了麥田。按照規(guī)則,他回不去了,而他剛剛錯過了最好的麥穗。柏拉圖走出麥田,看到不懷好意的蘇格拉底對他笑。這個老頭子早就知道自己會這么干,他對隨便摘下一個麥穗的柏拉圖說,這種選擇叫“錯過”。
柏拉圖,第三次走入麥田,這一次他做如何選擇呢?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擇呢?柏拉圖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面臨的選擇的問題。面對職業(yè)、愛情、機會的誘惑,我們往往第一次“后悔”,第二次“錯過”,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后退。
那么怎樣才能做出既不會“后悔”,也不擔心會“錯過”的選擇呢?
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的墻》一書中說:“進入不知領域時,給自己設一個不做選擇、觀察的空間和底線,在這之前,不要作選擇的決定,一旦過了這個底線,就大膽地開始選擇。這就是最好的‘選擇’模式。
還是回到之前的摘麥穗的選擇的問題。如果不想“后悔”,又不想“錯過”最好的麥穗,我們可以先在走過的前1/3左右的麥田中觀察長得好的麥穗標準,先不做選擇。這樣心里就會有個要摘的麥穗的底線和標準。
然后在剩下的2/3麥田里進行選擇,一旦發(fā)現有麥穗超過了之前設定的底線,就可以摘了。
這樣的選擇是最科學的,也是最合理的,是當時情況下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選擇。
職業(yè)的選擇也可以如此。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我們需要建立關于自己與職業(yè)的基準線。在進入你所想要從事的職業(yè)之前,先進行充分的了解,比如做職業(yè)調查報告,或者先做兼職。如果要轉行,搞清楚自己是否適合該職業(yè),給自己定個選擇底線,比如工作環(huán)境、薪資等要求。然后再結合自身情況做出選擇。
太過著急做選擇,或者以等待的方式做選擇都會容易出現“后悔”或“錯過”的情況,如果想要做出更好的選擇那就要拿出一段時間找到內心的基準線,一旦目標出現就馬上出手,這樣的選擇就是在當時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了。